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余姚:探索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样本
邵巧宏 谢敏军
近日,余姚梁弄镇的汪巷村、甘宣村、白水冲村、贺溪村等这些曾经散落在四明山腹地的“珠子”,都因一条旅游线路而串联了起来,成了一条璀璨夺目的“项链”。这也是余姚革命老区探索实践共同富裕的一个实例。
自2018年以来,余姚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新进步,特别是全力推动四明山革命老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下一步,余姚将乘势而上持续奋斗,加快打造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样板地,为浙江、宁波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贡献更大余姚力量。”余姚市主要负责人说。
促进村庄融合发展
近期,革命老区余姚梁弄镇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一条新的路径正在拓展:村庄抱团融合发展。
位于四明山腹地的梁弄镇横坎头村是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所在地。靠着红色引人、绿色留人的发展理念,曾经一穷二白的贫困村早已蝶变,成为全国文明村,更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然而,如何让村庄持续发力,长远发展?
四明山腹地,绿水青山,靠自身优势发展旅游观光的村子也有不少,如离横坎头村不远的千年古村汪巷村,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被誉为“状元故里”“学士之乡”;甘宣村发展小水果产业,樱桃园采摘游红红火火……
但单打独斗能力有限,大家是否能够抱团融合?同理,一个景点一个村只能留住游客数小时,能否将周边村子并联,形成一条由数个村落组成的旅游线路,把游客留下来?说干就干,今年4月,一条将横坎头村、汪巷村、甘宣村等周边村落串联的精品旅游线路推出。“游玩的地方多了,留下来的游客也多了。”横坎头村相关负责人介绍,精品线路一推出就受到追捧,目前,线路预约爆满,“连讲解员都不够了”。
目前,以横坎头村为中心的数个行政村正抱团共赢,积极打造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红色资源集群、“特色小水果”品牌及“乡伴理想村”项目,推进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希望的田野”横坎头田园综合体、“横坎头-汪巷村”“四明湖-贺溪村”乡村振兴示范带等“一园两带”产业格局,加快浙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军事教育体验基地等建设,推动浙江四明山新希望绿领学院、浙东延安红色文化学院运营拓展,深化打造红色研学实践线路,促进农旅、文旅、学旅、体旅的多旅融合,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态势。
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目前,余姚启动共同富裕发展报告和余姚市共同富裕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指标体系、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实施路径等,为全力打造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样板地指明了方向。
共同富裕,产业支撑。余姚全面推进智能经济先行示范区创建,实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打好“单项冠军”、“350”企业培育、“凤凰行动”计划等系列组合拳,不断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四季度位居宁波第一,规上工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246”产业等增加值增速均位居宁波第一,成为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建示范县市、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单位,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乡村兴则国家兴。余姚高质量实施“29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依托各个乡村的自身优势,搭建乡村数字化服务平台,多举措并举促进农产品销售,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目前,余姚已成功列为第一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列入国家部委试点。在鹿亭乡的中村村,围绕革命老区群众持续增收这一主线,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将“粉丝经济”作为群众增收的一个渠道。2019年,全村制作番薯粉丝13余万斤,销售额达500万元,帮助常住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增收贡献率高达50%。
在陆埠镇干溪村,依托工业经济规模化、经济作物产业化、集体经济效益化“三驾马车”,逐步实现民生改善、民富村强,努力争创四明山区域全面奔小康样板村。目前,该村年经营性收入达300余万元,是余姚山区片82个行政村中经营性收入最高的村。
与此同时,余姚大力开展“服务群众暖民心”“服务企业破难题”“服务基层减负担”三大行动,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实事专项行动”,扎实推进57项重点任务。积极构建为民服务平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和凝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升级打造“四送一增强”2.0版,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整体效能。目前,全市各级累计破解企业难题2148件,为群众办实事7300余件,进一步增强乡村产业“造血功能”。
截至2020年底,余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339元、增长6.9%,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下降到1.66,城乡差距进一步减小;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7879元,增长13.3%,9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实现“清零”;四明山区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610元,同比增长10%。
打造美景留住乡愁
蓝天白云、繁花似锦;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共同富裕不仅仅是让人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也要为人们创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余姚推进美丽城镇建设,让现有的山水脉络呈现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马渚镇抓住今年4月被列为2021年度浙江省“县域副中心型”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对象机遇,打造“运河风情”乡村振兴文明示范线,将当地的运河文化、稻作文化、田园党建文化与渚山的自然风景等元素相融合,打造“有礼有德乡风文明”特色的运河文化风情线。
3年来,余姚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5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2个,美丽乡村精品村44个,宁波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13个,美丽乡村合格村56个,美丽乡村风景线2条。打造A级及以上景区村庄85个,其中AAA级景区村庄18个。创建美丽庭院精品户3000户。
为了夯实美丽乡村的美丽底色,余姚紧密围绕规划编制、典型示范、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求深入、促提升,统筹抓好“三大革命”,开展“安居宜居美居”和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提升行动,逐步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人居体系。如余姚供电公司投资3500万元整治山村电网“线乱拉”现象,还制定“一镇一特色”乡村振兴行动方案,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与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共融共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农村公厕户厕改造持续提质扩面,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累计培育省级样板镇4个、宁波市级样板镇5个,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省级生态文化基地1个。
四明山横亘八百里,“母亲河”姚江穿城而过。如今徜徉在余姚,山川秀美,目之所及皆有景,已然是一座全域共美的大花园。
兴盛乡风弘扬新风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的富裕,更是精神生活的富裕。近年来,余姚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深化乡风文明建设,目前,余姚市级以上文明镇建成率达到100%,文明村建成率达到93%,其中全国文明镇2个、全国文明村5个。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建成文明实践中心1个、分中心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覆盖率达到100%,打造余姚市级以上文明实践示范线21条,全市现有注册志愿者近25万余人,每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3000余场次。
余姚坚持把“道德银行”作为深化文明实践、弘扬时代新风的重要载体,营造“做好人有好报、讲道德有回报”的浓厚氛围,来自浙江农信余姚农商银行的数据显示,累计发行“道德绿卡”2143张,道德银行贷款服务客户达3.41万户。全市各类道德典型不断涌现,入选中国好人12人、浙江好人27人、宁波好人97人。
史前文化,璀璨夺目;文献名邦,遗泽丰厚;朱王黄严,文脉昌盛……拥有丰富遗存的余姚正不遗余力地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用传统文化润泽余姚的千家万户。余姚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58家,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累计完成省级小康体育村提升工程56个,新建健身步道19条。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率100%,图书分馆实现乡镇全覆盖。“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普及率达80%。“阳光文化直通车”配送演出每年400场次以上、农村电影放映配送每年3300场次以上。全市文化志愿服务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每年举行的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周让市民知阳明学阳明,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阳明文化精髓和生活相结合。今年2月,有着600余年历史、余姚古运河畔标志性建筑舜江楼陈列布展后对市民开放……
目前,余姚已创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示范村4个。河姆渡遗址入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并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隐石雕传承基地余姚市大隐石刻加工厂获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录。姚剧《童小姐的战场》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称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余姚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