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反诈防骗的“防护网”
——记温州市公安局情报信息支队政委柯海鸥
本报记者 汪子芳 钱祎 通讯员 翁一芳 王璋
“妈妈,你再不回来,我就把门反锁了。”当时针指向23时,柯海鸥接到了儿子打来的“警告”电话。她已经不记得接到过多少次“最后通牒”。提起前不久备战中考的儿子,柯海鸥满是愧疚:“他就是找个借口和我说几句话,提醒我不要太累。”
柯海鸥是温州市公安局情报信息支队政委兼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她带领一个反诈精英团队,共同守护全市900多万群众的钱袋子,被称为温州市反诈中心的“女掌门”。
反诈骗是一场人民战争。面对猖獗的通讯网络诈骗,柯海鸥于2015年牵头筹建温州市反诈中心。次年,全市通讯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就比上年下降27%,涉案金额比上年下降25.5%。
成绩的背后,是她和同事们不断探索完善的工作方法。她认真总结、大胆创新,带领团队形成“人员流”技战法,对跨境犯罪的多个维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锁定境内人员被招募到境外实施电信诈骗犯罪的信息,等待其回国时予以打击处理,解决了境外打击时国际司法协作难、语言沟通难、经费支出大、办案周期长等困难。
许多个日夜,柯海鸥带领温州市反诈中心的同事们和诈骗分子比速度、比能力,把反诈、防诈的触角尽可能延伸、覆盖到所有角落,同时运用互联网、数字化思维,用现代警察的专业与智慧和骗子博弈。“每抢一秒钟,就多为老百姓挽回一分损失。”柯海鸥说,通讯网络诈骗往往有一个完整的犯罪生态链,灰黑产业非常多,应对整个“生态”,必须要用现代警察的智慧。
从2016年到2019年,柯海鸥牵头侦破多起归案百人以上的跨境通讯网络诈骗专案。她带领的温州市反诈中心先后5次从千里之外押解涉嫌诈骗的嫌疑人回省,基本“团灭”犯罪团伙,极大提高了打击犯罪的效率与威慑力。
平时磨刀,战时亮剑。在柯海鸥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温州市反诈中心持续织密反诈防骗的“防护网”,逐步完善数字化的合成作战体系,使各方面能力更专业化、标准化。柯海鸥说,现在碰到各种各样的任务,他们都能迅速进行模块重组,精准应对。
有了顺畅的机制,工作变得忙而不乱。去年面对防疫任务,柯海鸥第一时间响应,运用原有的合成作战体系,带头组建重点人员研判专班,连续奋战3个月,充分发挥公安优势并协同相关部门,精准锁定了温州市504个确诊病例的2万余名密切接触者,为温州疫情防控工作筑牢屏障,守护老百姓的健康安全。她因此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并作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从警20余年,从一线重案刑警到温州市反诈中心的“女掌门”,再到投身防疫的“女战士”,柯海鸥为“天下无贼”“天下无诈”“天下无疫”的愿景而不断奋斗。守护900多万温州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是她和她的团队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