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专题

接轨大上海 融入长三角

杭州市余杭区:提升综合能级 服务发展大局

  今年4月,杭州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的余杭区,迈入新征程——

  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辐射全省的未来城市样板地、未来科技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高水平推动杭州西部腾飞,基本建成国际重要科技创新中心,打响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的城市品牌。

  担当新使命、实现新发展、展示新气象的余杭,一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这里是浙江省和杭州市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是G60科创大走廊、合杭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等在杭州的战略交汇点,是落实国家双创战略的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余杭展示自身的舞台,亦是余杭更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余杭人一直坚信,只有更好地提升自身综合能级,才能更好地融入发展大局、贡献更多余杭力量。

  形成双向联动

“接沪融长”持续提速

  作为浙江的创新和产业高地,近年来,在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互动中,余杭区逐渐形成双向联动的格局——既承接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创新溢出、产业溢出,也向外输出创新模式。

  刚刚被杭州市授予“最强辐射小镇”的梦想小镇,就是余杭区这种双向联动的一个典型。作为杭州创新创业高地,梦想小镇深度践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积极推进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合杭梦想小镇建设,率先实现杭州特色小镇模式输出和品牌输出。

  2019年11月,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揭牌。目前,该创新中心已有8家“硬科技”企业入驻,具备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强大的人才团队,均在余杭区的杭州未来科技城创建了公司或者工作团队。

  杭州未来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沪杭创新中心将发挥异地研发、资本互动、协同聚才、国际合作的纽带作用,推动项目“上海孵化,杭州加速与产业化”,积极打造在沪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平台、杭企在沪研发的新基地。

  如果说沪杭创新中心的设立,更多的是为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承接上海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那么,梦想小镇于去年8月在长三角的第二个“分站”——合杭梦想小镇,则更多的是“智力的输出”。

  余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方将充分打通项目异地孵化落地渠道,全方位深化产业分工,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主动对接溢出资源,构建配套融合、错位互补的产业链条,加快科技成果、项目企业在两地小镇的落户转化,推动合杭人才交流、产业互补、协同发展。

  与其他城市在产业、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双向联动下,余杭“接沪融长”正持续加速推进——

  产业方面,阿里巴巴、中电海康等龙头企业纷纷在上海布局,新坐标、华光新材等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科创方面,余杭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浙江上海交大海洋应用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杭州未来科技城肿瘤免疫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入驻余杭数字·健康小镇……

  未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余杭大有可为。

  提升综合能级

打造“三高地一基地”

  如何为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余杭力量?余杭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打铁还需自身硬”。

  “硬”的另一种表述,就是城市综合能级,它是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集中体现。而其中的关键,则是创新能级和产业能级。

  创新,一直是驱动余杭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余杭抢抓“互联网+”机遇,集聚大量创新人才、企业和平台,实现快速崛起。进入新时代,则更加聚焦基础创新、原始创新,推动创新能级实现质的飞跃。

  当前,浙江正集全省之力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成为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作为省会的杭州也正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既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也是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力量的余杭,正在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

  余杭有这样的底气。这里集聚了大批名校名院名企创新资源,有之江、良渚、湖畔3个浙江省实验室,浙江大学超重力实验室、电气技术研究院和北航杭州(余杭)创新研究院;中法航空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杭州师范大学以及周边的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小和山高教区等高校资源;还有阿里全球总部、vivo全球AI总部、OPPO全球移动终端研发总部、字节跳动杭州(余杭)研发中心等科技企业创新资源。“余杭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为国际重要科技创新中心。”余杭区委主要负责人自信满满。

  而创新,需要产业支撑。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加速变革期,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不断重组,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势在必行。

  面对这样的形势,站在新起点上的余杭,正提升产业定位,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新经济为引领、制造业为基石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全球生物医药研发高地、全球未来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全球科技企业和顶尖人才创新研发总部基地“三高地一基地”。

  不断提升自身能级的余杭,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中“最闪亮的星”之一。

  凝聚发展合力

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一座城市的综合能级,不仅包括创新和产业能级,还包括良好的营商环境——交通能级、公共服务能级、文化能级、生态能级,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政府服务等。

  为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形成更好的双向联动,余杭正凝聚发展合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为更多的人才和企业提供一片筑梦、追梦、圆梦的沃土。

  交通方面,位于余杭核心的杭州西站枢纽,目前正紧张建设,预计杭州亚运会前投入使用。该枢纽规划站场总规模11台20线、远期纳入4条轨道交通、预计旅客发送量将达到3800万人次/年,是“轨道上的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工程。

  该枢纽及相关高铁线路,加上5条高速,已建、在建8条地铁和轻轨线路,让余杭形成了“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可以畅达长三角主要城市。

  公共服务方面,浙大一院总部已落户余杭并营业,为杭州城西地区市民在家门口就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此外,余杭还将大力引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城市新中心,满足新老余杭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5000多年“良渚文化”、2000多年“运河文化”和1000多年“径山文化”,沉淀锻造了“开拓创新、大气包容、精致和谐”的余杭人文精神,融入余杭人的日常生活。

  生态则是一座城市的底色。余杭正充分利用分布广泛的湿地资源,以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全力打造成为杭州“湿地水城”的典范。

  更值得一提的是,余杭已发布“翱翔计划”,聚焦创新人才、资本、生态和政策,构建世界一流创新生态。在政策层面,在“全域创新66条”基础上,该区将联合社会资本组建10亿人才基金池,顶尖人才项目最高可获得1亿元的奖补资金;每年安排10亿元支持省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未来之力”。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将推动余杭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

  (本版图文由余杭区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题 00014 杭州市余杭区:提升综合能级 服务发展大局 2021-05-27 浙江日报2021-05-2700009;浙江日报2021-05-2700008;浙江日报2021-05-2700016 2 2021年05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