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到指尖,从指尖到心尖,全省巧妇唤起心底的乡愁——
“妈妈的味道”,激活乡村振兴温暖力量
本报记者 王璐怡 钱关键 陆斯超
“妈妈的味道”是什么?
有人说,是儿时的记忆。有人说,是远行的慰藉。也有人说,是深深扎根心头的乡愁。
在浙江,这种幸福而温暖的味道,有了全新注解。
浙江省第五届“妈妈的味道”暨百县千场活动4月底在杭州拉开帷幕。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首届活动举办至今,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妈妈的味道”相关活动已达2000余场,展销金额超6000万元。“妈妈”们参与度越来越高,人气越来越旺。
浙江正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妈妈的味道”,不仅仅是一道道让人流连的美食,更是一处处为施展才干、就业创业搭建的舞台,凝聚起助力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美食凝聚“她力量”
“出道”3年就走红
7月17日夜幕降临,温州“七彩”洞头村游人如织。从16日开始,由洞头区妇联参与举办的“嗨游闽巷 FUN肆夏夜”同心夜市正式亮相,开市当晚游客量就达1万余人次。观露天电影、看乐队演出、游美丽沙滩,活动精彩纷呈,这个海边小村的夜晚一下子热闹起来。而人气最旺的当属“妈妈的味道”集市,20余个摊位汇聚了洞头各色小吃、美食,这些都是当地妇女的拿手好菜。“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轻松赚钱。”洞头妇女潘雪琳开心地说。结合“七彩”IP,“妈妈”们还推出了七彩凉粉、七彩串串等创意美食,“吸粉”无数。
火热的场景,也在德清县洛舍镇砂村文化礼堂出现。用野菜与豆腐做成的“寸草心”、以独家调料配置的精灵油淋虾、惟妙惟肖的龙头花馍“龙吟百年”……6月下旬,这里举办了德清县“妈妈的味道”大赛。来自全县13个镇(街道)的百名巧妇,一展身手,现场烹饪百道菜肴。这些菜肴创意足、造型靓、味道美,不少围观群众直呼大饱眼福和口福。
时间拉回到4月底,杭州东梓关村,浙江省第五届“妈妈的味道”暨百县千场活动开幕。这是继走进嘉善、宁海、衢州、临海后,全省“妈妈的味道”又一次相聚。
东梓关村依富春江而建,文化底蕴深厚,因郁达夫同名小说《东梓关》而著名。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东梓关的新杭派民居更是成为网红“打卡地”。今年我省“妈妈的味道”牵手东梓关,并以此为起点,拉开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大幕。
永嘉的红枣核桃糕、义乌的东河肉饼、江山的大陈麻糍、临海的黄土岭三宝……浙江各地的美食汇集。美食比拼依旧是今年的一项重头戏,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的巧女代表拿出了“压箱底”的40个美食项目。此外,现场还设有“妈妈的味道”、“妈妈的手作”、巾帼新农人展销展位和若干个富阳山居风味等40个展位。
“我们200多只烧鸡卖光了,销售额2万多元,还接到了300多张预订单。”第一次参加活动的杭州巧女李丽芬,凭借精心制作的“康桥烧鸡”捧回“最佳人气奖”。
从“出道”到走红,“妈妈的味道”只用了3年。
2017年,浙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
“农村妇女大多留守在家,过去我们助力乡村增收,多以组织来料加工为主。”省妇联妇女发展部主要负责人说,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单一的来料加工难以跟上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半边天”进一步发挥作用遇到瓶颈。
如何破题?美食成为一个新的切入口。
“美食是产业更是文化,是助推乡村旅游等三产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对很多妇女来说,做菜烧饭就是发挥特长。”上述负责人认为。“妈妈的味道”由此而来。
2018年4月,首届活动在嘉善举行。时间只有半天,内容也较简单,以美食评比展示为主。让主办方没想到的,是活动的热烈反响。“下次还会举办吗?什么时候办?”参与的“妈妈”们纷纷打听。
2019年,第二届“妈妈的味道”活动来了,结合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这次时间拉长到一天半,除品尝评比以外还多了展销环节。同年11月,第三届活动走进衢州,2020年,第四届活动又来到临海……
“妈妈的味道”挖掘全省各地巧女,开展美食比拼展销,让一批过去深藏于民间的特色美食小吃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也成功捕获了万千人的胃和心。
人气一场比一场“爆”,“妈妈的味道”火了。
切中文化内涵
“美丽味道”激活美丽经济
“妈妈的味道”源自草根,它为什么能火?
