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金专刊

突破传统思维 创新服务载体

海宁袁花镇着力助农增收

  火红的五月,在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的“农光互补”基地内,一片丰收景象正在如期上演。“一个菌包从5月到10月,15天左右就会长一茬菇,温度合适的时候两三个小时菇就会长老,所以采摘是非常紧张的。”带着党员志愿者在一旁帮忙的长啸村党委书记许国初笑着解释。

  长啸村内曾有300多户生猪散养户。2014年,袁花镇党委着眼于光伏产业发展,通过书记领办项目为抓手,为长啸村与晶科能源公司牵线搭桥,打造了“棚上发电、棚下种菇”的一地双产全国首家“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由此开启了长啸村“猪棚改菇棚”发展之路。

  几年来,袁花镇特色农业产业多点开花,打造了长啸村“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红新村“农光互补”桑黄基地、梨园村千亩南方梨、双丰村浙北檇李村等。镇党委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思维,通过党建引领,用产业链、系统链理念来谋划全镇农业产业发展,探索农合联党建试点工作,以“村级党组织+供销社组织+农民合作社”的社村联动运作体系,不断创新服务载体,精准助力乡村振兴。

  “别看现在这么好,刚开始的时候没人愿意种这个的。”许国初给笔者讲着项目的发展史。“那个时候我们村里面前前后后投资了900多万种菇设备,让村里农户‘拎包入住’都没人愿意。我们只能发动党员来种,做榜样做试点。”为此,长啸村特意成立了特色服务型党组织兴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党支部,随着产量攀升,许多群众也动了种菇的心思,党员就成了种植指导员,送政策、送技术,服务到农户满意为止。这也是袁花镇农合联党建的党员农户“1+1”帮带模式的由来。现在,袁花镇农合联综合党委下属已经有特色服务型党组织8个,涵盖农机指导、农机服务、特色种植等多个领域。

  袁花镇农合联党建试点过程中,也在不断优化新型农村服务体系,增强农户种植信心。首先是强化技术支撑,在本地技术人才指导的基础上,加强与省农科院合作,引进“云上”科技特派员,进行种植培训、技术帮助。其次是强化队伍支持,发挥党员志愿队力量,在农忙季、台风期参与采摘、加固、抢收等服务,补上人力缺口。再者是强化金融扶持,深化与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构建普惠制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给困难户种植在经济上予以支撑。

  “现在,我们正在农合联综合党委指导下,以菌菇产业和全国文明村为基础,打造‘菌菇特色’全产业链,谋求一二三产的联动发展,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农村发展带来的红利。”许国初谈及未来,充满了信心。

  除了为长啸村谋划全产业链发展,袁花镇农合联综合党委在疫情期间,还创新了“云上助农”直播带货模式,实现助农增收332万元,大大缓解了农户销售压力。而近期打造的“NI+共富菜园”项目,也将成为袁花镇农合联党建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又一张金名片。


浙江日报 金专刊 00010 海宁袁花镇着力助农增收 2021-05-13 22517153 2 2021年05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