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井冈儿女

  一

  飞机一着地便是井冈山。46年前,我参加一个创作组也曾来过井冈山,火车、飞机、汽车,不断转换。而现在,从宁波飞到这里,只用了一个半小时,真是便捷啊。

  中巴载着我们朝茨坪开去。正是早春时节,家乡的绵绵阴雨还挂在展不开的眉间,而这里却是满目清朗,随手可以触摸井冈山温暖而明亮的阳光。各式的现代建筑——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烈士陵园、南山火炬广场、干部学院等等,都显示着这里已经不是当年烽火硝烟的战场,也不是改革开放之前还未脱贫的山区老区,而是跟随着祖国一齐前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红色旅游胜地。导游指着一片青砖黑瓦的房子说,这就是当地老百姓的住房,当年干打垒泥巴房早已逝去,只有那些被保护起来的伟人旧居以及革命遗迹,还保留着当年的风貌。

  井冈山的杜鹃花是出了名的,漫山遍野,都长在高大的树上。导游说,井冈山的杜鹃都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所以分外绚丽,你们到井冈山来,会听到很多动人的革命先烈的故事,就像满山的杜鹃一样,一串又一串。

  二

  伍若兰,这个名字出现在我的面前时,讲解员正用电子指示棒点着她的照片。

  这帧照片是按照雕塑拍摄的。有棱有角,沉静坚毅,仿佛她临刑时的气概。八角红军帽上红五星闪烁着光芒,一齐短发被风撩起,掠在她清秀的左脸颊上,平添了几分英气。那一年,她23岁,还是如花少女。

  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伍若兰的故事呈现在我面前——

  1906年,伍若兰出生在湖南耒阳。1928年上了井冈山,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她与朱德同志结成患难夫妻。她写得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是红军队伍里优秀的宣传员,也是红军队伍中有名的双枪女将。她能文能武、智勇双全,被赞为井冈山一朵美丽的兰花。她与朱德深情相爱,书写了一段“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美好情缘。

  不久,朱德率部队向赣南进军,伍若兰为了掩护部队转移受了伤,不幸被捕。当时,她正怀孕。

  敌人知道她是朱德的妻子便使用了各种卑劣的手段,要她交代朱德和红军部队的去向,伍若兰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她的生命华章才开始,如裂帛断弦一般戛然而止。她以燃烧的方式短暂而炽热地划过长空,展示了生命的特殊而灿烂之美。她的坚贞,她的忠诚,她的气节,也让我想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夫人杨开慧,一般的年轻,一般的英勇,一般的美丽,让我们后辈人一提起便肃然起敬。

  敌人杀害了伍若兰,砍下她的头颅悬挂在赣州的城头上。一页悲惨而苦难的文字就这样记载在我们的党史上。

  朱老总得知消息后,仰天长啸,泣涕如泉。他后来一直钟爱兰花,是他对伍若兰刻骨铭心的怀念。1962年,他重上井冈山,吟诗一首曰:“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幡。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

  讲解员给我们讲解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是在井冈山烈士纪念馆里。我们抬着花篮,迈着沉重而虔诚的脚步,一级又一级,迈进大厅,在毛泽东手书“死难烈士万岁”面前,肃立,鞠躬,默哀。

  一个烈士就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讲解员讲得时而激动,时而哽咽;我们听得时而屏声静气,时而热血沸腾。我们不禁为讲解员叫好,她也是井冈山的女儿,长年累月,沉浸在那种动情的叙述里。

  三

  曾志的一生,是一团九曲回肠,揪人心肺。

  那是五井之一的小井,我们在这里参观红军医院。这座作为革命文物的红军医院,是1957年按照原貌重建的,木柱板墙,杉皮屋顶,简陋的药柜,贴地的病床。我们无法以现在的医院与它相对照,哪怕是条件最为简陋的乡村医疗所。即便如此,它也是当年红军伤病员的保护神。后来被国民党匪军付之一炬。当时敌人有言:“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可见斗争环境之恶劣。

  曾志是1928年4月与丈夫蔡协民随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的。不久被分配到红军医院任党总支书记。其时,她正怀孕。与军民一起上山砍木头,下山背石料。

  当年11月7日,曾志临产。难产让她整整疼痛了三天三夜。孩子生下来了,她大出血不止,几度昏死过去。后来,医生终于把她从鬼门关救了回来,她的身子已是极度虚弱了。翌年1月,她接到上级通知,随红四军主力向赣南转移。她忍痛把孩子托付给了留山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夫妇抚养。这一分别便是20余年。解放了,蔡协民已牺牲,为她抚养孩子的石礼保夫妇也都牺牲了。

