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专版

家门口康复 家门口就业

平湖让更多残疾人活出“人生精彩”

肖 未 任迎春 王锃栋

  同拥一片蓝天,共享幸福生活。残疾人是金平湖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金平湖新崛起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平湖市以“平等、参与、共享”为目标,通过数字化兜底保障、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建设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等,让更多的残疾人共享发展红利,活出属于他们的“人生精彩”。

  数字化:精准兜底保障

  日前,家住平湖市当湖街道朝阳嘉苑的张宝法领到了第三代智能化残疾人证。拿到这张带有“芯片”的残疾人证,张宝法十分高兴。张宝法是一名视力三级残疾人,几乎无法正常出门。以前要查询办理有关事宜,都要麻烦亲属,非常不方便。“保障和补贴信息,一键就能申领、查询!”张宝法说,自从有了这张新证,很多事情让女儿在网上办理,节省了时间,方便。

  助残惠残,数字来赋能。平湖市残联理事长钟菲表示,近年来,残联在落实、完善各项助残惠残政策基础上,不断提升大数据在残疾人事业决策、管理、服务上的信息化能力,通过大数据精准掌握残疾人需求,并相应建立更精准的残疾人动态更新评价机制,让助残更智能精准。

  相比健全人,残疾人往往面临更多困难。为了提供更为优质的助残服务,平湖市残联不断完善助残服务“一件事”办理机制,打造了嘉兴首个智慧残联信息系统——平湖市智慧残联信息系统。系统将两项补贴申领,残疾人证申领、注销、变更等8个助残事项“搬到”线上。去年累计开展线上服务638例。

  用好数字化,让残疾人少跑腿,信息多跑路。钟菲表示,接下来,残联将持续深化助残服务数字化改革,落实“残疾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努力构建残疾人全周期、“39+X”服务体系等,力争让60%以上残疾人业务办理实现“零次跑”。

  解忧:家门口就近康复

  日前,在平湖市医佰康康复教育中心的教室外,祝女士看到自家孩子在老师的指引下,熟练地指认着苹果、葡萄等水果卡片,眼中泛起了泪光。“胆子大了,敢骑三轮自行车了,还会主动叫妈妈。”祝女士说,儿子2岁时被诊断为发育迟缓,没想到,一年多的时间,家门口的儿童康复中心就让孩子有了这么大的进步。

  曾经,平湖的残疾儿童只能前往上海、杭州等地的医疗机构康复训练,路程远、费用高等问题困扰着不少的残疾儿童家庭。为此,2018年,平湖市残联引进了全市首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平湖市医佰康康复教育中心。目前,全市半数以上的残疾儿童在这里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

  不仅儿童康复有去处,平湖市残联还将成人康复送进家庭。2020年,平湖市各级残联组织深入实施残疾人康复体育进家庭活动,通过专人上门开展康复服务,进一步增强残疾人康复健身意识,改善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据统计,2020年平湖市残联全年提供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4704人,基本康复服务率达100%。

  眼下,在平湖,一个个家门口的康复示范站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平湖市残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平湖将在全市各镇街道推进镇街道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基层康复网络,确保有需求的残疾人能够就近享受到专业的康复服务。

  共享:家门口辅助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针对残疾人就业难、创业难等问题,平湖市残联千方百计开通残疾人增收“快车道”,帮助残疾人探索致富路子、破解发展难题。截至去年底,全市残疾人按比例就业2247人,劳动年龄段、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9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4月底,平湖市残联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残疾人布艺制作培训,20多位学员学习制作抱枕、蜡染丝巾等。像这样的专场技能培训,平湖市残联每年要举办近40场,内容涉及电商、插花、面点制作等各方面。“以辅助性就业为抓手,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提升途径,让更多残疾人能创业就业。”钟菲说。

  有了一技在手,还得平台支撑。为切实解决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难题,平湖将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纳入政府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已先后成功创建“残疾人之家”9家,对于有生活自理能力、劳动年龄段内的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实现工疗型残疾人之家镇街道全覆盖,全市近400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在这里找到了工作。

  徐华明自从加入远大重工残疾人辅助就业中心后,心宽了不少。徐华明是林埭镇新庄村村民,因车祸下半身瘫痪,两年前来到辅助就业中心。眼下,通过手工张贴画,他不仅每个月能领到1400元基本工资,还可以按产量计件计酬。同时,中心还为像他这样需要康复锻炼的职工,制定详细、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徐华明说。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平湖让更多残疾人活出“人生精彩” 2021-05-14 浙江日报2021-05-1400014 2 2021年05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