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创新浙江

10年间新增人口62万,数十万人心怀梦想奔赴义乌

浙江人口第一县市背后的“虹吸”密码

  10年间新增人口62万,数十万人心怀梦想奔赴义乌

  浙江人口第一县市背后的“虹吸”密码

  杜羽丰 何贤君 叶梦婷 陈华栋

  185.94万!义乌,再一次惊艳全省。

  5月19日,义乌发布第七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公报。2020年,义乌市常住人口达185.94万人,居全省县级市首位。相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0年间义乌新增人口62.54万人。

  过去10年,是义乌人口增长最快的10年,也是义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10年,更是义乌城乡面貌发生华丽蝶变的10年。

  从人口变化看义乌发展,看到的是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看到的是这座城市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人口数据的变化体现了义乌近几年在商贸发展、产业转型等方面成效明显,城市“虹吸”效应、集聚人口功能不断释放。

  数据显示,10年间,义乌人才数量从20.4万增至34.5万,专业技术人才从5.8万增至10.6万。去年,仅电子商务行业就新招引大专以上学历超1.2万人,平均年龄25.2岁,其中外来人口占9成。

  引用当地义乌人一句通俗的话:来义乌的人,要么是心怀理想,要么是怀揣资金,都是想来干一番事业的。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义乌?

买卖全球的创业平台

  从踏入义乌陆港电商小镇的那一刻起,江西人游俊就明显感受到了义乌的不一样。“园区内的创业者都来自天南地北,学习氛围也特别浓。”游俊感慨。

  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义乌一直以开放包容广纳全球客。数据显示,在义乌常住人口中,来自省外的有88.02万人,占比达47.34%,比全省高出22.34个百分点。

  义乌市场关联着全国200万家中小微企业、2000万产业工人,与全国287个主要市场、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近年来,在原有“世界超市”的基础上,义乌不遗余力做大做强产业蛋糕,推进产业转型,培育壮大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吸引各类从业人员聚集在义乌、创业在义乌、成就在义乌。

  义乌市场主体从2010年的15.3万户猛增到73.4万户,市场主体总量翻了两番,已占全省的1/12,创业密度位居全国前列,这相当于10个义乌人中有3个是老板。这其中,电商主体从2010年的1373户猛增到2020年的28万户,“店小二”遍地开花,并带动数十万人在义乌就业。

  伴随电商产业的兴起,快递物流业蓬勃发展,快递量从2016年的6.3亿件(占全国3%),提升至超70亿件(占全国8.5%),今年1~4月快递业务量跃居全国第一。快递小哥也从2016年的7500人增至2万人。同时,直播电商的异军突起催生出江北下朱等特色村,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此外,义乌在坚持奔跑招商,在巩固针织袜业、流行饰品、无缝织造、化妆品、玩具等20多个优势行业的基础上,近5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70个,无中生有打造信息光电和汽车制造两大千亿元级现代制造业集群。

  项目引进来之后,义乌以“拿地即开工”为目标,高效推进项目落地投产。爱旭科技、晶澳科技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都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推动人才快速聚集。

  据统计,光义乌经济开发区打造的光源科技小镇,今年就创造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其中专科以上学历就达60%左右。2020年义乌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17强县(市、区)第一。

  长久以来义乌高等院校缺乏,本地培养输出人才能力较弱,义乌试图打破这一困局。近年来,义乌引进落地了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大“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等多个高校院所。其中,已经有3000余名中国计量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在义乌新校区就读,进一步打造家门口的人才“摇篮”。

干货满满的人才政策

  平台吸引人才,那该用什么留住人才?

  “首当其冲,就是要引进服务人才的人才,保障软硬件,这是义乌人才持续流入的基础。”义乌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3月,《义乌市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优秀教师选聘公告》发布,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次聘用人员待遇按照学校薪酬制度执行,薪酬待遇最高可达120万元/年,特殊优秀人才一事一议。同时还可享受义乌市人才引进政策。

  “我们在医疗领域的人才招引力度同样非常大。如果浙江省重点医院的科主任全职来义乌,除了薪酬上涨外,只要在义乌工作满10年,就可以获得市区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义乌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有了服务做基础,人才会不断流入。义乌对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的招引同样诚意满满。去年6月,义乌出台“人才新政六条”,从交通食宿及培训补贴、生活补贴、人才来义项目对接、育才平台建站、校企合作6个方面给予相应补贴,为全流程扶持青年人才创业创新持续“加码”,营造青年人才“零成本”创就业生态。

