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专版

宁波:办好每一所“家门口”学校

以“优质均衡”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期待

  几年前,王子明通过北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积分入学政策,入读了农村公办学校白峰小学。

  如今,王子明的父母早已在北仑城区买房落户,他本有机会转去城区学校读书,可王子明还是选择继续留在白峰小学。

  “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均衡,教学质量差异不大,且各有特色”,这是大家对宁波教育的共同印象,也是让王子明最终选择留在原校的原因。

  近年来,宁波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早在2018年,宁波所有区(县、市)通过了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验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满堂红”。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以城校带乡校”“以强校带弱校”“以名校带新校”……宁波正通过重新组合优质教育资源,打破校际壁垒,全面推动区域整体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集团化办学

  城乡一体促进学校内涵提升

  随着区划调整,宁波海曙区由8个街道拓展至17个街道(镇、乡),辖区内中小学数量增加了3倍。怎样加速城乡学校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2017年初,海曙区组建了海曙中心小学等5个教育集团,通过校长联席会议制度、骨干教师跨校交流、教研共享、学生互动等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海曙区,集团化办学并非“一拖多”,即仅仅依靠优质学校的“火车头”作用,而是启用“动车组”,给集团内每一所学校都装上“电动机”,促进教育质量共同提升。

  而在前不久,宁波市鄞州区举行了基础教育集团扩容暨第二批基础教育集团挂牌仪式,扩容8个教育集团,新增14个小学教育集团、18个幼儿园教育集团。

  至此,鄞州区已形成59个教育集团,构建了“名校+新校”“名校+一般校”“城区校+农村校”“中心校+农村校”等多种模式,义务教育优质品牌集团化覆盖率超过50%。

  鄞州区教育局还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在教师编制、岗位设置、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每年至少安排480万元,主要用于集团的运作管理、教育科研、文化重构和特色打造等,推动其内涵发展。

  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是该区首批组建的小学教育集团之一,原幸福苑实验学校成为鄞州第二实验小学的幸福校区。在教育集团成立之前,鄞州实验二小连续几年生源爆棚,每年都有200多名学生面临分流;而幸福苑实验学校曾经历过国有民办与公办学校的办学体制转变,面临着学区老化、生源锐减、发展活力下降等多个学校发展的痛点。

  该教育集团成立后,搭建起资源共享平台、教师交流平台、学生互通平台,实现七大融合;建立教师岗位动态流动机制,开创集团“联合授课制”,使优质教师能量最大化;在校区间实行学科教研联动,建立“边界模糊型”科研团队。

  在为期3年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带动下,3个校区不同程度获得增值,尤其是幸福校区。一位幸福校区的家长在给校长的信中写道:“起初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这里,经过一年的学习,孩子进步非常大,我所有的担心都没有了。”

  借助集团化办学,该集团的生源也实现了内部各校区调剂,切实满足了群众的入学需求。

  除了集团内校际间的帮扶,宁波还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去。去年8月,宁波李惠利幼儿园教育集团接到了一个新任务,于2021年9月新承办一所4000多公里外的新园区——对新疆库车市应麟幼儿园以托管模式进行援助办学,链接李惠利幼儿园教育集团成熟的课程经验和特色活动。

  数字赋能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流通

  城区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何辐射农村?“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打开了新思路。

  位于宁波市区、教学资源丰富的惠贞书院和地处偏远农村的完小修人学校早在浙江省推出“互联网+义务教育”民生实事项目前,就开始探索城乡远距离同步教学。

  “‘同步课堂’持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参与一线教学的惠贞书院教师王霞说,同步教研拆掉了阻碍学校之间交流的“围墙”,拓展了教师的课程视野和教学专业视野。

  与惠贞书院一样,城区优质的名校名师资源正通过一块块屏幕流向偏远乡村学校。目前,宁波共有286所学校参与“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率先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

  江北区、鄞州区被认定为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

  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通?“甬上云校”自2016年起就开设“名师直播间”,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邀请名师走进直播间为学生答疑解惑。

  “甬上云校”学习内容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四大领域,除学科精品课程外,还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家长学校、体育指导等综合素质类课程,助推“五育并举”。

  仅去年疫情期间,就开设课程2595节、13651课时,总浏览人次超过6693万,并做到向社会全面开放。除浙江省内用户观看外,安徽、江西、河南等省也有大量用户,异地用户数量在总用户量中占比约20%。

  随着教育对口支援力度的加大,宁波还通过远程在线直播的形式将专家培训课程推送到千里之外的贵州黔西南州、吉林延边州、新疆库车县等5地共28个对口帮扶县区,受援地教师(校长)共3.4万人同时参加远程培训,促进地区教育公平。

  目前,宁波已确定88所帮扶学校和104所受帮扶学校为结对学校,283所学校参加“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全面推动区域整体办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优质均衡发展

  绘就人人出彩的教育画卷

  2021年,宁波的教育改革继续向着民生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力:全市投入资金14亿元,共完成改薄学校104个,改造面积58.5万平方米,全市标准化学校达标比例为98.33%;全市适龄学前儿童入园率达99.8%,其中普惠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92.5%;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6.9%……以优异成绩交上了一份“优质均衡”的高分答卷。

  建立适合每个个体的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宁波坚持学校类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着力打造适合每个个体的教育与学习体系,为学生搭建起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通道。鼓励学校形成完整的特色发展模式,形成“一校一特”、“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

  在宁波效实中学、镇海中学、宁波李惠利小学等一大批全国著名特色学校基础上,宁波又推出“1122学校特色升级工程”,重点培育10所学术性普通高中、10个科创教育基地、20所学科特色高中和20所项目特色学校,让宁波成为国内一流高品质示范普高的地区。

  给学生提供满足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一切可能性的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让优质均衡的教育润泽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未来,宁波教育将朝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特色、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成就更多人的梦想!

  (本版图片由宁波市教育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4 宁波:办好每一所“家门口”学校 2021-07-23 浙江日报2021-07-2300007;浙江日报2021-07-2300010;浙江日报2021-07-2300019 2 2021年07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