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吞吐百万条信息
每小时可为全省每人更新一条
公共数据从按天共享到分秒裂变
解密数据高铁“浙江号”
本报记者 金春华 通讯员 王黎婧 张湘
打开我省数字化改革时间表,6月是重要节点之一。生态价值GEP转换、“急救一键达”、“未来海岛”……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准备推出典型应用。
眼下正值应用开发调试的关键期,被视为影响应用成败要素之一的公共数据,其共享需求不断攀升。很多工作人员惊喜地发现,共享不及时、不完整这几只“拦路虎”,正在被新事物——数据高铁所驱散。我省的公共数据归集已从按天共享跃入分级、秒级共享,由此催生的改革裂变效应,正在不断被激发。
数据高铁,一种数据采集、传输的新技术,正在构建起我省数据共享新的基础设施。
数据高铁到底跑得有多快,多准时?近日,本报记者走访多地,解密数据高铁“浙江号”。
发车
36条“专列”开行8亿余次
海量数据点对点直达
目前,浙江已开通数据高铁专列36条,“发车”8亿多次。
一趟趟看不见的“高铁”,正在让浙江人重新体验数字世界的快捷、高效与精准。
无需申请,医疗救助金到账周期从两个月缩短至24小时内。近日,当台州市黄岩区的社区干部上门告知这一最新消息时,低保户老张有些难以置信。他的日常开支将不再因看病而捉襟见肘。
“数据共享从半人工到数字化,群众获得感将会超乎预期地上升。”黄岩区委改革办副主任金维告诉记者,原先低保人员申报医疗救助需调查被救助人收入情况,涉及省市县20多家单位,以前只能半人工收集,最快一个月才能归集一次。当地借助数据高铁进行系统升级后,系统可以实时获取低保人员各类数据,直接计算出救助金并汇到病人的社保卡。
这就是数据高铁跑出来的政务服务新速度。现在的黄岩,已经有170个事项的服务审批时间缩短到分秒之间,涵盖就业参保、医疗健康、养老待遇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黄岩的改变是全省一个缩影。自我省开启数字化改革以来,企业群众办事、政府决策分析对数据支撑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在此之前,数据不及时、不完整等“老大难”一直得不到有效破解。据统计,在数据高铁通车前,我省12.7%的结婚证、65%的出生医学证明、73.8%的不动产权证数据归集时间延迟超过1天,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归集时间超过1周,教师资格证书归集时间超过1个月……
“如果把数字系统、平台比作人的骨骼、器官,数据高铁相当于血管网络。血液循环受阻,人容易失能。”浙江数据高铁项目承建及运营方、数字浙江技术运营有限公司CTO陈鹏宇说。
数据高铁应运而生。它让海量数据在供、需两侧间点对点直达。
数据共享越快越全面,其释放的能量就越大。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数据资源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数据高铁已经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金融风防和应急响应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效。
温州瑞安,一座以个体私营经济起家的城市。全市16.2万家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占了大多数。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在这里更为凸显。
当地金融机构其实很清楚,及时合理地给企业提供融资将实现双赢。但由于信息更新不及时,容易产生企业被列入异常经营名录但仍可正常贷款的问题——现实中,异常经营名录中34.5%的数据归集时间超过3天。这对以分秒为计的金融机构来说,风险不可谓不大,它们只能步步谨慎。
数据高铁的到来,打破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目前,我省异常经营名录100%数据实现分钟级共享,金融机构终于可以实时盯牢企业经营状况,风控能力大大提升。最近,当地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放贷审核周期已从1个月缩短至1周。
数字世界的红利,在浙江正进一步释放。
超车
更多政务服务做到智能秒办
用光波击穿物理时空
数据高铁凭什么可以破解数据共享延迟难题,释放这么多改革红利?
