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

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开新局

  生长于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骨子里散发着自信、从容,五千年的崧泽文化涵养着它的厚重和古朴,这个远近闻名的工业强区,如光芒璀璨的明珠,点缀在杭嘉湖平原上。

  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红利涌来,置身长三角核心区,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全面拓宽接沪连杭融嘉通苏甬的广度和深度,不断为产业更新、城镇品质升级、群众的幸福生活注入源源动能。

  今年第一季度,该区(街道)工业经济增速明显,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90.81亿元,同比增长49.3%,实现外贸出口13.93亿元,同比增长103.38%。经济社会继续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建党百年华诞奉上一份骄人的成绩单。

  如今的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正全力打造先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由县域副中心型美丽城镇向都市节点型稳步迈进,产业兴盛、生活幸福和城市发展和谐交融,描绘出一幅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图景,展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排头兵风采。

深耕首位战略 谋求更深层次的能级跃升

  位于沪杭苏甬100公里交通圈内,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地处长三角核心区、杭州湾“大湾区”前沿,是接轨长三角、融入大上海的要塞,是杭州湾城市群南北产业片联系的“桥头堡”,也是嘉兴凸显长三角经济区位的重要门户,具备与沪杭苏甬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的天然优势。

  就发展实力而言,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以不到10%的土地,创造了县内40%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GDP、战略性新型产业产值等多项经济指标均位列全县前3名,对该区(街道)来说,势不可当的长三角一体化历史潮流,便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跃变发展机遇。这种认知早已成为开发区人的集体共识,并上升为区(街道)开新局谋新篇的基本逻辑和首位战略,“坚定不移把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战略,坚持主动融入、率先融入、全面融入,全力将我区(街道)打造成全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先行区”。

  识大势者,因势而动。立足“长三角圆心、区域桥头堡”区位优势,近年来,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稳扎稳打,通过重大平台整合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攻坚、高端产业培育发展、公共服务提质扩面、生态环境优化改善、科技创新聚力突破等六大专项行动,全方位提升融入水平。

  再过不久,沪平盐城际铁路将迎来开工,海盐到上海南形成1小时铁路交通圈,开启海盐—上海“双城记”模式,也拉开了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十四五”期间深度融入沪杭苏甬的历史大幕。与此同时,区(街道)加快辖区内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和长三角智慧物流港建设,着力提升海河联运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海盐(康桥)工业园建设,打造接轨上海新高地,抓住目前上海“198区域”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精准化“强链、补链、建链”招商,多措并举,吸引上海优质项目在辖区落地集聚。仅2019年,便一口气引进7个上海项目,投资额度占年度总投资的76.9%;依托沪杭优势资源,持续深化与华东师大基教所等院所的合作,合力推进名医建民医、名校办民校,增进与沪杭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民生共享度……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区(街道)的产业发展能级和开放水平因此迈上了新台阶,逐渐成为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标杆。

产业活力十足 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劲

  健康、科学的产业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通过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全力构建新能源新材料、5G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临港工业及物流“3+1”主导产业版图,释放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能。

  围绕不同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辖区形成了以海盐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百步经济开发区和核电关联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两翼的“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千斤顶园区、新经济产业园、多彩循环特色小镇齐头并进,以海利、美国空气产品、山鹰等为龙头企业的ECO循环经济特色小镇发展如火如荼,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清晰、资源集约高效的高能级平台,为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空间。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过去一年,尽管国内外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区(街道)依然提交了疫情防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份高分报表:因时因势精准施策,为49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申请优惠信贷资金,为辖区内43家企业减免房租350万元;去年签约产业项目21个,计划总投资340亿元,同比增长14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自去年4月起实现由负转正,成为海盐县唯一连续9个月实现正增长的主体。

  第22届中国浙江投资贸易(网上)洽谈会期间,总投资10亿美元的美国空气产品公司海盐氢能源基地项目作为全省唯一“云开工”项目迎来正式开工。该项目致力于承载包括加氢机、控制阀组、泵和压缩机撬等加氢站主要设备的研发制造等氢能配套产业,建成后,将填补我省在氢气制造、储备、运输设备生产的产业链空白,促进海盐县氢能源相关产业配套升级。

  去年11月,青莲数智循环公园(Ⅰ期)牧场养殖项目在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正式投入使用。作为嘉兴市最大的生猪牧场,天然气取暖、高品质的空气质量、全封闭无抗养殖……该项目可谓国内数智化牧场的典范,也是区(街道)借力数字化创新、推动乡村振兴的又一例证。

  创新,早已成为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企业发展的必选动作。过去一年,区(街道)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4家,引导企业发展工业信息化,累计“上云”企业400家。其中,三信智能成功入选省级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资源池,启成智能、鼎盛汽车成功获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席卷全域的创新文化正成为企业应对复杂市场环境、实现产业动能升级的正向驱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以数字经济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整个产业生态链的工业信息化改造和装备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人产城、数产城的深度融合。”该区(街道)有关领导说。

高品质升级

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空间

  初夏,走在西塘桥的寻常巷陌,随处可见绿意盎然、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景象,蓝天、碧水、好空气早已成为常态。天然具备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又不失工业强区特有的自信和包容,这片颜值爆表、内在魅力十足的土地,从容为人们勾画着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

  用今天的“辛苦指数”换来百姓的“幸福指数”,一项项便民工程传递出浓浓的民生诚意。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通过高效推进4条新建道路、污水零直排区提升工程、小微园区数字化提升工程等11个民生项目,提升便民水平,为品质生活赋新能。

  得益于场前路拓宽改造项目,全长1750米的园区美丽公路脱颖而出。该道路及道路北侧白洋河景观工程在装点城镇风景的同时,极大提升了周边工业园区、小区群众的出行便利;依托以光大绿能环保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闭环固废处置体系,区(街道)实现了对固废源头运输、分类、处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形成闭环产业链发展格局;通过污水零直排区提升工程,打造污水零直排区100%建成区全覆盖,实现100%雨污分流。

  与此同时,作为海盐中心城区的毗邻街道和县域工业经济的主平台,区(街道)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循环经济特色化、配套服务一体化、产业发展优质化、县内试点先行化五大方面“布好棋局、落好棋子”,在全省率先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建设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在西塘桥,人们怀着极大热忱,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共建美好家园。通过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等载体,全方面推进治理社会化;借力“春之乐、夏之颂、秋之舞、冬之动”四季惠民文化工程、“共襄百年之光,共绘湾区蓝图”纪念建党百年系列主题文化活动,以及“书香经开·追梦百年”读书节等系列活动,居民们尽情感受醇厚的江南文化,讴歌新时代的幸福感、获得感。

  去年年底,2020年度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名单对外公布,西塘桥街道赫然在列,也是海盐县唯一入选该名单的单位,这个美丽城镇建设的样板街道,获得了来自权威部门的高度认可。

  不负韶华谋新局,砥砺前行开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正全力寻求发展品质的全面升级。对海盐来说,新时代“产城融合、海城融合、循环生态、智慧城镇”的城市副中心轮廓初具,一个全新的西塘桥正稳步跨入小康时代。

  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荣誉

  ★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

  ★首届浙江开发区特别贡献(转型标杆)奖

  ★中国新能源产业园区百强

  ★2020年度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

  ★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镇

  ★浙江省省级生态街道

  ★浙江省省级卫生街道

  ★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

  ★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嘉兴市文明街道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开新局 2021-05-13 浙江日报2021-05-1300007;浙江日报2021-05-1300009;浙江日报2021-05-1300012;浙江日报2021-05-1300010;浙江日报2021-05-1300013;浙江日报2021-05-1300014 2 2021年05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