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研究的视野中认识良渚文化
陈野 编辑 周宇晗 章忻
习近平同志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角度阐述良渚遗址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他从文明演进和文明史研究的高度关注良渚遗址保护工作的高远站位和睿智的历史眼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与西方文明交流交往交锋的深化、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意识的提升,涉及民族文化根源、民族意识、民族形象、民族品质等事关民族复兴大业的具有核心价值内涵的深层次“文明”实证研究和理论思考,成为当前中国学者必须面对的重大学术课题。其中,良渚古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站位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深化开展文明研究。研究和实证一个文明与其所属民族的关系,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意义。包括良渚文明在内的文明起源,奠定中华民族之优质根脉;古代中国传承不坠的文明进步,反映中华民族之历史贡献;当代中国在新时代的新形态文明创造,彰显了中华民族之复兴伟业。因此,循迹良渚文明研究,从人、地两大基本要素的互动关系中观照一地文明在个体与群体、实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稳定与变迁之间的有机生成,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复兴大业高度相关。立足中国实际,聚焦浙地文明,在中华文明的框架里吸收消化西方有益学理,构建起我们自己关于文明起源与演变的理论、范式和话语,是我省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可以拓展深化的新空间,也是浙江学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开拓全球视野,融入国家乃至人类文明研究的总体格局。区域社会是一种凭借地域界限和文化系统而与四邻相区别的群体组成,这种界限和区别,很容易给区域研究造成重局部而忽视整体、重自我而忽视他者以及就区域论区域的视野局限,产生囿于区域的地方性“自我中心主义”。真正具有学术品质的区域文明研究,应该以心怀国家乃至世界文明大局、立足区域局部、比较他域异同、探求其普遍意义为基础,研究区域文明的自在本性、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与国家层面的关联性,并在综合形态的整体研究中,探索其未来演进的可能性,融入国家乃至人类文明研究的总体格局之中。有关良渚文明的现有研究,充分体现了这种国家站位和世界意识,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浙地区域文明研究树立了范式和样板。
【作者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