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强基筑平安 护航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写在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

  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南翼,“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地貌和相对集聚的经济发展布局,决定了我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风险较高的省份,防范应对因台风梅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城市内涝等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彰显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防灾减灾工作是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平安浙江的底色,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秉承这种认知,近年来,我省应急管理系统砥砺进取,从强化统筹机制建设、夯实防灾减灾基层基础、推进防灾减灾数字化改革、提升全社会防范风险意识等全方位持续发力,一个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多层次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逐渐形成,为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构筑起浙江特色的安全防线,与主题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的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形成呼应。

  新时代领航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十四五”开局之际,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以下简称“普查工作”)全面启动,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它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能够摸清楚浙江自然灾害防治的家底,掌握防灾减灾的工作重点在哪里、薄弱环节有哪些,切实提高我省防灾减灾工作的针对性。

  使命在肩,弄潮儿责无旁贷。我省应急管理系统上下一盘棋,科学部署,勇于创新,凭借走在前列的普查工作“浙江经验”,打开了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为“重要窗口”建设注入汩汩活力。

自我加压

普查标准和质量走在全国前列

  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自然灾害多发、灾害防御能力较强的浙江,是观测全国普查工作推进深度和力度的“窗口”。

  浙江把普查工作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提升自然灾害科学防控能力的“牛鼻子”工程来抓。去年,我省把自然风险普查列入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出台省级普查工作方案和试点实施方案,成为全国率先出台方案的省份之一。今年2月,随着《浙江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出炉,各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实行专班化运作,建立定人点对点联系指导和定期调度通报等制度,各项工作任务得以落细落实落地。

  在“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前提下,浙江发挥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主动拉升标准,普查范围、深度、精度和质量走在全国前列。

  对标国务院普查办部署要求,结合我省不同地形地貌灾害特点,在3个国家级试点基础上,增加平湖市、温岭市2个省级试点同步开展普查工作;针对台风洪涝灾害可能引发人员伤亡、城市内涝风险隐患,出台城市内涝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与技术导则,明确风险点排查和评估标准,推进全省城市内涝风险调查。与此同时,全省积极开展150个重点乡镇(街道)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新增69个县(市、区)8000余个重点防御村落山洪灾害补充调查,推进乡道村道承灾体高风险路(点)段详查,工作精度和要求远高于全国普查标准。

  高质量的普查工作,离不开对普查数据源头采集、自我校验、后期抽查审核等环节的严格把控。去年12月,在国家软件上线质检系统之前,我省及时通报了核查中发现的质量合格率不高、源头环节审核不严、人员业务能力不高等问题,各试点地区及有关部门也通过专家把关、第三方专业服务等自行开展数据质检工作,全力保障高水平、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

  截至4月底,全省试点地区调查工作已全面完成,我省试点工作进度与开展“大会战”的北京和山东一样,处于全国领先,经费保障力度居全国第一。

创新引领

锤炼具引领价值的“浙江样板”

  随着普查工作的深入推进,我省在普查方式、质量管控、队伍建设以及成果应用等方面形成的“四化”工作模式,为全国普查工作贡献可推广的“浙江样板”。

  普查方式上,采用“软硬兼施”的专业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硬件方面、运用RTK测量仪、激光测距仪、GPS面积测量仪等设施,探索调查地下停车场、充电桩、公交线路等内涝重点承灾体和文物保护单位等高价值承灾体的数据信息,缩短工作时间,提升数据精度;软件方面,创新开发二维码填报系统、表格检查工具、坐标采集工具等调查工具软件,智能化开展数据采集录入。例如,在承灾体调查中运用房屋承灾体调查填报系统,通过卫星遥感批量挂接房屋数据,为任务繁重的房屋调查工作开辟便捷通道。

  数据质量上,通过“全程化”管控机制严格数据“把关”。建立“内-外-内”交叉核验机制,试点地区成立数据管理小组、质量保证小组、数据核查小组,相互独立、相互监督,从内业的原始普查数据收集检查、录入检查,到外业的逐点核查,再到内业全面审核抽查,保证各环节的普查数据质量;建立“自主审”“智能审”“专家审”三重审核制度,即:由普查办组织各部门和技术单位对本级采集的数据进行初审;利用自检系统和技术支撑团队开发软件进行数据智能审核;组织专家开展会商和普查成果评审,联合问诊把脉,层层把关数据质量。

