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9版:专题

文章导航

产村共兴旺 幸福满水乡

平原水乡乡村振兴的“南浔样板”

  南浔,地处长三角中心,河网密布的鱼米之乡、传承千年的桑基鱼塘,一张张“农业金名片”久负盛名,曾书写中华农耕文明的辉煌篇章。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近年来,南浔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点打造万亩园区、万亩跑道鱼、十万亩稻虾、万亩“红美人”、百万头湖羊等“五个万”工程,初步形成集聚化、数字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格局。2020年,全区农林牧渔增加值同比增长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4%,城乡居民收入比降为1.62∶1,为南浔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样本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南浔获评全国数字农业农村评价水平先进县、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建设示范区等2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

  如今的南浔,特色粮油、精品果蔬、生态湖羊、淡水渔都等4张金名片熠熠生辉,观光羊舍、鱼文化节、花海龙虾等多彩活动引得游人纷至沓来。南浔不仅成为长三角都市圈的菜篮子、粮袋子,也成为长三角游客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农业高质量发展,筑实乡村根基

  初夏时节,走进旧馆街道的星光高品质数字粮油示范基地,成片良田已添新绿。基地内,病虫害监测仪、履带自走式撒肥机等先进农业机械配备齐全,通过“数字大田”智能管理平台,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数字粮油”“数字畜禽”“数字果蔬”“数字渔业”……走进南浔,由数字化改革推动的农业现代化已遍地开花,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南浔把农业数字化作为拉动农业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将数字化深度融入乡村生产,全区规模以上经营主体数字化应用率达32%以上,实现主导产业数字化平台全覆盖,以全省第5名的成绩入围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同时,提升数字化应用的深度,使数字化成为促进农业新一轮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累计争创省级农业数字工厂8家,为全省之最。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对南浔来说尤为如此。

  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南浔把引进和推进农业“大好高”项目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全力以赴引进综合类、加工类等农业“大好高”项目,促进农业转型升级。2020全年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02个,其中市级农业“大好高”项目12个,数量均居湖州全市第一。

  眼下,正是小龙虾批量上市的季节。但在南浔区双林镇的浔稻万亩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钓小龙虾、吃柴火饭成为了大小孩子们都热爱的活动。“五一”期间,万亩成片的稻虾田里,一把把遮阳伞依次排开,游客们人手一竿钓竿在垂钓小龙虾,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弥漫。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稻田能够为小龙虾提供天然饵料和良好的生长条件,生态养出来的清水小龙虾不仅干净卫生,口感也更佳。” 南浔区农合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稻虾共生”模式种植,夏天每亩能出产100多公斤小龙虾,秋天能够收获一季稻谷,综合算下来,每亩能增收4000多元。

  “稻虾共生”模式成为南浔区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的生动实践。目前,南浔区已累计推广稻虾种养6万亩,位居湖州全市前列。随着南浔区不断开拓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今年一季度,南浔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49∶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21.2%,均位列全市第一。

  产业融合向新,迸发乡村活力

  练市镇的湖羊文化节、和孚镇的鱼文化节、石淙镇的花海龙虾节……走进南浔,一年四季有20多项农事节庆活动轮番上演,江南水乡的美丽与富庶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南浔区以“全域景区”为目标,实施六大样板村片区建设,通过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勾勒农村全域美的生动画卷,形成“十线十景十小镇”的美丽乡村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启动荻港、石淙两个片区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村建设,每个片区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

  “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从天空俯瞰,和孚镇荻港村河道水网纵横交错,2500多岁的桑基鱼塘宛若颗颗明珠镶嵌其中。近年来,荻港村依托当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建立了1007亩的核心保护区,大力发展渔业一二三产,开发鱼桑制品,提升产业链效益。通过举办“鱼文化节”等活动,不断延伸拉长鱼桑文化旅游产业链,农旅结合、以旅带农的产村融合发展格局初现雏形。

  特色文化撬动产村大融合已成为南浔高质量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通过挖掘开发历史悠久的“桑基鱼塘”“湖羊名乡”“辑里湖丝”“湖笔之都”等农业文化,大力发展鱼桑制品、特色羊肉、丝绢制品、善琏湖笔等乡土特色产业,南浔已连续举办十二届鱼文化节(国家级示范性节庆)、四届花海龙虾节、八届湖羊文化节,全区乡土特色产业年产值17亿元,走出了一条“水晶晶”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南浔创新农业‘新三产’,在特有文化底蕴基础上,塑造‘苕溪渔隐’‘沈氏故里’‘烟雨江南’3个富有特色的乡村夜经济带,以夜经济点亮乡村夜景,以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有力带动了乡村消费和农民增收。”南浔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南浔区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开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通道。2020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570余万人次,年产值23亿元。

  此外,借助数字化浪潮,以“新流量”促进“新经济”,连续上演“土”味十足的直播,拓宽“跑道鱼”、生态大米、黑猪肉粽等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目前,南浔建立e桌美味、呱呱乡趣、惠农电商、生态渔仓等电商平台5个,配套冷链物流仓储体系7个,2020年全区农产品电商销售额12.5亿元。

  富民强村共进,实现乡村共富

  驱车驶进练市镇“红美人”柑橘可持续发展示范园区,一片片塑料大棚矗立两旁,“白色海洋”内,刚结果的柑橘在绿叶掩映下惹人喜爱。“今年整体可实现大面积投产,但丰产要到明年。丰产后,园区年总产量可达500万斤,年产值1亿元左右。”园区负责人对“红美人”的未来满怀信心。

  据了解,园区主要种植品种为以“红美人”为代表的精品柑橘,分为集体经济提升种植区、大户生产区、生产体验区等7块,其中村集体经济提升种植A区已入驻2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种植管理。为了带动周边百姓共同致富,还通过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帮助其提高收入,丰产后每亩可收益1万~2万元。

  从“输血”帮扶到“造血”致富,一棵柑橘苗已成为南浔“强村”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共同富裕”示范样本的缩影。

  南浔深刻认识到,贫富差距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的差异。为了改变乡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2019年,南浔探索运用市场化理念,采用单建、跨村域、跨镇域等方式组建强村公司。目前,南浔已组建强村公司24家,实现211个行政村投资入股全覆盖;截至目前,共计产生利润3084.231万元,村均增收14.1万元。

  “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加了我们的收入。”建新村村民张先生说,去年,由练市镇38个行政村入股组建的湖州练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和湖州练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性收入超3400万元,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达到50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终究要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南浔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除了组建强村公司,南浔区还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涌现了富民增收的“星光模式”“温氏模式”。

  其中,温氏模式通过“公司+农户(农场主)”“公司+现代养殖小区+农户”“公司+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户养殖增收,同时实行合同保价回收的政策,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模式进行运作。2020年,温氏签约农户户均收益达2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创收近6800万元。

  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城乡均衡发展,城乡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振兴。接下来,南浔将以“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示范样本”为奋斗目标,开展“十村百园带千户”产村融合示范工程,重点打造“五个万”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产、村、人”同步发展、同步收获、同步提升。

  (本版图片由南浔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题 00029 产村共兴旺 幸福满水乡 2021-05-27 浙江日报2021-05-2700009;浙江日报2021-05-2700010;浙江日报2021-05-2700016 2 2021年05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