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文章导航

古越新风绍兴味道

  古越新风绍兴味道

  ■ 朱 言

  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具体行动,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绍兴上下同欲,实干担当,秉持为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提高站位,匠心打造,高标准高质量落实“五美”要求。今天,美丽城镇建设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绍兴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大门。在美丽的古越大地上,越来越多的镇街如散落的明珠正熠熠生辉。

  探索“特色化”打造

  业态更新“产业美”

  如何让小城镇真正焕发美丽宜居的内在光彩,破局关键是做好“产业美”这篇大文章,培育既有特色集群、又有新兴业态的城镇经济。

  在柯桥区马鞍街道,一方面,坚持印染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稳步实施印染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打造了一批以“迎丰科技”为代表的智能工厂集群。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蓝印小镇工业旅游,实现“染缸”文化价值的延伸,打造了工业旅游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高品质休闲、研学、生活中心;

  在新昌县沃州镇,打造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示范镇,启动沃洲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陀曼精密机械成为全国智能制造“新昌样板”,轴承云平台被省经信厅遴选为浙江省十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有效帮助中小轴承企业破解制造难题,“科技新镇”的名片更加靓丽;

  在诸暨市大唐镇,时尚袜业特色风情街、袜艺文化主题广场、袜业文化体验馆等,成了当地制造业走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真实写照。从研发设计、纺丝、织袜到染整、绣花、包装、营销,如今1万余家大唐袜业企业,构成了全球最完整的袜业产业链。这里,正在努力打造全球最先进的袜业制造中心、最顶尖的袜业文化中心和全球唯一的袜业旅游目的地。

  每一次变革,总是伴随着新的机遇和重整,也激荡着创新转型的新动力。

  “城镇在发展‘产业美’过程中要突出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支持优势产业,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学则学、宜游则游,发展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和多种产业,比如兰亭街道书法小镇、大唐街道袜艺小镇、上浦镇青瓷小镇、富盛镇抹茶小镇,都是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绍兴市美镇办相关负责人说。

  坚持“可持续”谋篇

  长效管理“环境美”

  美丽城镇建设,基础在“建”,关键在“管”。如何长效保持小城镇的“美”?绍兴牢牢坚持把握“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打出美丽城镇长效机制的组合拳,探索多元治理破解长效管理难题,进一步夯实治理成果。

  强化长效管控。各区、县(市)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措施及资金保障;组织全市学习《小城镇环境和风貌管理规范》,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全覆盖小城镇综合整治“回头看”活动,发现大小问题3000余个并完成整改。

  建立长效机制。如诸暨市,为实现与美丽城镇建设的无缝对接,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之后、美丽城镇建设未开展之际,及早谋划,因地制宜出台了《诸暨市小城镇环境长效管理实施方案》,市级财政斥资3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在预付一半奖励基金的基础上,年终根据排名情况对剩余资金分配拨付。

  如新昌县,引入小城镇PPP项目,与专业管理运维公司签订协议,根据第三方绩效评估由财政保障运维资金。新昌县澄潭街道梅渚村更是把开展垃圾分类作为助推美丽城镇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政府引导、村委主导,企业、村民、游客配合参与等,走出了一条适合梅渚村的绿色发展之路。

  好山好水需要用心用情的长效管理。为巩固美丽城镇创建成果,绍兴还大力鼓励群众自治,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贯穿城镇管理中,同时组织样板镇街总结好成功经验,不断推行延续好做法、好模式,找到创建工作的最优路径。

  创新“本地化”路径

  凝心聚力“治理美”

  社会治理能力的发展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延续与传承;又是一个跃迁的过程,需要变革与创新。对于美丽城镇建设来说,产业美、环境美,更要彰显善治为民的内在“治理美”。

  近年来,绍兴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开设全市城镇首档普法类访谈节目《师爷说法》,推行农村法律顾问、“乡里乡亲”服务集市等,“五会三治”板桥经验走进央视焦点访谈,《石磁典章》成为中国首部村民自治“特别法”,基层治理为美丽城镇增添靓丽风景。各县市区更是在发挥传统治理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治理优势,持续提升治理美誉度:

  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诸暨市传承和创新“枫桥经验”,大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1+5+X”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等作用,促进社会和谐,使社区社会组织成为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的重要内容;

