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深读

钱江晚报12路记者走进百家小店

来自杭州小店的故事

  编者按:咖啡馆、小吃店、小超市……过去两个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报道了一批社区小店,打开了很多店主的故事,越来越多的小店因此被大家熟悉。在杭州开店的这些店主们,都是谁?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在收获希望的同时,还有哪些愿景?请看钱江晚报记者的调查。

  在一碗面、一块蛋糕、一片叉烧、一个面包背后,是一个小店或者一个人的努力,也是一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的生活依靠。近段时间,钱报12路记者深入杭州多个城区,寻找了100个小店,听100个店主说说他们这些年在杭州的故事。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所有小店的生意多多少少都受到了疫情影响。零售、服装、水果店普遍反映受电商冲击较大。小店最大的成本压力来自于房租,店主最担心的是老家的父母或者孩子突然生病……

  虽然压力不小,但在目前,努力过好每一天,为美好的将来打拼,是他们共同的坚守。

初衷 为尝试 为喜爱 为梦想

  他们是90后,有的喝过洋墨水,有的来自农村,有的喜欢宠物,有的爱好鲜花……他们的眼神清澈而坚定。他们的日常以梦为马。

  杭州拱墅区建国北路上,一家咖啡馆的主人是三个从墨尔本回来的海归。两个姑娘负责管理,另一个男生负责投资。

  店铺大小100平方米,租金一年近20万。今年3月底,小店试营业,4月2日正式开业,先期投入40万元。白天咖啡馆、晚上酒吧,还会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沙龙。

  “暂时还没赚钱。”两个姑娘,一个1992年生,一个更年轻,1996年出生。“之前我们去未来科技城、黄龙一带都找过店铺,比来比去,还是建国北路这里性价比最高,客流量也还可以。”

  店铺装修成工业风,目标是打造成网红店。小店每天11时30分营业,一直持续到22时30分,现在还都是她们两个轮班看店。“招不到合适的店员。也没有预算去请全职的店员,先这么撑下去再看。”姑娘们说,这一个多月做得很辛苦,但经营状态已经超过了三人的预期,所以还蛮有信心可以长久把店开下去。

  为什么墨尔本海归要开店?他们有学教育学的,有学心理学的。但三人都有一个开小店的梦想——现在的就业方向早就多元化了,尝试一下总是可以的吧。“后期我们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艺术、文化,做多元化发展。”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下沙学源街开花店的绍兴小伙子阿攀也有同感。这个1991年的小伙子有女朋友,在杭州买了房。阿攀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公司上班,但最终选择自己创业。花店在大学城边开了快5年。店铺不大,一直开在一家甜品店的楼下。因为开在大学城里,而且又有甜品店的虹吸效应,花店的生意一直算不错。比如毕业季、母亲节等节日,包花得包通宵。

  2019年,阿攀计划把花店开得更大一些,就在甜品店边租了10多平方米的店面,一年租金7万多。没想到,店铺刚租来没多久,就遇上疫情,2021年初,阿攀的花店又搬回原址。然而,折腾属于自己的小花店,就是等于拥有一片自己说了算的小小天空。这份欢喜,再加上女友的支持,是阿攀坚定走下去的动力。

  以梦为马,在滨江区开女装店5年的一对姐妹花,从安徽农村来到杭州打拼。1993年的姐姐和1996年的妹妹合伙开,两人既当老板也当店员。

  她们从2016年开始开店,店面起初10多平方米,租金10万元。如今,姐妹花的服装店迁址滨盛路,40平方米,年租金13万。除了租金,还有水电费,每个月铺货成本5万元。小店收入占了所有收入的百分之八九十,另有一部分收入来自代购。

  “做服装这一行不轻松。”妹妹说,“进货,守店,服务,微信上回答问题,最难的就是守店,别人放假也不能出去,除了春节回老家休息几天,其他时间天天开,得守着。”

  疫情期间,妹妹在老家一段时间出不来,姐姐刚好生孩子,内心着急。当疫情影响慢慢过去后,面临重新找店面,也担心顾客流失。幸亏,新店和老店隔得不远,现在慢慢稳定,老客都回来了。

  想过回老家吗?

  没有!

  “喜欢杭州,是大城市。”

破局 创特色 做兼职 抗风险

  开店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生存,先活下来,然后考虑怎么活得更好。也因此,如何打开局面,要不要换种思路,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成了我们调查的这100家店主共同要面对的现实。

  杭州体育场路“女人缘”的店主是50岁的杭州大姐。大姐卖中老年女装,以前在单位做会计,这家小店开了7年半。“每天营业额在千元左右,不过总比到外面打工强。去年疫情也没有亏钱,我已经很满足了。”大姐说,到她这个年纪,不想太折腾,对于小店的未来,她说会积极谋划:“新货到了,我就在朋友圈里发图,然后顾客喜欢的话到店里直接购买。做了这么多年服装,也积累了不少老客了。”大姐的孩子读大四,老公也还在上班,“压力暂时还能接受的。退一万步说,我还有会计证,到外面给别人做做账,也能挣些钱的。”

  不仅卖中老年服装的大姐有会计证,像小超市老板小陈,在长辈管店的时候,偶尔也会去跑跑网约车。兼职是他们心中的安全阀。

  王晓轩的“东北饺子王”开在江城路。过去店里的营业额平均一天都在2000元以上,现在为了增加收入,他们夫妻接了一些别的活来干,“将丝巾进行归类和包装,赚点手工钱,每包装一包丝巾,可以赚7毛钱,平均每天可以包装200包,能够赚140-150元。”王晓轩说。

