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能人撬动乡村振兴 “两进两回”壮大集体经济
镇海:打造村强民富的全域品质之城
李华 陈海群 王莞乔 张羽
近年来,工业强区镇海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镇海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实现双提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万元,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1163元、40469元,40个行政村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达到516万元和307万元,位列省、市第一梯队。
实施乡村振兴“两进两回”、多措并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动态精准扶持……锚定共同富裕的目标再出发。“十四五”时期,镇海将奋力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目标,力争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2000亿元、30万元,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75%以上、85%左右。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争创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先行示范区。
实施“两进两回” 选优配强发展“领头雁”
“我对汶溪村充满着感情,希望和其他班子成员一起绘好五年发展蓝图,并脚踏实地不断把愿景变成实景,让村庄更美、村民更富。”去年6月,在“请贤引才”计划的感召下,作为新乡贤的潘安选择回到土生土长的九龙湖镇汶溪村担任村党委书记,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
上任以来,潘安一边在村里走访、摸底,了解社情民意;一边思考着农旅融合的产业振兴之路。自掏腰包找专业设计团队制作规划设计蓝图、举办乡村振兴国际交流研讨会、举办插花艺术比赛……虽然每天都在不停奔波忙碌,但他乐此不疲:“管理一个村比管理一个企业难,但看着村里一日日变好,成就感也是加倍的。”
像潘安这样的新乡贤回归并非个例。在新一轮村社组织换届过程中,镇海区深入实施“领雁工程”和“请贤引才”计划,引导一大批有拼劲有冲劲的优秀人才回村社任职。据了解,该区新一届村社班子平均年龄38.28岁,35岁以下占比37.4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93.09%,其中村社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4.45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97.67%,较往届呈现年纪更轻、学历更高的特点。
近年来,镇海扎实推进“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构成的“两进两回”行动,以乡情亲情为纽带,进一步激发新乡贤活力、凝聚新乡贤智慧、汇集新乡贤力量。为此,镇海区开展了一场“举乡贤、树乡贤、颂乡贤”活动、印发《关于发挥新乡贤作用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镇海区新乡贤联谊会,为一大批品行好、有能力、有影响、有声望、热衷公益事业、热心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士,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
“目前,我们已经凝聚了一支上千人的新乡贤队伍,他们有热情也有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公益帮扶等方面积极助力乡村振兴。”镇海区委统战部负责人表示,当前,镇海正在实施“新乡贤引资引智行动”,积极引进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鼓励新乡贤采取多种形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促进乡村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现代乡村产业等方面作出贡献,带动全体农民共同富裕。
产业深度融合 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前不久,在镇海区蛟川街道迎周村的西北角,一个蓝领公寓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与周边工厂达成蓝领工人整体入住协议,成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新渠道。
作为工业强区,发动企业家新乡贤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一直以来是镇海城乡协同发展的特点。当前,镇海又抓住“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契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重要抓手。镇海还把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党政主要负责人重要考核内容,全面构建“党委主导、部门主责、镇(街)村主抓”的集体经济工作体系。
“这房子造得真是漂亮……”在镇海庄市街道永旺村,几栋新建的“小白屋”样板房吸引了不少村民围观。这是永旺村探索的闲置农房统一流转,唤醒“沉睡”资源的又一新路径。
近年来,永旺村陆续完成近450亩土地流转,发展出了四季花海、梅园、游步道等农业旅游资源;如今,流转土地统一经营的模式复制到闲置农房上,永旺村对40多户的闲置农房进行统一流转,经过提升改造后,计划引入科创、文创企业和各类设计工作室,发展休闲、度假等服务产业和特色产业经济。
“发挥地处中官路创新创业大街的优势,我们确立了‘服务甬江科创大走廊、打造都市后花园’的目标,通过闲置农房和环境的提升改造,达到产业导入、人口迭代、社区重构的目标。”永旺村党委书记郭诚军说,去年,该村经营性收入近300万元。未来,通过一系列项目落地,村集体经济将进一步壮大,村民可以得到更加可观的租金、分红等收入。
以物业经济稳基础、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做增量,镇海区结合工业区、高教园区等布局,发展集体物业、“三产”等项目,大力推行农房流转、联营等增值新途径,多措并举做强集体经济。2020年,该区村集体经济组织出租收入近1亿元,占经营性收入的80%。
同时,镇海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因村制宜发挥内生动力,实现自我“造血”。发挥乡贤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山水人文资源,镇海积极打造“农业+”乡村旅游产业链,近年来,推出农村精品旅游线10余条、休闲打卡点20余处,打响了“山水汶溪”“古韵十七房”等村庄品牌。连点成线,当前,镇海又大力推进烟雨江南风情线和四湖连珠风景线的建设,进一步放大山水人文优势,让百姓进一步享受到旅游富民的获得感。
据统计,2020年,镇海区40个行政村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达到516万元和307万元,位列省、市第一梯队。同时,镇海区还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均富势头更加明显。同时,2020年,该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则缩小至1.76:1,已连续16年呈缩小态势。
动态精准扶持
确保低收入群体不掉队
共同富裕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按照“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的目标,镇海积极动员新乡贤力量,扎实开展低收入农户各项帮扶工作,切实做到“三个清零”,确保低收入农户高质量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高水平实现全面小康。
为了实现精准识别,镇海区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按照低收入农户认定线和低保边缘户认定线“两线合一”的工作要求,全面排查,将符合低保、低边和特困条件的农户应保尽保、及时纳入。成立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专班,区、镇、村三级每月定期汇总、按时上报、分析审核数字化管理系统相关数据。同时,加强困难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在册低保家庭100%入户走访,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比对每年2次以上,及时掌握困难家庭成员收入和财产变化。
截至目前,镇海5个涉农镇(街道)共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461户551人,其中低保户378户458人,通过系统监测,镇海区已全面消除家庭年人均收入9000元以下现象。
“感谢政府给我们及时改造加固了危房,碰到雨季我们也不怕了。”镇海区九龙湖镇田杨陈村困难村民陈云宝家被列入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范围,政府出资帮助他对房屋进行了翻修改造,还加固了屋顶,原本裸露在外的砖墙都已经重新粉刷。目前,镇海区已累计排查治理这样的农村困难家庭危房21户,补助资金36.77万元。
为帮助低收入农户解决日常生活实际困难,镇海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根据不同类型低收入农户,5个涉农镇(街道)以联村干部、“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指导员为代表的新乡贤共计209名进行结对帮扶,建立定期慰问、帮扶联系机制。
镇海区农业农村局还在九龙湖镇、澥浦镇打造了4个精准帮扶示范点,通过规模化主体帮扶带动周边低收入农户增收,构建起“政府+经营主体+低收入农户”的产业带动精准帮扶体系。
为了营造全社会共同扶持低收入群体的氛围,镇海还持续推进“厚德镇海”建设,发动全社会携手推进共同富裕。
5月12日,镇海区四套班子和机关干部开展了“慈善一日捐”活动,共募集善款超24万元。这是该区连续22年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已成为善款募集的重要平台。
镇海实施“新乡贤助行公益行动”等活动,引导和支持新乡贤开展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服务活动和各类慈善活动,帮助做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集体经济提升工作,帮助低收入农户提升增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据统计,2020年全年,镇海区共募集善款5673.27万元,比2019年增长41.5%。这些善款被广泛用于抗疫和困难救助,惠及困难群体40792人次,扶持公益项目108个。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聚焦聚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镇海正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美好家园,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添砖加瓦。
(本版图片由镇海区委宣传部、镇海区委统战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