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常山持续18年发放培训券,助力10万农民就业增收

一张券里的共同富裕“密码”

  在常山,人们欣喜于身边的变化——这个“浙西门户”,一改常年人口大量外流状态,不少农民纷纷“拨转马头”,回乡当起了农场主、民宿管家、直播员……

  山区小县吸引力与日俱增,离不开乡村振兴、浙西大花园建设等工作的持续推进,也离不开常山始终抓住“人”这一核心,持续深化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从2003年开始至今,常山累计投入5500余万元,通过发放培训券,组织农民培训14万余人次,带动近1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增收致富,让数万人有了一技傍身。”常山县人力社保局局长周元良说,近日他们又推出了依托电子社保卡的电子培训券,让农民在获取培训资讯等方面更加便捷。

  小小培训券,蕴含大能量。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背景下,这张券在助农增收上发挥了哪些作用?又给其他地方带来什么启示?近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劳务培训 农民点单政府买单

  从一个贫穷的拖拉机手,到如今带动几十名乡亲在家门口就业的农场主,芳村镇芳村村党支部书记黄志旺对培训券的感情十分深厚。在接受完油茶种植培训后,黄志旺没有离开家乡,而是选择留下来当了一名茶农,慢慢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如今他的油茶林已近千亩。山上山下,郁郁葱葱一大片。

  种油茶大获成功,如今的芳村村,已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领头雁”。十几年来,这里农民培训几乎从未间断。“去年,村里的50多户种植户,还接受了油茶种植、传统榨油培训。”该村油茶种植户、在县城开了公司的小汪说,这几年,村里还建起了油茶电商产业园,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周边村庄的发展。

  在位于绍兴的来料加工厂里,53岁的雷双英正忙得不可开交,她一边检查打磨好的晶钻质量,一边帮忙打包发货。

  雷双英是常山县青石镇人,她和子女共同经营的这家来料加工厂,年销售额突破了2000万元,在养活近20名员工的同时,她自己也在绍兴城里买了房。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雷双英是最早一批走出大山、闯出新天地的常山人,而这一切,她觉得都要归功于家乡的那张培训券——18年前,借着浙江推进“百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东风,处于农村劳动力加快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时期的常山,在全国率先推出由农民点单、政府买单的“劳务培训券”,雷双英就是最早接受培训的一批人。

  “那时,我们农民没啥收入,镇政府就召集我们学做穿珠。”雷双英回忆说,第一次培训只持续了四五天,却让她大开眼界。之后,她开始慢慢走上来料加工之路,并办起了工厂。“多亏了那时学到的技术。”她说。

  农民想学什么就培训什么,常山最早推出的“劳务培训券”,面额分为150元、200元、300元等。广大农民可以到县就业局、乡镇等部门免费领取,凭券可以到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各培训点就近参加培训。培训的内容紧扣农村居民需求,包括缝纫、电脑设计、来料加工、家政服务等。

  “在政府的推动下,常山数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一些贫困山区群众,学到了谋生技能,跳出了‘山沟沟’,走上致富路。”周元良说,当时外出打工,要比在家务农收入高不少。短短几年,常山就培养初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民技能人才近6万人。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常山不少农民转变了身份,成了产业工人、技工,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走进招贤镇象湖村,只见洋房林立、道路整洁,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花园。这里,有上百户人家从事家政服务而“发家致富”。

  “我们这里人,就是通过农民培训获得技能,在外打工、创业成功了,又把信息、就业机会带回来,带动身边人一起致富。”该村妇联主席郑小菊说,如今他们村是一个从事家政服务的“常山阿姨专业村”。因为技能过硬,村里的家政保姆服务人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20年,常山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从3307元增长到了24033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其中,去年常山新增各类经济实体4277家,其中返乡入乡企业640家,带动就业3.4万人,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增速居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第一。

不断升级 乡土学院紧跟时代

  “秒杀来一波,青石盆栽包您满意……”上午10时,“石头姐妹”姚慧萍的“村播课堂”,准时在青石镇砚瓦山村乡村振兴讲堂教学点开课。边上,几位村民拿着笔记本,听得津津有味。

  从培训券推出至今,常山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翻了好几番,但培训的热度依旧。这背后有何奥秘?