开化县华山村村民王君美,更广为人知的称呼是“气糕姐姐”。至今,她还记得参加首届活动的场景。经过专家、市民现场评比投票,她制作的衢州传统风味小吃气糕获得高票,因此获得“巧手美食奖”。
“虽然传承了妈妈的好手艺,但我以前一直不大自信。”获得大众认可还拿了奖项,王君美一下子有了信心。2019年,“气糕姐姐美食坊”在衢州柯城开张,如今她的小店一天能卖七八十笼气糕,每月营业额达六七万元。更让王君美骄傲的是,“气糕姐姐”不仅成为衢州美食的一张“金名片”,还带动了一批女性创业致富。开化人颜柏玲就是通过学习气糕技术,将收入从过去一年的四五万元,增加到去年近15万元,还在东阳开起了自己的店铺。
“相比其他产业,小吃产业的带动效应很大。”省妇联相关负责人说,缙云烧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过去的“路边摊”,到产值达24亿元的特色餐饮,缙云烧饼直接从业人员达2.1万人,其衍生的上下游产业如文化展示、缙云菜干、土猪等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渠道。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如何让乡村出现更多缙云烧饼?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浙江女性尤其是新时代农村女性大有可为。
有社会学专家认为,在乡村振兴中,妇女是享有者、受益者,更是推动者、建设者。广袤的乡村里,妇女的潜能有没有被激发,优势有没有被挖掘,创业就业机会多不多,决定着她们能不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也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
而“妈妈的味道”活动,让她们有了更多展示创意、发挥能力的机会。
受益于省、市、县、乡(镇)、村(社)五级妇联组织全覆盖,那些身怀技艺的美食巧女和过去只有当地人才知晓的美味佳肴,被成功挖掘出来。
因为“妈妈的味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返乡创业的庆元姑娘吴丽芳和她的黄粿。黄粿是一种用粳米做成的美食,独特之处在于加入了用庆元深山灌木制作的植物碱——柴碱,这使得黄粿色泽晶莹、清香软糯。在省第三届“妈妈的味道”活动中,黄粿受到追捧,吴丽芳也立志要把家乡特产推广出去。而今,黄粿走出了庆元,越来越多人的餐桌上出现了“庆元味道”。
“美丽味道”成了“美丽经济”,切中的正是其中的文化内涵。
老家在苍南的80后林达对此深有感受。2019年11月,他在衢州出差时与全省第三届“妈妈的味道”不期而遇,吸引他的是温州巧女杨月娟带来的苍南霞关鱼丸。“那鲜味和筋道,就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啊!”林达说。
靠海吃海,霞关人的饭桌上少不了手打鱼丸。2008年,林达来到杭州工作,忙碌之余最想念的就是妈妈的手艺。他试着在超市买过鱼丸,“但总感觉味道差那么点!”没想到,他在异乡尝到了久违的“家的味道”。
那天,林达当场下单,并就此成为“妈妈的味道”活动的“自来水”,在朋友圈发文“安利”。不仅是美食,有关家乡发展的点点滴滴,他都更关注了。让他颇为惊喜的是,通过新闻他得知,去年杨月娟还与温商共同成立了苍南县凤冠食品有限公司,主推“金沙码头霞关鱼丸”,计划把产品打入全国各地和海外市场,把小小鱼丸做成苍南的大产业,带动当地的商贸和旅游发展。
把记忆中的味道带回舌尖,唤起心底的乡愁,这正是“妈妈的味道”活动的独到之处,也是拨人心弦的关键。
不断推陈出新
为创业创新送“大礼包”
“在我小时候,我妈妈就经常给我做一些发卡。”头戴编织花环、一口流利中文,罗马尼亚姑娘安梦瑾热情地向每一位驻足的客人,介绍自己制作的家乡手工编织品。
外国友人也来推荐“妈妈的味道”,这是今年在富阳举行“妈妈的味道”活动国际友人展区中的一幕。“都有国际范儿了!”一位姓姚的女士说,她已经3次参加这项活动,每次来之前都充满期待。
大众的这种期待,源于“妈妈的味道”推陈出新。
从最初简单的美食大赛,到“寻找记忆美食 展示巧女风采”主题,再到今年“品美食促消费享幸福”主题,细数“妈妈的味道”的亮点,“新”是一个关键字。
5届活动展现出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除美食展销外,还陆续增加了手作、农创、民俗等展位,邀请吉林巧女、国际友人加入,让更多女性有了自我展示机会。活动从线下为主到线上线下互动,今年还出现了“云展销、云推介、云直播、云传播、云共享”等线上“五朵云”,数字化元素更为明显。
而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省妇联还送上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大礼包”。如省第三届活动时,省妇联邀请多家单位和企业负责人,为美食巧女们现场“牵线”采购商;省第四届活动则把参赛和参展项目向山区26县倾斜,助力其加快发展。
“今年我们推动‘网上农博’——省农业农村厅主管的农村电商平台开设‘妈妈的味道’专馆,已有252个主体入驻,包含近千个产品,成功实现网上一键下单。”省妇联妇女发展部主要负责人认为,从单一竞技到多元服务,“妈妈的味道”正构建起妇女创业创新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富阳美食巧女蓝雁君凭借其制作的畲族乌米饭尝到了“甜头”。今年参加“妈妈的味道”活动后短短一周,就有1000余个网上订单纷至沓来,“还有直接上门采购的,销售额有10多万元。”蓝雁君说。
“妈妈的味道”不仅承载着味蕾上的念想,也成为许多女性前行路上的动力。“我的目标是要做小笼包界的‘老干妈’。”1994年出生的方丽莉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嵊州,学起了做小笼包。面临创业困难时,当地妇联给予了帮助,推荐她参加“妈妈的味道”活动并获得“最佳人气奖”。最终,她顺利创办中国第一家老面发酵的嵊州小笼包工厂,实现嵊州传统小笼包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如今,方丽莉还担任嵊州“剡溪巧厨娘”美食联盟会长,与20余家嵊州小吃及特色美食女性经营户一起,为打响嵊州小吃品牌努力。
从舌尖到指尖,从指尖到心尖,“妈妈的味道”发现了一道道打动人心的美食,牵起了一双双美丽勤劳的巧手,联动千家万户,走入百姓心间,融入浙江大地的绿水青山。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壮阔大道上,“她力量”不断推陈出新,正如“妈妈的味道”一样,在传承中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