  在教工路卖杂粮煎饼的夫妻在杭州开店16年。他家的店10平方米左右,还隔成了两个空间,边上5平方米正在招租。除了这一家,他们在沈塘桥也有一家店,基本没有休息天。只有老家来人的时候才会去西湖边走走。说实在话,煎饼店小归小,但在杭州收入尚算不错。所以夫妻两人不打算回老家。

  调查中,也有小店通过寻找合伙人的方式来破局。

  建国北路的“大锅羊肉汤”10来平方米,年租金9万,店主和三个亲戚合伙开的。4个合伙人都来自河南,80后,原先在老家也开过烩面店,竞争激烈钱难赚,转而来杭州开店:“这边竞争小一些,开了一年多,感觉经济效益还不错的,想继续开下去。”店主说比起老家,在杭州机会更多,几个亲戚一起合伙挺好,一起奋斗也更有干劲,能分担风险也可以分享喜悦。

  做面包蛋糕的“熹小姐”是同一个小区的两个业主合伙的。两位妈妈都喜欢烘焙,又做过环保工作,对原料非常讲究,就开了一家让妈妈们安心的面包店。疫情期间,小店得到了业主群里妈妈们的支持。有了大家的支持,小店支撑了下来。不过今年以来,黄油奶油等原料成本上涨,算下来基本没有产生盈利。“最近在装修一家新店,想发展成业主妈妈们一个温暖的活动场所。”

  记者调查的100家小店中,也有经营得很不错的。

  余杭人潘明华在余杭街道凤凰山路开“明华面”快20年了。30多平方米的小店一共6张桌子。家庭式经营,小店收入占家庭收入的60%,每年的营业额大约是50万元。“整个杭城的面馆,拌川不泡汤,不加鸡蛋,唯有我明华面。只要你喜欢,而我又有的,都可以任意组合,组合的才是我的特色,新鲜的好的食材才是我的特色。”他对自己家的面很有自信。潘明华说,疫情对小店影响不大,毕竟是快20年的老店,除了疫情期间关店一个月没有收入之外,其余时间生意都不错的:对于潘明华来说,接下来就是“守住本心”,“不扩大,守住明华面三个字就行”。

  在下沙学林街一带开小超市的安徽人小陈一家,努力地想留在杭州。

  小夫妻带着一对老人和两个小孩开了一家小超市。“客户群体是周边几所大学的大学生。上午,两个老人看店,小陈夫妻去进货,跟经销商谈合作等等。下午和晚上,换小夫妻看店。”这两年学生很多喜欢通过代买的形式,直接在外卖平台下单。小超市最近也在微信朋友圈上线了外送服务。

坚守 攒积分 为孩子 拼未来

  “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成为新杭州人。”大部分小店店主早已成家、有了孩子,他们为家庭拼搏,也在为孩子的未来打算。

  在滨江开小饭馆的沈阳老板娘“范范”在微信里称自己是“乘风破浪的大漂亮”。这个40岁的女人带着三个帮工在小区楼下开了一家牛肉馆,自己熬牛肉酱,也做锅仔和米饭。

  她的“潘大牛”开在钱塘江的小区边,厨师、配菜员一共用了3个,厨师月薪7000元,配菜员等5000元。包吃住,每个月给厨师们的房租要付1900元。40多平方米的店面年租金18万。店是两年前开的,当时转让费5万,加上租金等成本投入共48万。

  小店是范范和女儿的全部收入。店开到现在,一句话概括:“比打工强一点。”

  范范来杭10多年,老家辽宁沈阳。来杭州做过不少事,攒下了一些钱。女儿是范范的骄傲,小姑娘保送进了杭州十四中。

  因为店一开始就用的是会员制,疫情期间推出了高性价比的单身套餐,所以疫情对范范店的影响不怎么大。

  现在范范最担心的还是女儿。她说,经营小店和很多会员都处成了朋友,能维持现状就会做下去。就是担心要高考的女儿,希望她顺顺利利。

  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操心是很多来杭开小店的店主的共性。

  在西湖区萍水西街卖早餐的安徽夫妻说不担心生意,他们的店在小区门口开了11年,起早贪黑,生意还行,好的年份能有20万元的营收。现在的问题是大女儿已经在老家读书,他们不想错过小儿子的成长,所以想接儿子到杭州读书。“政策我都打听清楚了,读小学要办居住证,我们只有我老婆交了社保,我打算按政策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做,为儿子在杭州上学好好干。”

  在联创街35号开“巴比馒头”的黄河志是湖北人,和老婆一起经营馒头店,两个孩子一个17岁在老家,一个7岁正是要上学的年纪,现在带在身边。20平方米的店面,年租金要20万元,还有加盟费。2014年,黄河志来杭州打工,2019年5月份开了馒头店,每天凌晨2时起床做馒头,一直要经营到晚上8时才关门,目前馒头店每天的营业额是2500多元,毛利润40%。“因为老家是湖北的,疫情期间回老家封城了4个月回来,虽然店铺租金有减免,但还是亏了不少,不过现在好一些了。”黄河志已经补缴了杭州社保,为孩子上学尽量多攒积分。

  更多小店调查,详见小时新闻。

  (钱江晚报记者 温浩杰 葛晓娟 胡大可 张宇灿 杨茜 边程壹 方力 施雯 詹程开 谢春晖 盛锐 章然 王家屏 陈蕾 文/摄)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3 来自杭州小店的故事 2021-05-07 浙江日报2021-05-0700006;浙江日报2021-05-0700008;浙江日报2021-05-0700011;浙江日报2021-05-0700012;浙江日报2021-05-0700013 2 2021年05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