  “农民有需求,政府有回应。”在常山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张帅看来,常山之所以能坚持不懈抓农民素质提升,关键在于踩准了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针政策的脉搏,根据农民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次次赋予培训券新内涵、新使命。

  这些年来,常山劳务培训券从形式到内容,均经历了多次升级——从一开始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后来的聚焦农民增收、产业培育;从原先散点式、简单化的劳务培训,到后来精细化、品牌化的学历提升、系统培训……这些变化积沙成塔。

  做了十几年农民培训的常山锦绣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王喜梅说,以前的家政服务培训,人们只要听几堂课就可以上岗。如今,同样的培训,已分门别类、细化为育婴师、催乳师、菜肴烧制等不同专业课程,内容非常详细。

  “去年,招贤镇象湖村开设了一个‘月子餐农民培训班’,讲的课就包括儿童心理、小儿营养搭配、婴幼儿抚育等。现在是课程越专业,吸引来的人越多。”王喜梅说,其中不少人是“回炉再造”,来做二次提升。

  今年59岁的常山胡柚种植户樊利卿记得,2013年,常山农民学校的课程设置已十分多元,针对胡柚、油茶、猴头菇等常山优势产业,设立了56个专业班,一些培训还开设了学历提升班。他自己就是通过学历提升班,获得了高级农艺师资格证书。如今,他已是不少胡柚专业村的兴村导师。

  这几年,依托省内一些大专院校培训资源,常山先后成立了常山阿姨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工匠学院、村播学院、村党支部书记学院等专业型“乡土学院”,构建了完整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仅培养各类实用人才、技能人才,而且着力拓宽农民致富视野,增强他们的创业本领。

  培训资源的日积月累,人才结构的不断更新,近年来,常山境内涌现了保安、保绿、建筑、服装等20多个技工专业村,并带动了辉埠冰箱、金川轴承、青石盆景等一大批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它们星星点点、星罗棋布,给乡村带去了发展新动能。

  老百姓变富了,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旺盛起来。这些年,不仅各种插花班、面点师、村播班纷纷兴起,乡村振兴讲堂等各种文化课堂,也大受欢迎。“现在有了电子券,点点手机就能报名参加各类培训,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便捷了。”5月底,刚参加完“鲜辣厨师”培训的刘师傅说,一个培训班学下来,他的厨艺增进了不少。

育才用才

昔日受训今成领头雁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对于常山来说,良好的农民培训氛围和农民素质提升培训体系,就是一棵棵“梧桐树”。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带来的人才集聚效应,更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动力,也让当地的乡村振兴蓝图更加“直观”。

  “作为浙西边陲小县,一直以来,人口、经济基础、人才储备,常山的身板都曾略显单薄。而农民培训,成了常山打破桎梏推进城乡共同富裕,实现均衡区域发展的一个精准突破口。18年如一日的培训,也让不少常山乡村从需要‘外来输血’转变为实现‘自我造血’。”张帅说。

  80后创客余家富从不后悔。6年前,他放弃留在杭州工作的机会,携妻子毅然回到老家,在新昌乡泰安村建起了一家名叫“村上酒舍”的民宿,并请多位当地村民当保洁阿姨、餐厅服务员、会务工作者。“万事开头难,从员工招聘、职业技能培训,常山的农民培训系统,给了我很大帮助。”余家富说。

  余家富的回乡创业,激活了泰安村“一池春水”。在“村上酒舍”当保洁阿姨的村民余大姐表示,这几年,民宿等新业态发展,带动了不少当地农户的土特产、蔬菜瓜果的销售。

  一张“券”,既帮到了创业者,又带动了农民增收。新昌乡达塘村党支部书记、回归乡贤陈重良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这两年,该村由农民培训等带动起来的研学热、冷水茭白农业,直接帮助村民增收300余万元。

  农民培训带来的变化还不止于此。最近,一场场头脑风暴在农民培训班上演。在同弓乡同心村,一个名叫“荷虾互养”的农旅项目就在其中诞生,它让全村100多位村民变身股东。“除了每年分红,我还成了村里的导游。”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村民刘维仙说。

  “从一开始的提高村民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外出就业、增收致富,到如今更多转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农民培训到了新阶段。”常山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一大批曾受益于农民培训、外出创业成功的乡贤纷纷回归,担当“领头雁”,成为农创客,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展身手。

  “共同富裕之路,关键在于人。去年,我们联合赛得健康集团成立一所新的民办技工学校,面向全国招引人才来常山。”周元良说,接下来,在常山,仅“常山阿姨”培训一项,他们将在未来3年完成1万人次“升级培训”,帮农民增收超10亿元。

  “小小培训券,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人才、知识、资本,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诸多美好期许。”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人员、博士徐彩瑶说,作为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常山县在农民培训上的探索,为当地老百姓从传统农民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也为省内其他欠发达县市实施乡村振兴、带动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些有益经验。

  “不仅要培养人,还要通过培训用好人,从技术创新到观念变革,未来,常山要通过农民培训,吸引更多科技带头人、高校毕业生到广阔的农村舞台施展才华。”科创之江百人会成员、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周膺说。

  “无论培训券形式如何革新,人的发展始终是最根本的。”衢州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人为本,山区小县老百姓的共同富裕之路,令人期待。


浙江日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00003 一张券里的共同富裕“密码” 2021-06-17 浙江日报2021-06-1700009;浙江日报2021-06-1700013;浙江日报2021-06-1700024;浙江日报2021-06-1700014 2 2021年06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