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同富裕“海岛示范样本”
普陀唱响东海幸福渔光曲
夏艺瑄 王哲莹
6月的清晨,普陀区东极镇青浜岛村民施光品驾驶着小船进入家庭农场喂养数万条岱衢族大黄鱼。今年,施光品已经手握20多万斤的大黄鱼订单。
在距离农场40公里的岸上,李文春一家,同样因这些大黄鱼得利。靠投资家庭农场,李文春可以分得50万元红利。海上与岸上,正谱写着同一曲致富的幸福歌。而串起施光品和李文春的,是那令人向往的四个字——共同富裕。
这样的幸福歌,响彻普陀。近年来,普陀在“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蚂蚁岛精神引领下,致力于建设开放活力美丽的幸福普陀,在如何推进物质富裕、生态优美、宜居宜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文明进步有机统一上进行了不少探索。而这系列实践探索,恰巧为海岛统筹协调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典型示范。
强基 海洋经济踏浪来
回首去年,普陀的船舶修造业克服疫情影响,在困难交织中逆风翻盘。在前不久,造船和航运市场分析机构英国克拉克森研究所发布2020年全球修船厂排名,根据2020年修船作业次数统计,全球前十大修船厂中有3家坐落于普陀区六横镇。
走进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智能绿色安全的6S生产车间、污水处理系统……企业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后,便突破重围获得新生。如今,每天都有国内外的货运巨轮在这里排队检修和改装,其中90%以上为外籍船舶。2020年,鑫亚船舶年修船量突破400艘,位居全球十大修船厂第一。
船舶修造业绿色高值化的转型是普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翻看这个海洋经济大区过去一年的经济报表:2020年全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30.4亿元,其中水产精深加工、船舶修造、机械制造三大产业占比超75%。
传统产业提升,为当地海洋经济崛起夯实了基础,新兴产业更为普陀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东海海域,每日往来于此进行保税油加注的船舶络绎不绝。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普陀“加油生意”越做越大。2020年,船供油年结算量超600万吨,占全国40%。
借着舟山油气产业链建设大势,普陀提出“2+5+X”产业新体系,在原有的四大产业上增加了大能源产业,重点发展LNG、氢能等清洁能源,与其他产业形成链群融合、互为支撑的海洋产业体系。根据规划,未来普陀辖区内将形成3700万吨的LNG接收能力,有望建成最大的LNG登陆中心,将LNG输送给大陆的各个省、长江沿海城市。
科技创新也为普陀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围绕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普陀聚焦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等领域,深入实施“双倍增”计划,构建“1+8”人才政策新体系,“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5313”“5515”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团队)企业55家,引进“高精尖”人才53人,为创新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拓展 城乡共唱幸福歌
共同富裕,核心之一落在“共同”两字上。具体来说,就是要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逐步达到全体人民物质、精神、公共服务普遍公平。
近日,普陀区沈家门原沈一小南侧地块60户被征收户全部完成签约,签约率达到100%!为今年沈家门老城区有机更新注入新动力。
在市民的记忆中,沈家门曾经是普陀区最繁华的中心地段。然而,岁月更替、时代变迁,让沈家门逐渐成为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薄弱、建筑破旧的老城区,极大影响和制约了老城居民日常生活及城市的健康发展。
2018年起,普陀以文明城市建设为主体,扎实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工作,市容环境、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均提档升级。2020年,普陀又以实现“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为抓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让“脏乱差”成为过去式、“净靓美”成为新代言。
普陀的统筹发展不仅在于城乡,还在于海岛。
作为浙江海岛数量第二多的县区,普陀在发展进程中一度出现大岛与小岛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为切实保障海岛民生、谋求新发展空间,确保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高水平”路上谁都不掉队,普陀在全国创新推出“和美海岛”建设,实施整岛“连岛”开发、主题岛打造,充分凸显“一岛一品”,加快发展民宿、营地、海钓等海洋旅游新业态,逐步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
“现在普陀海岛的生活,城里人看了都向往。”4年前,90后女孩陈飘红辞去宁波的工作,回到家乡东极镇青浜岛,开了岛上第一家自带休闲区的民宿。几年经营下来,生意越来越火爆,年收入超过40万元。陈飘红还招聘了几位妇女来民宿帮忙,带动岛上妇女就业。
陈飘红的幸福生活,正是普陀推进海岛乡村振兴的缩影。日前,普陀区第三次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这是对普陀发展美丽经济,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的极大认可和鼓舞。
据统计,截至去年末,普陀区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55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3.86万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降至1.6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造福 物质精神双丰收
推进共同富裕,不单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体现在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上。
“以前看病,一个月要跑沈家门两三趟,还得坐船坐车。”普陀区虾峙镇大岙村居民刘央岳,患糖尿病二十多年,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配药,“现在不出岛,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办成,还有专家给我看病。”刘央岳说。
这是普陀海岛居民就医的新常态。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普陀区医共体持续发力,统一医疗卫生资源管理,把病人留在基层的成效初步显现。今年以来,普陀海岛有四名急性心梗患者被抢救过来。“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普陀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开始,普陀区投入1700万元,对56家海岛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进行提升改造。
走进桃花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两幢暖橘色点缀蓝色的主体建筑格外温馨。“善乐桃花”综合服务站、手工室、健身房等一应俱全,可为老年人提供咨询及日常休闲服务。“这里娱乐设施多,平常可以和大家一起打球健身。”对村民王老伯来说,这里便是他享受幸福老年生活的新乐园。
海岛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在“十三五”期间,普陀城乡社区已形成20分钟左右的居家养老服务圈,各类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全面确立以护理型为重点、助养型为辅助、居养型为补充的养老机构发展模式。为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考虑到海岛成本,普陀还规定海岛生均用公费高于城区25%,城乡学校教室设施一样配备。
高品质的生活更离不开高质量的治理和服务。
在普陀,过去群众遇上矛盾纠纷、烦心事急难事,往往要跑好几个部门,甚至“摸不着门”。2017年,普陀将“最多跑一次”理念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立了集多元化解、诉讼服务、信息指挥于一体的区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全面优化区、镇街、村社三级矛调中心(站),基本实现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大大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共同富裕,“精神富有”便居要冲,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面积不足3平方千米的蚂蚁岛上处处充满红色文化印记,“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薪火相传60余载,从未过时,而是在持续发扬光大中焕发了海岛振兴新气象。每月一次的“全民清洁日”推行2年多来,实现了活动参与者从原本企事业单位向以社会志愿服务团队、基层党员、民办非公企业职工为主的转变,清洁类活动也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产业强起来,城乡美起来,群众乐起来。如今,在普陀这片富饶的海域上,“共同富裕”的清风,正从东海吹进每个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