  越城区按照“县级终点站、乡镇主阵地、村级前哨所”的功能定位,将矛调中心建设成为纠纷调解的“综合体”、智慧治理的“共同体”、平安越城的“生命体”;

  上虞区深化乡贤回归治理乡村,积极引导新乡贤助推产业兴旺、文化建设、乡村治理、生态宜居、公益慈善、人才引育等“六大行动”,努力打造出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上虞标杆;

  嵊州市聚焦矛盾调处中责任落实、质量标准、效率认定等模糊不清问题,创设“点单式+分类式+量化式”集成监督模式,推进矛盾纠纷高质高效化解。

  推动“数字化”改革

  全面赋能“生活美”

  “构建城市管理‘一张网’、建立共享数据‘一个库’、实现便民应用‘一站式’……”绍兴正吹响和推进智慧城镇建设,推动城镇治理、产业生态、居民生活等数字化升级转型,全面向数字化改革迈进,成为建设美丽城镇的新密码。

  绍兴结合利用“四个平台”综治系统,接入各条线数字化模块,提升建设智慧城镇管理系统。打造智慧节点,如智慧垃圾分类、智慧安防小区、智慧灯杆等,营造智慧生活。各县市区更是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渗透到城镇居民的衣食住行中,释放出惠及民生的巨大能量。

  在上虞,通过智慧城镇建设,打造“一体化”指挥平台。建成启用城市大脑指挥中心,探索推行“十台合一”,完善“一警情三推送”机制,迭代升级镇街基层治理“四平台”、村社综合信息指挥室。推动智慧综治、智慧审判、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司法同步发展,形成全业务线上流转、全要素融通共享的智慧政法总体架构。

  在新昌县澄潭街道,环境变美只是产城融合发展的第一步。作为千年古镇,澄潭街道把宜居宜业作为发展目标,开始发力补齐自身的集镇环境、基础设施等美丽城镇建设方面的短板,投资数亿元用于改善城镇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民生项目,全速发力把一张张效果图变为触手可及的风景图,让澄潭的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一步,绍兴将进一步推进治理数字化,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水平,助力智慧城镇建设按下“快进键”。

  秉承“内涵式”发展

  绽放异彩“人文美”

  美丽城镇,是视觉感官上的楼宇整齐、街道整洁、河道清澈,更是心理感受上的宜居、适居、乐居,老百姓能享受到居住出行的舒适感、生产生活的安全感和社会保障的幸福感。因此,美丽城镇建设必须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入手,办好“关键小事”。

  “山水为体,人文为魂,项目为王,全方位打造特色美丽城镇。”绍兴市美镇办相关负责人说,绍兴打造美丽城镇,重视规划提升,重视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更重视公共服务的提档升级,聚焦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交通、教育、医疗等问题。

  “20多年前老街是镇中心,我希望改造后,老街能重新成为中心,来镜岭的人都能喜欢到这里走走看看。”当地居民丁忠信说。老街从盛到衰,而今的“复活计划”让他倍感振奋。紧紧围绕“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和治理美”的建设目标,新昌县镜岭镇开展了塑造“形”、升华“魂”、融合“美”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实现了千年古镇“旧貌”换“新颜”,真正从“面子”美到了“里子”。

  老旧小区改造是美丽城镇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更好地推进工作,越城区实行“区级牵头、街道主体、社区协助、居民参与”的联动机制。听民声,“一小区一方案”;访民情,“综合改一次”;解民忧,专班“多跑”换群众“少跑”。不仅是外立面的翻新,更重要的是水电气、道路和管网的全面改造,还要给多层加装电梯、配建停车设施等,老旧小区的“面子”和“里子”一起抓,不断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接下去,绍兴将继续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强化新服务、新功能,努力使美丽城镇成为城市资本、人才、技术、文化“上山下乡”的重要着力点和城乡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融合点。通过内外兼修提升城镇产业、品质、治理和服务,让颜值与实力兼具、气质与内涵相衬的“五美”城镇成为古越江南中最美的风景。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古越新风绍兴味道 2021-05-20 浙江日报2021-05-2000010;浙江日报2021-05-2000016;浙江日报2021-05-2000008;浙江日报2021-05-2000011 2 2021年05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