  新政明确,应邀来义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可享受7天免费食宿和一次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参照来义高铁二等座票价标准给予交通补贴;对新引进毕业3年内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只要在义乌缴纳社保当月,就可获得政府补贴,最长3年,尽量帮大学生减少工作初期的生活压力;义乌还在人才资源丰富的高校和地区,设立“人才工作基地”“劳务协作基地”,根据引才活动效果和工作实绩每年给予一定奖励。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生、本科生标准执行。

  90后的张奕是安徽人,是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的博士,2018年来到位于义乌的华灿光电(浙江)有限公司,目前从事芯片的外延研发。

  每月2000元的生活补贴、每年12000元的租房补助,80万元的购房补助、每月1000元的政府补贴……对像他这样的新引进博士生,义乌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前不久,张奕就享受了这一政策,在市区福田金茂府购置了77平方米的一套房子。

  作为义乌重点打造信息光电集群的龙头企业,华灿光电在义乌就吸引了8名全职博士,两名教授级高工。

  夏歌跨境电商公司总经理赖万兴表示,公司从2018年打拼到现在,经营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万美元到如今的上亿美元,公司在义乌的员工也从原来的10多人发展到近800人。“只有10多人是义乌本地的,其他的来自全国各地。”在赖万兴看来,这与义乌的人才政策密不可分。

  针对拥有丰富的采购商特性,义乌还打破学历、资历、职称等限制,以贡献度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根据采购额、纳税额、企业信用等6项指标进行量化打分,对常驻义乌从事商品采购的境内外企业和个人,包括进口(转口)、出口、内贸、电商四类人才,每年评出一批金牌、银牌采购商,分别配套购房、就学等相应政策。

持续优化的人居生态

  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揽子政策,义乌对人才的诚意,还体现在潜移默化的生态营造上。

  一个城市要吸引人、留住人,除了产业发展、创业环境,还离不开公共服务、城市配套等要素的支撑。

  以往,外来建设者子女就学难、小病就往杭州跑的现象突出,就医、就学往往成为吸引人才来义的“拦路虎”。

  为弥补“短板”,义乌10年投入超过270亿元教育经费,实施幼儿园“百园工程”,目前已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14所。去年有12.28万外来建设者随迁子女在义乌实现就近入学。

  浙大四院、妇幼保健院等10所医院完成新建、迁建,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医疗水平。同时,密集出台各项人才政策,为新义乌人提供更多就学、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让他们安心在义乌就业创业。

  “十四五”期间,义乌拟规划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新建、迁建、扩建项目207项,可新增学位16.28万个,将有效解决入学入园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此外,在满足精神文化方面,义乌建成图书馆、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设施650余处,市民可无障碍享受“15分钟城市文化圈”“30分钟乡村文化圈”。义乌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大剧院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启用或新建中,“10分钟”健身圈、“开门见绿”、镇街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等,让新老义乌人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绿色发展,打造全域城市化,这是近些年义乌推动县城向都市区迈进的作战线路图。经常往返的客商感叹,义乌一年一变样,尤其主城区开展有机更新后,城市从“大拆大整”向“大建大美”转变。以前遍地“四层半”,如今高楼林立,核心区从低矮破旧到长高、变美。城镇越来越像小城市,和美乡村宜居宜游,城乡面貌10年大变样。

  山东人刘洪真,是优阖(义乌)商贸有限公司采购项目经理。作为海归硕士的她,在上海工作半年后4月来到义乌工作。“在这生活太舒适了,我养了一条宠物狗,每天可以在公园里遛遛它,你看,这是它在草地上撒欢。”刘洪真打开手机中的视频向我们展示。

  刘洪真说,她现在在看房,打算在义乌安家。


浙江日报 创新浙江 00011 浙江人口第一县市背后的“虹吸”密码 2021-05-25 浙江日报2021-05-2500005;浙江日报2021-05-2500006;浙江日报2021-05-2500010;浙江日报2021-05-2500014;浙江日报2021-05-2500011 2 2021年05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