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专版

十年砥砺前行 共谱时代华章

定海全面开启花园式国际人文港城新征程

  十年砥砺前行 共谱时代华章

  定海全面开启花园式国际人文港城新征程

  郑元丹 康明军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群岛新区。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定海,也奏响了开发建设的时代乐章。

  璀璨华章的10年,定海GDP指标不断攀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十三五”时期,定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5万元,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40.5%、36.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0046元、38666元,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42.9%、48.7%。成功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百强区。

  在改革中诞生,在新时代砥砺前行。十年间,定海逐梦前行,谱写了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恢弘乐章。如今,定海又全面开启花园式国际人文港城建设新征程,正在为当好建设“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国际化视野 深耕海洋经济

  位于中国南北航运与长江“黄金水道”的“T”字型交汇点,是中国大陆唯一伸向西太平洋的地区,距上海不足300公里,与釜山、长崎、高雄、香港等国际港口城市构成500海里等距离的扇形海运网络……海洋经济,是定海提高国际化水平的立足之本。

  近年来,定海持续推动船舶修造、水产品、海洋新材料等行业与世界接轨,挖掘培育更多行业领域隐形冠军,努力向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新路迈进。

  走进位于舟山市定海区马岙街道的中海石油舟山石化有限公司,一个个大型油罐鳞次栉比。2020年,定海提出打造低硫燃料油供应基地,依托中海石油舟山石化的炼化能力,创新完成了浙江自贸试验区首笔低硫燃料油出口退税业务。“我们已具备年产100万吨低硫船用燃料油的生产加工能力,力争今年实现年产200万吨的目标。”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立足海洋经济,面向国际化,定海正浓墨重彩地写好“油”“渔”“粮”“船”“牛”五篇“文章”。

  在位于定海的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万吨级远洋水产品专用卸载码头迎来了一队大型远洋渔船,成吨的鱿鱼被转运到冷库中。作为国家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目前该基地初步形成集远洋捕捞、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交易贸易、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全链式供应链发展模式,产业集聚优势日益凸显。基地内,投资逾10亿元的大洋世家海洋食品制造产业集聚区项目一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建成后将引入先进水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我们正在加快发展数字化供应链,打通并联接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目标是发展一条远洋渔业绿色全产业链。”该基地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围绕“粮”“船”“牛”三篇文章,定海正在全面发力。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立足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拉伸粮油产业链,全力打造大宗粮油中转、仓储、加工、交易基地,去年进江粮食超1900万吨,占整个长江流域进口量的63.5%。2020年粮油吞吐量近1000万吨、贸易额超50亿元,进口大豆总量占全国的16%。在定海工业园区的舟山船舶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船重工、中国招商局国际、中集集团等一批“中”字头央企与园区企业已取得实质性合作,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一股股强劲“活水”。中澳现代产业园是国内首个落实中澳自贸协定的产业合作示范区,定海大力招引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商平台等配套产业,加速园区产业集聚。

“净零碳”实践 建好美丽乡村

  如果你来到定海,找不到南洞景区,可以问问当地人“有火车的那个地方”,十有八九都知道。

  十几年前,新建村的南洞景区还叫“太阳谷”。“太阳谷”,慢慢变成了现实中的南洞艺谷。

  2010年,新建村党支部书记余金红把一列230多米长的绿皮火车,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搬进了海岛山沟沟。这是一列接送参加研制“两弹一星”科研人员的功勋火车,退役后“趴”在茫茫戈壁滩。一边是“功勋号”列车,一边是优美清新的海岛乡村……这一新鲜事物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让偏僻的小山村重新焕发了生机。社区先后在火车广场、火车尾设立了“她创”集市,鼓励村民自主创业、绿色就业。

  陈芝芬是土生土长的定海人,有着20多年“摄龄”,她特别向往农村生活,享受慢生活带来的美。2015年,陈芝芬怀揣这一梦想来到新建村,租了两间农房搭建摄影工作室“欢颜”。村里的一草一木、一瓦一巷,都成了她绝佳的取景点。

  闲暇时,陈芝芬常去农家乐“常相会”串门。“常相会”老板娘向桂珍是湖南人,2012年来到新建村。在保留农家特色的基础上,“常相会”设计融入了渔民画元素,为乡村注入了一抹“海味”。一到旅游旺季,每周末都有上百人到她家吃饭,预约电话每天有几十个。

