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专版

大陈岛:从信息孤岛到光网全覆盖

  大陈岛:从信息孤岛到光网全覆盖

  冯 洁 陈万明

  台州椒江区向东南行进29海里,就到了大陈岛。翻开历史的相册,从1956年1月31日第一批垦荒队员上岛,60多年来,一批批垦荒人接续奋斗,每个时期都记录了属于不同时代“垦荒人”的故事。大陈岛曾是一座信息孤岛,经过几代中国电信人的努力,这里已经成为光网5G全覆盖的信息高地。从曾经的“通信靠吼”到如今的“机不离手”,从曾经的大声喊人接电话,到哪怕远在异地也能视频通话聊天,一台台小小的手机、一条条细细的光纤跨越地域界限,打破时差阻碍。全新的信息化应用在大陈落地生根。

  激情燃烧:

  垦荒队员扎根荒岛

  信来就像亲人来

  “我前几年上岛看了看,真的是大变样,完全认不出来了,大陈岛变得越来越好了。”在椒江某小区,张其元和妻子戴婕媭接受了笔者的访问。

  1956年1月31日,首批227名热血青年响应团中央的号召,组成志愿垦荒队,登上大陈岛,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至1960年,前后有5批共467名来自温州、台州的青年陆续上岛垦荒建设。

  “我们去的时候,有一句顺口溜,路不平、灯不明、电话不灵、交通开开停停。”张其元翻开一本微微发黄的相册,讲起了他们的故事。“这是垦荒队员上岛的第一张照片。”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七八名青年学生挤在一条简陋的小船上。而在小船旁边,几名身着军装的人正抬手上前迎接。

  “刚到大陈岛,地里到处都是荒草,把路都遮盖起来了,镇上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一片破败景象。”张其元说。登岛的第一夜,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畅想着未来的建设图景。第一代垦荒队员有200多人,他们开荒种地,养羊、养牛,硬是在大陈岛扎下了根。

  1957年,垦荒队决定组建渔业队。“我是捕捞队的,这个活啊,是最累的了。”张其元说,捕鱼的时候要两艘船一起行动,全靠各种颜色的旗帜,完成下网、围捕、起网等各种动作,主要捕捞的品种有带鱼、黄鱼等。“那时候,出海全靠指南针,凭着经验捕鱼。”

  戴婕媭说,刚上岛的时候,最期盼的就是每周来一次的交通船,因为家人和朋友的信来了,信来就像亲人来,但海上经常起风,6级风,船就不开了,岛上的生活物资也就没法及时补充了。

  改革开放初期的大陈岛,通信主要靠写信,当时的电报是大陈岛上最快捷的通讯手段,但因为按字收费价格昂贵,只有生老病死的大事情才会发上简短几个字。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通往大陈岛的海底电缆铺成,邮电所成了当时对外联系最方便的通讯点,大陈的乡亲们都排着队到邮电所营业厅打电话。

  那时芳华:

  修电缆晒脱皮

  背40公斤电线上山

  “要想奔小康,先把电话装”,大陈人民感受到,电话促进了商贸交流,拉近了亲朋关系,是致富奔小康的大帮手。先行装通电话的用户享受到信息化甜头后,花三四千元初装费申请安装电话的用户越来越多,老百姓打电话、装电话难的日子成为了历史。

  “这山里的电线杆,都是我们靠人力,一点点在山里刨出坑,竖起来的。那时候连路都没有,全靠肩挑背扛。”车子沿着通往大陈岛垦荒纪念碑的盘山公路蜿蜒前行,山沟里一根根矗立的电线杆,勾起了毕雷虎对青葱岁月的记忆。

  今年63岁的毕雷虎,父母都是1956年上岛的“垦一代”,1978年他退伍回来,被分到当时的广电。1988年,调入了邮电局,任接线员,此后在大陈一直干到2005年。

  “真的完全变了样了,以前上山哪有这么好的柏油马路,都是一尺宽的泥路,有的地方还没有路。”为了给凤尾村开通电话,他曾一个人背着七八十斤的电话线,爬了几个山头,花了3天才装好。

  山上的电线杆,都是后来竖起来的,完全靠人力,没有起重机,也没有挖掘机。“几百斤的电线杆,全靠一个人竖起来,我先用铁锨挖好坑,再沿着电线杆边,挖一个斜坡,借力把电线杆推入坑,再竖起来。”毕雷虎说。