  因普查工作涉及面广、地域性强,外业调查除第三方技术团队之外,更需要熟悉本地风土人情的基层人员参与。我省全面统筹发挥基层水库巡查员、山洪灾害预警员、地质灾害群防群测员等专业力量作用,以及23万多名网格员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经验优势,构建起以基层干部为主、专业团队技术为支撑的工作模式,既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普查效率,也夯实了自然灾害防治的基层基础。

  以普查提升实战能力,以实战检验普查效果。我省积极推进普查成果和实战应用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打造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数字化高地。省级层面,将普查成果转化应用到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灾后恢复等实战中,推动自然灾害防控数字化平台迭代升级;在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深挖应用场景,融合视频会议、单兵图传、4G执法仪、数字集群等设备,实现普查成果展示、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风险评估等功能,为自然灾害防控提供智能决策参考。

多元探索

助力灾害风险防控现代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普查工作是对我省防灾减灾能力和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全面审视,试点地区将普查工作视为灾害风险防控能力现代化跃变的有利契机,形成了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创新探索。

  临安区立足多山多水的地貌和灾害特点精准施策,如,水利部门结合临安山塘水库数量全省第一的特点,开展屋顶及高坝山塘专项调查;交通部门在国省县道调查的基础上延伸开展乡村道调查;城管部门创新引入低洼区域指标,被纳入我省建设条线的普查实施方案……

  平湖市打破部门间壁垒,实时对接普查进度、共享数据。例如,将住建部门的房屋抗震信息共享给地震部门,将交通运输部门的部分道路灾害风险点情况共享给市政部门,最大限度做到任务融合,提升普查效率。

  苍南县充分运用应急管服务管理中心以及地区社会救援组织力量,形成了“专业化+本地化”兼备的普查队伍,实现专业力量与本地基层人员优势互补。

  遂昌县通过部署动员会和系统培训会,对全县400个网格员进行业务培训,发动各村网格员开展普查系统录入工作,共建200余个账号,自4月开始录入以来,总进度全省第一,被省建设厅点名表扬予以推广。

  温岭市承担调查数据近3600条,数据量为5个试点县之最,温岭应急管理局在执行六级校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数据质量内部审核软件,设计了相应的审核功能,有针对性地复核修正存疑数据项,多重保障普查数据质量。

  无论是常态化防灾减灾,还是高质量推进普查工作,“以数字化助力灾害风险精密智控水平升级”,始终是浙江提升自然灾害科学防控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一个库、五色图、安全码”是最典型的创新成果。

  全省统一共享的应急管理专题数据库,汇聚着20个相关部门316项2.7亿条数据,可为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和灾害应对提供大数据支撑;以县域为单位的短中长多个预警时段动态综合风险“五色图”,可及时发出风险提示单,要求限期整改落实并反馈管控表,实现风险闭环管控;浙江“安全码”可在防汛防台中实现人员转移“码上转”、救援队伍“码上救”、风险预警“码上知”等应用,去年,“黑格比”台风影响期间,各地运用“安全码”精准转移43.76万人。

  “我们将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数字化改革,在实战中完善提升、迭代升级‘五色图’‘安全码’等应用功能,真正实现‘数据共享、应用协同、场景可视、精准管控、指挥高效’的目标。”省应急管理厅有关领导说。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不同的大考面前,我省应急管理系统不断锤炼硬核实力,一次次提交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分报表,一幅防灾减灾的浙江宏图巨制徐徐展开,成为彰显先行者风采的有力注解。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应急管理厅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强基筑平安 护航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1-05-12 浙江日报2021-05-1200007;浙江日报2021-05-1200010;浙江日报2021-05-1200015;浙江日报2021-05-1200013;浙江日报2021-05-1200017 2 2021年05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