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专题

洞头,“海上花园”美好愿景成现实

  长三角南翼,瓯江口外,我国14个海岛县(区)之一的洞头,坐拥302个岛屿、2862平方公里的海域。这里,是浙江第二大渔场,也是浙南的“海上门户”。与海相伴、依海而兴、因海闻名的洞头,是温州城市东拓的主平台、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碧波万顷的东海海面上,数百个岛屿星罗棋布,宛若一片璀璨明珠。风光旖旎,山海兼胜,礁奇滩曲,岛秀湾美,构成一处绝美的人间桃源。

  当下,世代承继着大海滋养、星空浸润的洞头人,正踏着新时代的节奏,乘风破浪,高歌挺进,奋力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乡村振兴的海岛样板。

  沙滩变“金滩”

  绘就“海上花园”新画卷

  对于江海交汇的海岛人来说,“靠海吃海”曾是一种基于历史的选择。而天生就擅长踏浪弄潮的洞头人,却演绎出了靠海吃海的新篇章。

  2003年5月8日,一个“真正把洞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的美好愿望在洞头落地生根。从此,洞头人立志走出一条既彰显海韵、又留得住乡愁的绿色发展之路。

  18年来,洞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蓝色海湾整治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旅游兴区、海洋强区的“三区”战略,走出了一条“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最终在302个岛屿、2862平方公里的海域之上,将“孤岛变半岛、海岛变城市、渔村变花园、渔民变市民”的美好愿景化为现实。

  2016年夏天,全国首批蓝色海湾整治项目落地洞头。率先进行试点修复的东岙沙滩,成为了蓝湾整治的标杆——沙滩变金滩,石屋变银屋。曾经的渔民几乎没有人再拾起打鱼的营生,家家户户开办起了民宿和渔家乐。

  东岙村村民瞿爱叶自建的民宿“景天阁”就坐落在沙滩通道旁。傍晚时分,在景天阁朝海的一间客房,推开窗可见松软的沙滩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外衣,海浪轻拍着岸边的礁石,远处码头停靠的小船随波漂动,怡人风景尽收眼底。仅4间客房,每年就能为她带来十多万元的收入。每年暑期,包括她家在内的全村90多家民宿、780多张床位,大多数时候都“一房难求”。

  蓝湾整治“火”了东岙村,而可喜的变化还不止于此。2017年,洞头全面实施十大花园系列工程,提升改造沿海村居。沉睡的凸垄底、人烟稀少的百迭村、偏远的金岙村,摇身一变成了特色村、网红村。

  2020年8月,《洞头区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5)》发布,325省道洞头段、S211霓屿至北岙段工程、霓屿至浅滩二期段工程等一批对外交通项目加速推进,海岛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实现“快马加鞭”。

  “洞头村村是花园,处处是风景,是长三角地区海岛旅游的不二之选。”“五一”期间,来自上海的游客郑阿姨对海岛风光赞不绝口。

  潮涌长三角

  实现海洋经济新发展

  世代生活在海边的洞头人,自然也拥有海一般的视野。随着越来越多生态优势资源得到挖掘和复苏,民宿、沙滩、古村、古屋旧貌变新颜,美丽海岛吸引了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创业者。

  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位于鹿西岛西面,此前主要以养殖大黄鱼为主,聚焦第一产业。随着游客的增多,2020年牧场推出大黄鱼海钓项目,与周边的白龙屿海洋地质公园成为网红打卡点。“去年下半年,海钓游就带来约50万元收入,今年预计能达到300万元。”投资方负责人王成和说。据介绍,该公司计划今年投入1亿元,建设海洋馆、休闲度假区、山地运动场等系列配套设施,打造东臼·白龙屿渔旅产业带,实现渔旅融合发展。

  这一片海上牧场建设场景,正是洞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跨越,全区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的一个缩影——洞头充分发挥“渔”的优势,加快紫菜现代产业园、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黄鱼岛生态智能渔城建设,持续推进黄鱼综合体、渔业数字化等项目,引导支持“两菜一鱼”企业、合作社与长三角农产品交易市场对接,做好线上线下推广营销,让生态大黄鱼“游”进上海,把“两菜”送到长三角各地的餐桌,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两菜一鱼”的主供应基地,规模化培育打造特色“渔”产品产业平台……

  当前,“蓝色经济”正为这片海岛带来“蓝色希望”,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契机,也正给洞头带来新气象、新活力。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实施,洞头作为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正依托海洋资源、对接闽台合作等优势,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这座“海上花园”,一幅面向长三角的海上“富春山居图”,从梦想走进现实。

  (图片由洞头区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题 00020 洞头,“海上花园”美好愿景成现实 2021-05-27 浙江日报2021-05-2700018;浙江日报2021-05-2700017;浙江日报2021-05-2700024 2 2021年05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