  节能空中电站、无动力娱乐设施、污水循环利用……如今走在新建村,不仅可以欣赏到云淡风轻、山翠水潺、蝶舞鸟鸣的美好田园风光,更能感受到这个美丽乡村被“植入”的“净零碳”理念。2019年,新建村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净零碳”乡村规划中国案例,同时与同济大学团队合作,对“净零碳”乡村的技术、产业、规范以及全域推动等进行深入研究。

  近年来,定海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大力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立足海岛乡村这一最大碳汇,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净零碳”乡村建设路径。目前全区已开展以新建村为龙头,马岙村、黄沙村、光华村、余家村、东岠岛以及东海农场等6个“净零碳”示范点建设,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亦贯穿于净零碳乡村建设的各领域。

  走进马岙村“净零碳”生态公园,一条长廊环绕四周,长廊的顶部铺设着一片片光伏板。“这可是我们的空中电站。”村工作人员说,这些光伏板既能遮阳,还能为“净零碳”生态公园里的基础设施供电。马岙村还在大力建设生态溪坑。天然雨水收集后,依托溪坑的水草和人工浮岛过滤杂质,降解有机污染物。“合理利用处理后的雨水,也能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该工作人员说。

  在5月24日举行的2021浙江定海美丽乡村周开幕式上,定海区政府与联合国人居署、同济大学签订“净零碳”乡村合作协议,进一步推进定海“净零碳”乡村实践,合力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典型样板。

善治新格局

讲好百姓故事

  连日来,定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定海公园展陈馆内,群众喜闻乐见、公益惠民活动精彩纷呈。该展陈馆自2020年12月启用以来,已成了群众愿来、常来、乐来的“百姓之家”。

  近年来,定海区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思路、新举措,通过群众自治、社会共治、公共服务等方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形成了“有事一起干,事事有商量,人人成风尚”的基层善治新格局,并连续15年获评“平安县(市、区)”。

  定海区马岙街道马岙村拥有六千年的独特海洋文化史,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脉相承,享有“海上文物之乡”“海洋文化发祥地”“中国海岛第一村”的美誉。

  2019年12月,马岙街道马岙村以“一把扫帚大家扫”,获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联合公布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在村内行走,每处村道都特别干净,这些都是村民自发打扫的。2018年6月,马岙村为优化家风街景,以林家巷子一带为试点,制定了“一把扫帚大家扫”等微民约,开始了从依赖保洁员到村民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村域环境治理的转变。

  “自家屋落各管各,众家道路众家扫;屋落清爽门门讲,道路通畅好榜样。”从那时起,村民们每天轮流打扫,扫坏了18把扫帚,却为村里省下2万余元的保洁费用,巷子也由“脏乱差”变身“洁净美”。

  “一把扫帚大家扫”不仅扫出了村容整洁,也逐渐扫出了村里事情大家做的蝴蝶效应。近年来,马岙村先后打造了“一把扫帚大家扫”“宣讲议事亭”“众家井、众人筹”“三长”(井长、潭长、溪长)认领制等品牌。

  马岙街道“一把扫帚大家扫”的善治品牌,是定海城市管理文明实践品牌之一。

  自2018年12月以来,定海区紧紧围绕培育“德行定海山”文明实践核心品牌,全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并于2019年10月被列入全国试点。率先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率先引入了社会力量探索小微阵地运行,推动了文明实践条块联动、资源共享。同时,在全省首创了理论宣讲“连锁超市”品牌,推出了一批社会治理服务和城市管理文明实践品牌,推动了城市文明从有“形”走向有“魂”,并涌现出了大量的凡人善举和感人故事,充分彰显着定海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城东街道“沐东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环南街道“阅享·城南里”城市书房、南洞艺谷书香文化礼堂欢喜书店等,已成为定海老百姓熟知的文明实践阵地。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区,定海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持续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接地气,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本版图片由定海区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7 十年砥砺前行 共谱时代华章 2021-06-29 浙江日报2021-06-2900006;浙江日报2021-06-2900009;浙江日报2021-06-2900010;浙江日报2021-06-2900015;浙江日报2021-06-2900013;浙江日报2021-06-2900020 2 2021年06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