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自然资源

一码大串联、平台大提升、数据大归集、场景大集成、治理大变革

浙江将构建“数字国土空间”

  数字赋能,整体智治,浙江省的数字化改革,在自然资源领域有了新的注脚——“数字国土空间”。

  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是自然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今年6月25日第31个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根据浙江省自然资源数字化改革工作部署,宁波率先探索“藏粮于地”综合应用场景建设,通过空间码技术赋能,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的整体合力,打牢粮食安全根基。

  “我们有多少耕地?分布在哪里?质量怎么样……以后这些信息都能在场景中一目了然。”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藏粮于地”综合应用场景,利用“空间码”赋能,实现耕地保护相关业务数据大集成,可以动态掌握全域耕地资源“空间账本”,也可实现耕地保护信息“码上公开”、耕地保护“码上监督、码上反馈”,以及实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发现、认定、处置、整改的“码上协同、码上执行”。

什么是“空间码”?

  “藏粮于地”综合应用场景中提到的“空间码”,是近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的《浙江省“数字国土空间”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的一个数字化创新应用。《方案》围绕“一码大串联、平台大提升、数据大归集、场景大集成、治理大变革”建设目标,提出从今年起将创新应用“空间码”、加快平台迭代升级、强化数据共享利用、建设一批规范化综合应用场景、推进体制机制重塑。

  什么是“空间码”?如何通过“空间码”实现“一码管空间”?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空间码是基于信息关联技术自动生成的“二维码”。对任一确定的空间,我们可以赋予法定的空间单元代码,但这个空间的“前世今生”信息(包括它的四至、功能、属性等变迁)则需通过数字技术的映射、关联、融合,以该空间为基点形成唯一和可识别的二维码即“空间码”来承载。这就类似于人的身份证和“健康码”的关系。“空间单元代码”是特定空间的“身份证”,而“空间码”则将这块空间相关的多元信息和海量数据有序组织、精准关联、动态反映出来,满足空间治理和服务的各类需求。

  “空间码”技术提供了一把开启数据共享之锁的“密钥”,对内串联起自然资源大部分核心业务,对外支撑各类社会主体的空间信息调用,从而真正发挥其在省域国土空间整体智治中的“核心码”作用。

“数字国土空间”如何形成?

  “数字国土空间”是以数字化手段来反映、治理现实物理空间及相关社会空间的新载体。

  在“空间码”的基础上,如何形成“数字国土空间”?

  《方案》明确,“数字国土空间”以浙江政务服务平台“浙政钉”和“浙里办”作为治理端和服务端总入口,形成总门户,整体形成“四横”(各类网络、存储、计算等基础设施层,“国土空间数据仓”为主的数据资源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省域治理数字化”两大平台支撑层,业务场景层)、“四纵”(政策制度、标准规范、组织保障、网络安全体系)架构。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可以将“数字国土空间”比喻为智能网联汽车,那么,基础设施层就是“车辆”“高速公路”和5G等新基建,数据资源层就是汽车行驶过程中所收集、存储的各类数据,平台支撑层就是“操作台”“驾驶舱”,业务场景层就是适配各类路况的运行程序和算法。通过“空间码”技术关联集成各种空间信息,协同支撑省“152”工作体系和自然资源“两统一”履职要求。

  根据《方案》,到2025年,“一码管空间”改革覆盖自然资源全领域、全要素、全过程,“数字国土空间”将打通融合所有条块状业务系统中的关联数据,在相关数据信息和治理资源解构与重组基础上,理顺业务逻辑,重塑制度规则,全面形成“空间数字化、数字空间化、协同网络化、治理智能化”的整体智治新格局,成为自然资源数字化改革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数字国土空间”中的

应用场景

  数字赋能的力量,在应用场景的实践中最能得到印证。

  除了前面提到的宁波“藏粮于地”综合应用场景,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的《“数字国土空间”应用场景建设指南(试行)》提出,按照急用先行原则,首先开展码上批地、规划协同、藏粮于地、地灾智治、天巡地查、不动产登记等6大场景建设,到2025年底,全省将打造10个左右综合应用场景和N个特色应用场景,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内外联通的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架构,助推省域国土空间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目前,部分场景已在实践中试点推进。

  时值汛期,临海地质灾害防治创新“空间码”应用,体验到了数字化支撑的强大力量。

  “我们以往是把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监控起来,但地质灾害是不断动态变化的,那些发生在村道、房前屋后的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隐蔽性,给准确识别和防范带来了极大难度。”临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解决基层防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他们于去年在全省率先开展1∶2000全域高精度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全面摸清风险底数,科学划定风险分区,并以此为基础,创新应用“空间码”,全面关联地质环境、工程建设、不动产登记等多元数据,通过业务多跨协同,实现动态监测监控。

  “今后,只要有人居住、存在风险隐患的坡面,我们都会全面用码,重点关联工程活动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码’上协查等手段,实时监测潜在风险区,实现‘码’上预防,有效提升风险防范区外预警水平。”这位负责人介绍说,整体功能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将全部实现,推动地质灾害从“防”到“治”的再升级、再拓展,最终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全区域、全链条、全过程数智化闭环管理。

  在义乌,今年5月以来,他们全力推进“码上批地”应用场景试点工作,目前已初步完成空间码平台和引擎部署、“码上批地”六大环节开发等工作,并通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回流落地。

  “码上批地”应用场景把建设用地审批作为“空间码”应用的切口,全面打通“规、征、批、供、用、验、登”全业务流程,突出“以码为链、批管结合”,着力打造“码上智办、码上智查、码上智管、码上智治”的空间治理新场景。

数字赋能国土空间

治理现代化

  “数字国土空间”是全省数字化改革的重要支撑,是省域空间现代化治理的核心抓手。

  根据《方案》,未来全省将选择若干县(市、区)、开发区为试点,按照“业务协同化、事项法定化、材料数字化”的思路,以审批试点验证、校核数据归集、数据降密脱敏、数据关联、“空间码”应用等要求,统筹优化省市县乡四级“规、征、批、供、用、验、登”等流程,重构审批规则,迭代升级关联系统,打通跨部门、跨层级平台,突出核心业务的一体化和协同性,实现“云上读、网上批、见码办、一码查”,在试点总结基础上全省推广应用。

  “一码管空间”,统筹平台建设是关键之一。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是省“152”体系空间中心的基础支撑。两大平台通过差异化迭代,加强数据协同更新和相互调用,合力提升空间中心能级。

  数字化改革是“数字浙江”建设的新阶段,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一次拓展和升级,是浙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数字国土空间”建设是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专题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自然资源领域稳步迈向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全面助力“数字浙江”建设作出的应有贡献!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临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浙江日报 自然资源 00009 浙江将构建“数字国土空间” 2021-06-25 浙江日报2021-06-2500006;浙江日报2021-06-2500011;浙江日报2021-06-2500013;浙江日报2021-06-2500007;浙江日报2021-06-2500015;浙江日报2021-06-2500017 2 2021年06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