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布首批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
标注科学人生的价值坐标
见习记者 何冬健 通讯员 龙爱民
钱学森、竺可桢、苏步青、屠呦呦、谈家桢、严济慈,这是一个个印刻在中国科技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也是一位位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科学高峰的浙江名人。他们的卓越成就、他们的奋斗故事,树起一座座精神的坐标——
5月24日,在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浙江省暨杭州市主场活动上,我省公布首批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钱学森故居、竺可桢故居和竺可桢纪念馆、苏步青故居和苏步青励志教育馆、屠呦呦旧居、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严济慈故居和严济慈陈列馆榜上有名。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去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行走在6位著名浙籍科学家的故居(旧居)和纪念馆,他们幼时的经历、求学的片段,生活的雅趣、投身科研的决心……变得可亲可感。
当创新已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全省着力建设三大科创高地、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时,首批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带我们回到创造奇迹的初心和原点,带给我们无限思索。
科学家有祖国
“但凡能为祖国作出一点贡献,就是很有意义的事”
“西方游学子,归来敌百师。一星兼两弹,建国谱天书。”
穿越100多年的时光,步入坐落于杭州上城区小营巷方谷园2号的钱学森故居,一草一木都带着历史的沧桑感。至今,它的所有人一栏中,登记的还是“钱学森”的名字。
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到祖国、为国效力。在学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使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时间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24日向记者回忆,钱学森时常把自己的事业、成就和归宿同祖国的发展联结起来,“他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称职父亲,在我受教育的那段时光,他给我的东西太少太少;但是在我心目中,他又是一位合格的父亲。他义无反顾地挑起中国航天事业的重任,舍小家为大家。这份‘舍得’让我深深敬畏。”
这份沉甸甸的爱国情怀,走出了杭州的幽深小巷,感染着一代代人。
杭州云栖小镇,成立还未满3年的西湖大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集聚全球英才。去年,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孙立成风尘仆仆踏上杭州的土地,带着新建“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的重任,全职成为西湖大学的一份子。
“人工光合作用与清洁能源概念一年比一年热,瑞典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特别早,在全球也处于领先地位。我想推动中国尽快加入这场竞争,实现源头创新、抢占未来高科技领域制高点。”孙立成说,“但凡能为祖国作出一点贡献,就是很有意义的事。”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无数尖端前沿学科在这里集聚,展示着探索科研无人区的浙江路径。
5月初,电子自旋操控的高速开关,从紫金港的小小实验室转上了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杂志。浙江大学物理学系郑毅研究员课题组首次在黑砷二维电子态中发现了外电场连续、可逆调控的强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实现了对自旋的高速精准控制。
从新加坡归国六载,郑毅始终扎根基础研究,协同课题组从无到有,搭建起省内少有的凝聚态物理实验室。“无论是领头雁,还是一枚螺丝钉,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郑毅说。
近年来,我省累计引进各类外国人才25万人次,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从2015年的97.68人年提升到2020年的153.3人年。11个设区市全部实现人才净流入。
“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就一定能汇聚建设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敢为天下先
“让我在科学世界走下去的,始终是前方那份未知的神秘”
置身屠呦呦旧居陈列馆,院落里一片翠绿的黄花蒿格外醒目。来自屠呦呦母校之一宁波效实中学的志愿讲解员告诉记者,正是这种不起眼的菊科植物,为我国首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矢志研究疟疾数十载,屠呦呦从中医药古籍《肘后备急方》寻得灵感。在历经190次失败后,终于找到打开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宝藏的钥匙。
站在记录屠呦呦少女时期形象的雕塑《呦呦少女》前,屠呦呦旧居陈列馆负责人张慧丽感慨万千:“屠呦呦先生的药学梦,源于她16岁时的一场病,源于她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青蒿素的发现,离不开屠呦呦先生另辟蹊径、对中医药的创新应用,也离不开她和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汗水。”
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创新之路,催生新发展动能,正是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应有之义。
“做科研不仅是打造你的思考力,更重要的是打造你的心力。就像一位拳击手在上台之前,要做好挨打的准备。我们要练的是接受实验失败的本事,这是基本功。”西湖大学青年研究员贾洁敏曾在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这样分享自己的心得。她说,科研有无数关,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内,还存在无法彻底打通关的可能,“让我在科学世界走下去的,始终是前方那份未知的神秘。”
呵护好奇心和创新,让科学家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体制机制的创新至关重要。“头衔‘帽子’、论文发表数量等‘颜值’,并非之江实验室选才用才的唯一标准。相比而言,实验室更注重人才的创新质量、实际贡献等‘内涵’。”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向记者强调了实验室的人才工作理念。
正是在这样的人才工作价值导向和配套制度的驱动下,成立三年多的之江实验室已创造出诸多令人振奋的成绩。50余个重大科研项目先后展开,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类脑计算机、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等一批重要成果相继发布;新一代工控系统安全实验装置、多中心智能医学信息平台等大科学装置平台建设扎实推进。
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认为,只有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更加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才能厚植科学家精神,培育更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近年来,浙江正逐步形成以诚信为基础、以绩效为目标、以激励为导向、以规范为保障的科技计划体系和资源配置机制。《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提升科研绩效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科技计划体系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方案》……一份份方案制度,瞄准“产学研用金,财政介美云”等领域纷纷落实,也让科技工作者创新发展的心更加踏实。
千淘万漉只为真
“把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
科学家精神脱胎于科学精神,又高于科学精神。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立告诉记者,科学家精神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实践性,是为我国的科学事业量身打造的,与普遍性的、理想化的传统科学精神有差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科学救国”“科学报国”,到今天的“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科学家精神由一代代的科技工作者实践着、丰富着,本身就是一个千淘万漉、不断求真的过程。
“科学家精神的大力弘扬,可以在科技界营造一种超越物质利益的高层次精神追求的氛围,倡导‘正能量’,强调科技工作者应该把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激发他们投入科技创新的热情。这对于浙江科技强省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立说。
科学家精神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度,也是一个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培育,科学家精神也难拔节生长。
在横店影视城明清宫苑景区附近的角尖山上,穿过一条雅静的青石板路,严济慈陈列馆出现在眼前。该馆是由横店集团和严济慈家属商定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完全仿照他在北京居住的四合院格局,免费面向社会开放。以严济慈生平为顺序,陈列室分七个章节,分别陈列着各个阶段反映他工作生活的详尽史料,不仅反映了严老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泰斗风范,也展现了严老的许多生活细节。
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而是现实的。“在这个馆,对我们讲解员的要求就是学会‘讲故事’,我们翻阅了大量关于严老的史料,还原了当时生活的场景,努力让科学家精神见人见物见事,充分体现出科学家的特点和个性,向人们展现一个真实的科学家。”陈列馆讲解员王道说。
借用钱永刚的话说:“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是老年、中年、还是刚刚踏进科技大门的年轻人,都会期待自己在科技事业上一展身手、有所作为。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或许我们能从这里汲取到成功的营养。”
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谢志远告诉记者,他们正探索建设红色科学家故居群落,成立浙江省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联盟,加快搭建资源和信息共建共享平台,为全国开展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试点认证提供浙江经验,不断为科学家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真正让科学家精神闪亮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