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出生产力 “结”出致富果
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强企·兴村”拓宽共富路
宋彬彬 屠建平
骄阳似火,却挡不住为民服务的热情。这两天,浙江德盛铁路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经纬与三位项目负责人一道,来到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漕泾村,披上红马甲,头戴鸭舌帽,从基础的事务做起,帮助公司寻找进一步“强企兴村”的方案。“他们都是企业中出类拔萃的精英,有了他们的智力支持,我们村致富更加有盼头。”漕泾村党总支书记张锋说。
村企携手共致富。近年来,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发挥经济主平台的优势,启动了党建引领“强企·兴村”计划,推动辖区内优秀企业与22个行政村结对,“联”出生产力,“结”出致富果,经过两年的努力,一批共建项目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村企互助
促发展
走进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毛水浜村村委旁的浙江希乐实业有限公司“三治微工厂”,62岁的村民沈文娥手脚麻利,不一会儿就装配好一只杯子瓶盖。“每天按件发工资,干好农活外还能在家门口赚点零花钱,附近的村民都羡慕着呢!”沈文娥满脸喜悦。
笔者注意到,在这条生产线上,有20多个村民在忙活着。经过一年多的练习,这些村民都从“学徒工”成长为生产能手,每天组装瓶盖的量从几千只增长到15000只。
眼瞅着生产形势稳步提升,浙江希乐实业相关负责人松了口气,他说,“有了村里的劳务支持,我们可以甩开膀子干了。”原来,去年公司还在为订单暴增导致生产跟不上而犯愁,他急着在周边寻找地方设置小型的瓶盖加工点。“强企兴村”结对单位新吉奥集团负责人主动牵线,促成其联结的毛水浜村与希乐合作,很快,一个村企共建的“三治微工厂”正式启用,不仅保证了企业的生产,还带动就业村民平均每月增收1000元以上。
“强企·兴村”计划的实施,让村民学到一技之长的同时还拓宽了就业渠道实现增收,也破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题,推动了长足发展,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的新路子。
村企联建
共富路
自实施“强企兴村”以来,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着力发挥好“强企红管家”和“兴村导师”的作用,力推村企结对共建、同频共振,两新组织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惠民、红领先锋等方面成效显著,实现了企业和行政村共同发展和互利双赢的局面。
“‘强企·兴村’计划的实施是为了以工促农、引企入村,最终实现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目标。”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22位“兴村导师”切实发挥帮带作用,通过与结对村开展党群共建,推动了各项事务协同发展。
党建强则发展强。两年来,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逐渐形成一条“一村一品、一企一特色”的可听、可看、可借鉴的“强企·兴村”之路。浙江伏尔特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建强担任楼下角村“兴村导师”后,在村里进行了深入的走访,他发现村里的党员先锋站比较简陋,当即捐出3万元将先锋站的硬件进行更新,装饰一新的先锋站成为双方开展党建活动的新阵地,双方还以“党建+服务”延伸主题党日活动内容。
在漕泾村,“强企·兴村”计划带来的红利看得见摸得着。浙江德盛铁路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关炜炜是漕泾村的“兴村导师”,在他的带动下,漕泾村顺利引进总投资200多万元的果蔬冷藏项目,每年直接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以上,满足了村民数百亩阳光玫瑰葡萄和黄桃的冷藏需求。“有了这个冷库,我们可以踩着节拍把果子卖出去,避免市场压价。”黄桃种植户沈海波说。
在湘庄村,巨匠建设集团董事长吕耀能情系家乡回报桑梓,依托“强企·兴村”这一载体,他找到了为村庄发展助力的发力点,他从文化入手打造起50亩的太虚故里文化苑,去年一亮相就圈粉无数,成了村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此外,巨匠集团还和湘庄村的9户低保困难老人进行暖心结对,通过精准帮扶引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以巨匠为代表,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近百家企业通过捐资助学、暖心慰问等将一份份暖意送进生活困难的百姓家,而随着企业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让一个个生态秀美、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渐渐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