在专家看来,关键在于它突破了物理世界的时空限制,激发了数字世界的无限潜能。
陈鹏宇打了一个比方,传统的数据共享技术路径,很像把我们日常接触的快递物流模式直接投射到数字世界一样:面对海量的包裹(数据),物流公司(相关部门)不可能开展点对点传递,那样人力、时间等成本都相当高。所以,物流公司会设置一批快递网点(各级各系统的整合平台),然后集中到中转站(省级公共平台),再分发到客户(数据需求侧)。
据悉,在这一模式中,一条数据平均要中转六七次。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不少中间环节管理方为保障数据完整性,还需整理、加工再上传,延迟1周甚至1个月也就可想而知。
陈鹏宇形容这些中转环节为“黑盒子”——不受需求侧管控,又在不断吞噬运维成本。
数据高铁直接绕过了“黑盒子”,选择在数据供、需两侧之间直接铺设线路,点对点送达。“物理世界中不可能出现1000名1万名外卖小哥从杭州‘坐火箭’直达温州送货上门,数字世界可以。”陈鹏宇说。
在数据高铁运行的世界里,数据需求侧被赋予了主导权。它与数据供给侧签有“协议”,确保供给侧任何一条数据的变更都能被马上感知到,然后发出数据高铁前去取回。
光纤与电磁波,瞬间击穿万山阻隔。数据高铁的吞吐能力可达每分钟100万条,理论上几乎可以在1小时内为全省常住人口同时更新一条信息。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5个涉及群众企业高频办事事项的省级部门,以及全部11个设区市开通数据高铁,已累计归集数据615亿条。
还记得不久前火爆网络的“中国高铁时刻图”吗?当前,浙江也正在绘制这样一张数据高铁图:省、市、县三“横”,再“竖”一条连通用的主干道,构成一个“王”字型数据高铁网络,为我省数据供应链新一代基础建设打好基础。
裂变效应正在源源不断展现,尤其是数据高铁全新的思路带来的启发。
“如果把解题思路从物理世界切换到数字世界,很多难题就不成难题。”台州市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直言。
台州最近刚刚破解了一个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停车难。城市中,停车泊位归属不同单位,有多少停车位、使用频率如何、怎样进行协调,城市管理部门很难掌握,以往回应市民诉求,往往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根治。
通过全省数据高铁,台州建成数据高铁21号专线,打通了各单位停车系统,摸清了市区439个停车点位、39444个停车泊位的情况,并把它们接入台州城市大脑静态交通管理平台。平台经汇整处理,将停车状况、泊位信息通过数据开放平台,向手机地图等第三方应用实时开放,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停车数据查询业务。
目前,台州市区内泊位利用率平均比改革前提升了15%。据第三方机构报告,今年一季度,台州市区交通健康指数居全国第三,比去年同期上升了7个位次。
“有了准确、鲜活的数据支撑,我们可以把更多政务服务做到秒办。”“基层事务这么复杂,数据高铁可以变人工办为智能办。”“海量数据实时分析,让我们可以掌握提早预判的‘超能力’。”……在如今的浙江,不少部门和市县正在借助数据高铁开发更丰富的场景应用,让更多新的办事体验“飞入寻常百姓家”。
刹车
防泄漏、防篡改、防滥用
护航每一条数据安全
数据高铁也在对数字化改革产生一种不易察觉的影响:重塑数据治理责任体系。
在记者采访的多位市、县数字化改革相关负责人看来,原先的数据归集是从数据源一层层“推”到公共平台,越到后面把关越难也越容易出现松懈,万一真发生问题又容易出现推诿扯皮。如今,需求侧直接从源头“拉”数据,责任在谁也就变得简单明了。
这种数据供应链上责任分担方式的改变,数据高铁的开发者首当其冲。
“数据获取的便捷度提升一个档次,数据安全方面的压力会成倍增加。”陈鹏宇说,更何况数据高铁还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所以,数据高铁还在设计图上时,防泄漏、防篡改、防滥用这三个数据安全的核心议题就一同被纳入综合谋划。
开发方为数据高铁设置了三道“防火墙”:事前根据工作所需制定相应级别的权限,无必要不能多调用甚至看到一条数据。事中做好边界管理,该审批的需审批,该脱敏的做脱敏。事后加强审计,通过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方式,审计数据高铁运行日志,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如今,在每天高频“发车”的状态下,数据高铁零安全问题发生。
陈鹏宇更加坚信,搞数字化改革,一定要有底线思维。
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一些基层干部“挑刺”的声音,认为目前还存在数据不完整、有效性不够现象。有人担心,这扼住了数据共享的“命脉”。
但在多位数据高铁的开发者看来,这在意料之中——不完整、有效性差问题出自数据源头,与数据高铁无关。甚至可以说,恰恰是数据高铁的出现,让这一隐患及早暴露出来,提醒各部门要加强数据治理,尽早把隐患消除。
“数据是否完整有效,可以折射一个单位的主流业务是否尽到责任。”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数据资源处相关负责人举例说,假设有一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工作马虎,在做数据录入时缺了一个字段或填错了一行信息,被数据高铁提取到公共数据平台后,这一无效或不完整信息可能会使一对新婚夫妻“失去”对方,使一家企业逃过处罚。
也是为尽早消除隐患,在数据高铁建设中,我省首次明确了数据供应链上的责任分工。
其中制度方面,据介绍,数据高铁采用统建分管、分域建仓的建设模式,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从建设标准、工具、监控和质量保障方面都明确了统一的要求,各设区市各部门分级进行数据采集任务配置、数据加工,分域建设各自的实时数据仓库,并将散落在公共数据平台之外的部门仓统一汇聚到省公共数据平台。
数据世界在海量数据处理方面的“特长”,又使得数据供应全链路上每条数据的“血缘关系”、出现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责任分担,都可被一一追溯到。
眼下,已经有不少基层干部告诉记者,自己所在单位正在加强数字治理,尽可能把隐患消除在“上车”前。
这是一趟开往数字时代春天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