  比起陆地上的线路检修,海上的线路检修更难。大陈岛四面临海,每年来袭的台风是通信面临的大考验。邮电所的同事们不仅要抗台防洪,还要克服因船舶停航引起的物资短缺。

  陈巧敏,是岛上出生的“垦二代”。1983年,20岁的他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成了岛上一名邮电营业员兼话务员,从此为大陈岛的通信服务奉献了38年。海岛条件艰苦,邮电所人手紧张,刚回到岛上的他,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做过营业、做过话务、做过维修。”

  台风一来,船舶移位经常会把海底电缆刮断。“台风一走,电缆断了,我们就租条船,沿着电缆铺设地,一段段测试,找到断裂点再把电缆拉起来,接好后放回去。”陈巧敏说,海上风大浪大,很多跑海多年的船老大都会晕船,上去的维修人员更是上吐下泻,但他们吐完还继续干活。

  “七八月份,每天早上五六点出海,晚上五六点回来,中午太阳很毒,衣服全部湿透,沾上沥青,把电缆一层层拆开,在船上焊接完,再铺到海里,这是个力气活,更是个苦活,一次修复,人晒得脱一层皮。”陈巧敏说,基本上每年台风天,抗台和抢修是标准动作,修好海底电缆后,还要跟机房连线检测,经常一条电缆三四个断裂处。

  后浪入海:

  “垦三代”接续奋斗

  电信让大陈岛变得更智能

  进入新世纪,大陈岛开发建设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国最大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60多公里长的环岛公路、风力发电机组每天向市区输电60多万度……

  50多岁的沈中友,捕鱼已经有25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捕鱼时,他连对讲机都没有,更不用说手机了。“船上就一个指南针,定位看星星和太阳,出海就跟家里没法联系。”但现在他出海捕鱼,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这个季节发鱿鱼,深秋出带鱼,哪个季节,鱼获在哪个地方,我都在手机里收藏着,只要打开手机导航,电信信号都是满格,按照导航走到那地方下网就行了。”

  卖鱼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他们一般在海上卖给中间商,现在有了电信的网络,钓上石斑鱼或者大黄鱼,直接发朋友圈或给特定客户,马上就可以卖出去,价格也高了很多。剩下的部分鱼获,只要拉到码头,一靠岸就被一抢而空。

  落日、大海、星空……现代人追求的诗和远方,让大陈岛的旅游也火了。岛上很多老建筑都被改造成了民宿,电信的宽带和智能电视成了民宿的标配。

  2017年底,大陈岛实现全部用户的光网化。“大陈岛上的宽带光改全部是一步到位,直接光纤到户,提速升级时光猫免费更换,不用村民掏钱!”中国电信台州分公司大陈支局的支局长张海滨说起光网改造和网络通信建设,充满自豪,“2018年在原有微波通信基础上,新建了上、下大陈到温岭的两套微波设备,现大陈岛上共有3套微波设备,形成了保护环路,基本解决了海岛通信容易发生中断的问题,同时还完成了省政府‘最多跑一次’工程的验收。”

  在“数字台州”的数字化转型框架内,全新的信息化应用在大陈落地生根。市联网平台让大陈能通过网络同步参与椒江区的各项会议;智慧水务不仅能够开展防洪与水务监测,还能将水利局的会议直接传达到村里;学校、黄鱼养殖基地乃至整个大陈岛上的监控,都纳入到公安网的监测范围,以保障学校、企业、乡镇的公共安全。更令人期待的是,中国电信台州分公司将助力大陈智慧旅游建设,涵盖旅游大数据中心、景区综合管控平台、旅游协同办公系统、全媒体发布系统等各项内容,助力大陈打造极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基地。

  2016年5月,张其元的小孙女张婧怡与其他11名小学生以“垦三代”的名义给中央领导人写了一份联名信,传达了要将大陈岛“垦荒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的美好愿望。60多年过去,大陈岛“垦荒精神”始终在这片勃勃生机的土地上涌动,激励着青年人代代传承。

  (图片由浙江电信提供)

  “传承红色基因坚守为民初心”电信系列宣传(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大陈岛:从信息孤岛到光网全覆盖 2021-05-11 浙江日报2021-05-1100011;浙江日报2021-05-1100014;浙江日报2021-05-1100013;浙江日报2021-05-1100021 2 2021年05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