  她有过多少次的打听寻找啊,然而,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1951年夏天,她偶然打听到儿子的下落。儿子叫石来发,在井冈山当护林员。母子相认,一场人间的悲喜剧激荡多少人的心扉啊。不久,曾志调任中组部副部长,石来发又到北京看望母亲。临别的时候,他终于向母亲开口了,要求在北京安排一份工作。

  曾志沉默了。按理说,儿子的要求并不为过,她也有足够的权力和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她能这样做吗?

  沉默良久,她终于与儿子说:“来发啊,毛主席的儿子都去前线打仗了,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家务农呢?”

  石来发听从了母亲的教诲,爽爽快快地回去了,在井冈山担任了几十年的护林员。后来,他的一个孙子叫蔡军,参军了。消息传到北京,曾志很高兴:好,好,红军的后代啊,我们都是红军啰。

  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女儿陶斯亮和儿子石来发遵照母亲生前的嘱咐,把她的骨灰安葬在井冈山小井村的一个小土坡上。那个地方,离她当年战斗过的红军医院只有400米远;离惨遭敌人杀害的130多名伤病员的集体陵墓及纪念碑,仅几步之遥。

  我们来到曾志同志的墓碑前。眼前是一块小小的极为普通的石头,嵌在路边的斜坡上,后面是一棵不大的树。石面刻着几个字:“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描了红。

  我的心骤然紧了,她与井冈山是怎样深厚的感情啊。归来了,她安息在井冈山的怀抱里。曾志真是一篇值得书写的大文章。

  四

  在井冈山的四五天,我始终沉浸在一种感动里。井冈山的儿女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的功勋,是不朽的。

  最后一天,我们登上了黄洋界,这是井冈山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群山巍巍,气势雄伟,当年的火炬亭已不复存在,我们看到了高大的黄洋界纪念碑。碑前有一道横碑。一面是毛泽东气势沉雄而瑰丽的手书《西江月》,一面是朱德写的“黄洋界”三个遒劲的大字。闻名于世的黄洋界保卫战也便成了当天谈论的主题。

  因此,晚上的话别酒就显得尤其热烈。

  酒席间,出现了当地一位人物,胖墩墩,矮个子,脸上挂着一团像孩子一样的笑。有人介绍,他是井冈山当地有名的拥军模范,全国级别的;听说我们团队的储君评上优秀的退伍军人,也是全国级别的,便有知己相逢惺惺相惜之意。

  他开门见山就说,我姓周,听说你是老兵,我很高兴,我也是当过兵的,在中印边界。

  储君听他这么一说,也立时兴奋起来,迎了上去。只见周一个立正,喊了一声“敬礼”,便端端正正向储君敬了一个军礼。储也神情飞扬地还了他一个军礼。然后,周便把手中那杯白酒,咕噜咕噜全倒进肚子里去了。年事已高、平时很少喝酒的储,也把手中的酒一饮而尽。这便是战士的情怀。

  回到席上,周讲起家里的故事。

  他说,他有一个儿子,马上就要高考了。他要儿子先去边境线上当兵,再读大学。那边冰天雪地,条件很苦,很苦的地方也得有人去。他做通了儿子的思想工作,便做他妻子的工作。

  妻子问:我们有几个孩子?

  周说,一个。

  妻子又说,那边苦不苦?

  周说,当然苦。

  妻子说,你都尝过了,还要孩子再去尝?

  周说,是的。

  妻子:你的心肠好硬呀,你做得到?天下有你这样的父亲?

  那天夜里,他跑到单位去睡觉了。

  天亮时分,他打开手机,有妻子发来的一个红包:81。

  他立即心领神会了,八一乃是建军节呀。妻子想通了。他立即给妻子发回一个大红包,520。

  他又端起了酒杯,大声地说:“我对妻子说,我爱你!”然后一饮而尽。

  众人被感染了,笑声,掌声,喝彩声,刹时都响起来了。

  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46年前没有读懂的东西,现在让我读懂了很多。井冈山之行是一次精神洗礼,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这样的洗礼了。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喧闹多元的时候,那么,就到井冈山去走走吧。它会让你一下子变得清纯起来,崇高起来。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井冈儿女 2021-05-09 22489138 2 2021年05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