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
揭开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斗争序幕
见习记者 钱弘慧 记者 张留 整理
[印记名片]
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位于杭州萧山区衙前镇凤凰山,1999年9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展馆以农民运动为主题,结合五四运动和今日衙前的繁荣发展,以百余幅历史照片、文物展品和大量的图片,再现了我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的过程。
2011年,衙前镇修建了红色衙前展览馆,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2016年,衙前镇将原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和红色衙前展览馆两馆合一,于同年9月27日正式重新亮相。
[红色意义]
衙前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被称为“全国农民运动历史上最先发轫者”。这次农民运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它揭开了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斗争的序幕,显示了农民群众潜在的伟大力量。《新青年》在衙前农民协会建立时,曾全文刊登农民协会《宣言》《章程》以及《衙前农村小学宣言》。
衙前镇凤凰山脚下,有一段让浙江人引以为傲的红色记忆: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衙前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书写了党史上的“四个第一”:发动了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发布了第一个农民革命行动纲领,创办了第一所教育农民子女的农村小学校。
白墙黛瓦的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里收藏着一件件承载着革命历史的物件,其中最珍贵的就是《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这两件文物,把参观者的思绪带回到100年前……
创建农村小学
衙前农民运动是从筹办农村小学开始的。创办农村小学,是为了让穷苦农民的子女得到教育,为农民维护自身的权利和解放创造条件。1921年4月,沈定一邀请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师刘大白,学生徐白民、宣中华、唐公宪以及原杭州女子职业学校学生杨之华等人,共同筹办衙前农村小学,同时开展农民运动。他们通过访贫问苦和社会调查,动员穷苦农民将子女送到小学读书,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
因为这些宣传教育,农民们开始捍卫自身的权益。1921年5月,正当青黄不接之际,一些粮商乘机哄抬米价。在衙前农村小学教员们的支持下,衙前村农民李成虎把围身布绑在竹竿上当大旗,带领农民,捣毁了龛山的“周和记米店”及附近其他哄抬粮价的米店,迫使粮商恢复了原价。接着,又与绍兴县知事评理,争得了原被绍兴县官绅把持的萧绍公河西小江的养鱼权和捕鱼权。
这些斗争的胜利,使农民看到了自身团结的力量。
从8月开始,为了唤醒更多的农民投身革命斗争,推动农民运动的开展,衙前农村小学的教员们先后到衙前、龛山、航坞山北、塘头等地进行演讲。他们在演讲时头戴毡帽,身穿普通农民衣服,操着当地方言,讲的道理又明白易懂,因此深受农民欢迎。关于反抗地主剥削,团结和组织起来的思想,很快在萧绍平原的农村中传播开来。
9月26日,衙前农村小学正式开学。在《衙前农村小学宣言》中,明确提出了该校将为穷人的儿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学校将坚持无产阶级的教育性质,摆脱和摒弃为有产阶级训练爪牙的教育。因此该校免费吸收农民子弟入学,开学时有学生50余名,分设5个班。
学校注重和学生家庭的联系,还开设了成人班,利用农闲时间开课,一面教文化,一面宣传革命道理,以此打破了学校和社会的隔阂。
成立农民协会
1921年9月27日,衙前及附近一些村子的农民在衙前东岳庙集会,宣告衙前农民协会成立。
会议发布经全村农民决议的《衙前农民协会宣言》(简称《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简称《章程》)。《宣言》提出:世界上的土地应该归农民使用,由农民所组织的团体保管分配。《章程》宣称“本会与田主地主立于对抗地位”。成立大会选举了李成虎、陈晋生、单夏兰、金如涛、朱梅云、汪瑞张等6位贫苦农民为领导者。
衙前农民协会成立后的短短两个月中,萧绍地区的萧山、绍兴、上虞3个县共有82个村建立了农民协会。11月24日,衙前农民协会联合会正式成立,并作出一系列减租规定。这些减租的规定,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
地主主动上门收租时,佃农们因有农民协会的支持,要求“三折还租”。萧山南沙二三十个村还联合发表《萧山南沙组织农民团体宣言》,决心“从今天以后,具牺牲的态度,斗争的手段,打破有产阶级在社会上的势力,在我们面前屈服!我们的肉体,是可以牺牲的,我们的精神,却永久的存留着”。
见到农民团结起来,地主们便也联合起来收租,其中一次集中了80余条收租船,分头向农民逼租。农民协会闻讯后,鸣锣聚集了千余名农民,高呼口号,向收租船投掷泥土石块,使地主们只得空船而逃。为了造成更大的抗租减租声势,各地农民协会还组织农民到萧山、绍兴县城进行“跪香请愿”。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单夏兰为首组织的千余农民到绍兴县城的请愿,虽遭到军警的驱赶,但也扩大了影响。
农民群众的斗争,使地主豪绅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地主田主中,有的不敢出门收租,有的同意农民协会“三折还租”的规定,有的还向减租农民说好话。农民的生活终于得到了一些改善。
革命精神永存
1921年12月8日,地主周仁寿带人在九曲乡清均村收租,因蛮横辱骂并捆绑抗租农民,被农协领导人单夏兰和数百名农民围追痛打。当时在钱清一带组织减租斗争的徐梅坤也带领一批农民赶来支援。周仁寿逃回后立即向当局提起诉讼。十天后,当局派兵到衙前追捕单夏兰。
此后,当局到处张贴布告,强令入会者烧毁农民协会的会员证,解散各村农民协会,又派军警去萧绍地区弹压,对各村农协领导人按名追究,悉数拘拿。被列入拘捕名单的人员达500余人,部分农民协会的领导人相继被捕入狱,没有被捕的远走他乡躲避,其家则被当局查封。
12月27日,农协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李成虎在田里耜泥时被捕。1922年1月24日,被凌虐致死于萧山县狱。2月7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党悟》刊登了《李成虎小传》,揭露政府当局摧残农民协会的罪行,歌颂李成虎烈士的精神。2月20日,上海工商友谊会派代表专程到衙前公祭李成虎,并在凤凰山上立碑,上镌“精神不死”四字。
之后,以衙前农村小学教员为主体的知识分子仍然坚持在农村工作,他们在总结衙前农民运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国的农民运动,继续思考着中国未来的革命道路……
(见习记者 钱弘慧 记者 张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