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长三角扎实推进一体化发展

国际治湖经验的启示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2007年蓝藻危机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引起各方关注。在多方努力下,太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治理的推进,太湖水质进一步改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其中,有技术上的难题,也有体制上、管理上的矛盾。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更深层次跨区域协同或将有助于破解这些难题,为长三角治水打开新局面。而在这方面,我们或许可以从国际治湖经验中找到一些启示。

  跨区域治水,要以流域管理的一体化为前提。流域单元的一体化综合管理是实现湖泊保护的必然选择。《欧盟水框架指令》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项指令于2000年颁布,强调了立法目标、管理机制和欧盟内跨成员国的协调合作,推动了综合水体管理替代区域利益分割的水利体系。

  太湖流域地跨三省一市,涉及水利、渔业、交通、环保、市政等十多个部门,同样亟须一部类似的综合性水法。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也有地方性的湖泊管理法规,但效果相对有限。因此,很有必要完善修订现行水法,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点线面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各方面关系,实现功能优化调度,改变多部门分头管理的体系。

  跨区域治水,要以资金投入的市场化为基础。湖泊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全球几乎所有湖泊治理都在10年以上:北美五大湖的治理花了104年,日本对琵琶湖的治理前后花了40年,面积仅1平方千米的瑞典特鲁门湖也用了13年的时间。因此,在湖泊治理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自然规律,要有科学规划和长期投入的准备。

  目前,太湖治理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缺少市场化的付费机制。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未来13年内,国家和江浙两省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用于治理,这给财政带来很大的压力。对此,建议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设立市场参与、可以资本化运作的“太湖共同治理基金”;也可以探索市场化付费机制,参考香港东江买水和新加坡在马来西亚“水权水价”交易模式,按照水资源“使用者付费”的方式开展生态补偿。

  跨区域治水,要以源头治理的技术化为支撑。湖泊治理的根本还在于源头治污,这需要高标准的废水处理技术和监测手段。德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博登湖治理中,通过在污水处理设施上安装最先进的去磷设施,以及在清洁用品中使用贫磷物质,较快控制了水体的总磷浓度;北美五大湖区成立了科学技术产品化基金,推动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日本也通过脱氮除磷高度处理技术的普及,加快了琵琶湖污染源的处理。

  参照这些国际经验,长三角三省一市也要立足当前科技创新的大好形势,加大治水科技投入,扶持发展相关重点学科。同时,要依托数字化先发优势,打造数字孪生流域,实现太湖流域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为太湖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调度提供超前、快速、精准的决策支持。


浙江日报 长三角扎实推进一体化发展 00003 国际治湖经验的启示 2021-05-27 22586760 2 2021年05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