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亲历

记者远赴四川,探寻绍兴上一轮援川故事——

“川越”千里 无问西东

  相隔2000多公里,却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从2018年4月入川,绍兴尽所能扎实开展扶贫工作,对口帮扶的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金川县、小金县均已高质量“摘帽”。如今,随着浙川东西部协作和交流合作的深化,许多绍兴干部、教师、医生正奋战在当地的乡村振兴一线。

  绍兴靠什么帮助“三县一市”打赢这场攻坚战?我们一行远赴四川,实地探寻绍兴援川的做法和成效,见证历久弥新的“山海情”。

  支部共建推动协作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这一点,在绍兴的援川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入川第二天,我们跟着绍兴市援川工作组组长朱润晔来到马边彝族自治县红椿村。“我们村以前是省定贫困村,曾经的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脱贫啦!”一下车,村党支部书记魏云华就热情地上前和我们握手。靠山吃山,红椿村党支部班子早就定下了走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但具体搞什么项目,资金、技术从哪里来,曾经都是问题。答案,从村里已经投运的农业项目中可见一斑。

  魏云华带我们参观了村里的养牛场。“这是从国外引进的西门塔尔肉牛,那边是小牛犊,还要再养上一段时间。这边的马上可以出栏了,体重能达到1500斤……”魏云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去年首批出售的116头牛卖了300多万元,其中20多万元以分红的形式发放,还能为村民提供十余个就业岗位。

  从养牛场出来,翻过一个山坡,我们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果树,长势喜人。这种水果叫蜂糖李,甜度高、口感好,市场售价达20多元一斤,还供不应求。“村集体种了100多亩,农户又跟着种了100多亩,今年6月第一批果子就能上市了。”

  这些农业项目的落地,得益于绍兴援川工作组推出的一项“三方支部跨省共建”的创新。朱润晔介绍,在援川临时党支部的牵线下,一个贫困村和一个东部的国企、民企实现跨省结对,以支部共建的形式推动东西部协作。比如红椿村的养牛场和蜂糖李项目,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共建单位,在项目规划、技术支持和产品销售上也得到了不少帮助。

  朱润晔说,农村党组织是脱贫攻坚振兴乡村发展第一线的核心力量,通过党建引领、支部共建,能够激发出当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们自己决不能掉链子!”魏云华讲述了一个细节,当时决定种植蜂糖李时,村里党组织连夜组织村民开会,只用10天就完成了100亩土地的流转工作。

  打通产业“任督二脉”

  金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一个藏族聚居的高原县。我们从金川县城出发,驱车赶往勒乌镇新开宗村,路边满是凌乱的巨石。同行的绍兴援川干部胡春锋告诉我们,当地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半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新开宗村口,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大棚。进入大棚一看,里面除了杂草什么都没有。正当我们疑惑时,前来迎接的村第一书记陈玉涛笑着说:“这是我们村的白芨育苗基地,里面的白芨苗都已经销售出去了。”

  几年前,当地就有人种植白芨,由于产量高、销路广,亩产效益可达四五万元。可就是这种既适应高原环境又颇为高产的项目却无法推广。“主要的症结点是种植成本太高,一株白芨苗售价1.2至1.5元不等。”陈玉涛说。

  2018年,绍兴市柯桥区出资185万元,帮助村里兴建了白芨育苗基地,白芨苗售价降至每株0.4元,贫困户还能享受补贴,只需要0.1元,可以先“赊账”,等有了收成再买单。在陈玉涛的眼中,这个扶贫项目打通了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周边群众纷纷购苗种植,面积已达400多亩。

  陈玉涛带着我们来到一片平整过的土地,地里冒出了绿色小芽,用铁锹扒开泥土,一段雪白的根茎露出来。“去年我们靠卖苗,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五六万元增加到了40多万元。等村里的白芨产量上来了,可以达到两三百万元!”陈玉涛说,这个数字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将帮扶资金投在了育苗基地上,就是要打通产业的痛点、堵点,激发当地的造血活力。”胡春锋说,下一步他们还打算帮助村里建加工基地,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打通一个点,盘活整条链。走访中,我们发现类似的项目比比皆是。绍兴共投入5.113亿元财政帮扶资金,实施协作项目152个,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

  千里之外“三味书屋”

  走进马边民建小学,我们惊喜地发现,2000多公里之外,也有一个“三味书屋”。绍兴援川教师韩慧芳正带着学生们上一堂既有趣又生动的教学课。

  “同学们,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大家看,这张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原来鲁迅先生小时候上学迟到被先生批评,于是他刻下‘早’字以此自勉,从此再未迟到过。”

  用鲁迅文化熏陶孩子们,韩慧芳觉得十分必要。刚到马边时,她带的班级整体成绩比较落后,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学习的态度都不算积极。“想要提升学习能力,首先要从改变态度开始。”于是,韩慧芳挨家挨户进行家访,将“学习改变人生”的理念传递给每个学生家庭。

  变化,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发生。韩慧芳给我们讲了个小故事,有一天早上6时多,班上一位女学生突然给她打电话,询问语文作业该怎么做,让她既惊讶又欣慰。“这个孩子原来成绩跟不上,现在学习积极性变得很高。”

  在援川干部的帮助下,民建小学和绍兴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结对,打造以鲁迅文化为特色的教学文化。在学校里转了一圈,我们发现鲁迅元素随处可见:教室里贴着鲁迅像和鲁迅文章,走廊上挂着鲁迅名句的书法作品,礼堂被命名为鲁迅讲堂,每个年级都成立了“鲁迅班”,由来自绍兴越城的优秀支教老师担任班主任。

  通过名校结对、派驻优秀支教老师等方式,绍兴将东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小凉山彝区,创新打造幼儿园“陆游班”、小学“鲁迅班”、初中“元培班”、高中“阳明班”等示范班级,实现特色教育全链条覆盖。据统计,绍兴市越城区派驻到马边的教师已有29位,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才让当地教育水平得到快速发展。

  “来自绍兴的支教老师给我们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引领当地教师成长,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局总督学罗相东说。

  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结对关系作出调整,明确浙江“一对一”帮扶四川,而绍兴也调整为对口帮扶乐山市“三县一区”(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沐川县、金口河区)。

  绍兴市援川工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绍兴将做好政策有序衔接,稳步开展新时代东西部协作,继续在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上加大帮扶力度,在巩固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开启“共同富裕”新征程贡献绍兴力量。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8 “川越”千里 无问西东 2021-05-31 浙江日报2021-05-3100020;浙江日报2021-05-3100018 2 2021年05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