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这位老师扎根偏远山区17年

他和学生一起寻找艺术之美

吴 丹 杨斌英

  “深山藏璞玉,黄河不埋金”。在安吉偏远山区,扎根着这样一位美术老师,17年来默默耕耘,将自己的光与热传递给身边的同事和孩子们,努力传承昌硕遗风,让更多的艺术之花绽放在偏僻的小镇。他,就是安吉天子湖镇高禹中学美术老师戴泽华。

  2004年大学毕业后,戴泽华来到了安吉鄣吴,来到了这个诞生了近代著名书画大师吴昌硕的地方。追寻大师的脚步,他步入鄣吴中学,当他第一次到学校时,眼前的场景至今难忘:学校在半山腰,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的,操场是煤渣铺的,晴天会停水停电,雨天会漏水。条件虽然艰苦,但每当戴泽华看到一帮淳朴的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睛之时,还是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所能,给他们与城里孩子一样的美术教育。

  从一间空教室开始,戴泽华自费购买工具和画具,开辟专用美术教室,成立美术社团。“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学生眼界,就是让他们最近距离地欣赏最经典最接近原作的作品。”戴泽华每次上课前都拿着各色各样的教具,一幅画,一件青瓷或一件手工艺品等。

  这些教具都是戴泽华为了教学需要自费购买的。这几年,他购买各种供教学用的书画作品100多件,还有各类折扇、龟甲等,这些都成为了他课堂上的“教具”。同事们不禁感叹,一位“副课老师”,为了一堂不作考试要求的美术课,如此深入备课,高要求、高标准,难怪深得学生喜爱。

  课外广阔的天地是实施美育的丰富源泉。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安吉转椅,戴泽华利用周末时间跑了好几家转椅厂,带领学生体验转椅设计的过程;他还和学生经常走进扇子厂,让学生制作折扇、画扇面……“学校之外,戴老师向我们分享拓展知识,不厌其烦,一直如此。”他的学生朱穗涵说。

  人杰地灵的美丽乡村安吉,也给了戴泽华足够多的潜心学习的机会。这几年,他根据安吉特色,自主开发了乡土课程《一代宗师——吴昌硕》《扇面画》《鄣吴折扇》《安吉转椅》等,其中《扇面画》获得了浙江省优秀拓展性课程;同时,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解构中国传统名画,创造性地开发了《千里江山图》《寒江独钓图》《溪山行旅图》等众多中国传统经典名画课程,多次受邀为全国、省、市级教师培训进行示范展示。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他的课堂,感受艺术之美。“有了戴老师领衔,我们农村学校的孩子也能在艺术熏陶中快乐成长,学校的艺术教育同样‘秀色满园’。”高禹中学校长郑卫星感慨地说,这所乡村学校,美术教育质量一直保持全县前列,是安吉中学中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还捧回了“湖州市艺术特色学校”的金匾。

  深耕传统文化,让戴泽华更加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把这些传统文化展示出去,光靠他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他不断吸纳县内优秀的青年教师,一起学习提升。作为安吉县中小学美术“千人计划”主持人,他每月主持教研活动,听课、上课、磨课,提升教师课堂能力;成立“戴泽华美术名师工作室”,助力优秀教师成长,4年来名师工作室成员共计获奖97次,其中省级24次。他本人也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的荣誉。

  躬耕美育,在农村中学尽心竭诚,如今戴泽华初心不改,打算开发更多育人的美术课,筹划在学校建立“折扇工作坊”“名画博物馆”等,让工匠精神与审美品味萦绕在学生身边,让偏远山区的艺术之花不断绽放风采。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他和学生一起寻找艺术之美 2021-07-11 浙江日报2021-07-1100004 2 2021年07月1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