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平湖巧用绿色“加减法”,构筑生态优循环

铺生态底色 造万亩良田

  春日的平湖,是一幅田园风光画。画里,有金灿灿的油菜花,还有次第铺开的农田。阡陌交通间,一条条点缀着水生植物的沟渠里,碧波荡漾。细细望之,这水从稻田而来,一改曾经的浑浊,显得清澈而活泼。

  这光景,来之不易。平湖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说,近年来,平湖巧用绿色“加减法”,构筑生态优循环,通过源头减量提质、过程科学控制、末端综合治理等举措,不断让农田变得更环保,让农业发展更优质。

  源头减量提质

  化肥农药双减

  近日,在广陈镇绿顺农资店,老板沈建红正在为前来购买化肥的王宝英做实名制登记。“来,看镜头。”只见摄像头一动,王宝英的个人信息及农场资料等,就从电脑上“跳”了出来。实名制验证后,王宝英成功购买了农药、肥料等。

  于此同时,王宝英农药、肥料的购买明细也“飞”进了平湖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大脑”中。“种了什么作物、化肥农药购入了多少、每次使用剂量等‘大脑’都详细记录下来,并适时发出提醒。”平湖市农业农村局数字中心主任邵洁说,近几年,平湖不断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建设,从源头上加强对化肥、农药的管控,推动农业朝着高水平绿色方向发展。

  “肥药两制”指的是农药化肥购买实名制和使用定额制。邵洁说,化肥和农药都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过去,农民习惯“大水冲肥”、凭经验喷洒农药。然而,这些粗放的田间管理方式容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影响。去年起,平湖在全市88家“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推广减肥减药集成技术。一年间,平湖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2017年分别减少22.5%和30.1%。

  不止强化投入品管控,平湖还在全市建起了9个水稻虫害智能监测点,通过构筑一个完整的虫情监测网络,减少农药的“用武之地”。在当湖飞逸家庭农场,农户黄建强通过一个虫情监测点,一键就能“预知”虫害。“‘卡点’防治,效果更好了。”黄建强说,以前虫害防治依靠的是经验,自从用上新科技,承包的面积再大,也不担心了。

  据悉,目前平湖全市水稻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71.34%、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72.3%,主要农作物低(微)毒农药使用推广率达97%以上。

  过程科学控制

  秸秆综合利用

  最近,平湖市农业生态能源站工作人员邵正浩很忙,忙着为60多户秸秆收集利用农户落实补助资金。邵正浩走进农户黄建峰的基地时,黄建峰正指着一个个打包好的稻草(秸秆)包跟邻居闲聊:“以前稻子收了,秸秆都以直接还田为主,现在捆扎起来再利用,不仅补助更高,田也清爽了。”

  秸秆再利用,是平湖将农作物“变废为宝”的妙招。近年来,平湖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为主线,整县制推进市域秸秆全量化利用。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4%,其中秸秆离田利用率达40%,并形成了秸秆发酵种植蘑菇、秸秆制生物质燃料产销一体化、秸秆制护坡材料为代表的秸秆综合利用之路。

  秸秆发酵种植蘑菇,是平湖农民对秸秆利用的智慧。从上世纪80年代起,平湖的菇农就开始利用秸秆发酵种植双孢蘑菇,蘑菇生产后的废料又作为芦笋种植的肥料。经过几年的培育,平湖靠着一根根的秸秆,创造性地打造出了“稻-菇-笋”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同时,形成了水稻、蘑菇、芦笋三大主导农业产业。截至目前,平湖的双孢蘑菇种植面积已超2000万平方尺,芦笋面积近1万亩。

  不仅将秸秆做成好基料,平湖还让秸秆成了农户手中的“香饽饽”。“秸秆用处多,不愁销!”亿家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忠华从事秸秆综合利用行业已有12年。几年前,他就将秸秆作为商品外销,每吨能卖到500元左右。去年,他又将秸秆加工成生态护坡材料出售,利润比原来高一倍。

  据悉,近年来,平湖在农业发展中大力延伸循环产业链,每年可离田消纳8.5万吨农业废料,降本增效760万元,让许多农户为此享受到了“变废为宝”的红利。

  末端综合治理

  稻田退水“零直排”

  要打造生态农田,光源头肥药减量和过程科学管控还不够,还得注重末端综合治理。平湖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中心主任王斌说,平湖水网密布,农业面源污染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按照传统的水稻种植方法,当季氮肥、磷肥除去有效利用部分外,剩下的随水流失,最后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

  改变随之到来。2020年,平湖以广陈镇为试点,投资85万元开展水稻清洁化生产,将周边17个退养鱼塘以生态沟渠进行串并、打通。同时,在池塘及沟渠内,种植莲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从而让农田尾水分区域净化、循环流动。“一年下来,水质改善明显,农田退水中的总氮、总磷分别减少了30%以上。”王斌说。

  水稻种植也要讲究清洁、生态,平湖有底气。从2016年开始,平湖就试点建设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通过建设镇街全覆盖的生态沟渠,让农田尾水“零直排”。2020年,由平湖创建的“农牧渔全产业、防控治全流程、市镇村全覆盖”模式还成功入选了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五大模式。

  稻田水更净,治理不仅在田间,关键还得控输入。走进赵家兜灌区,170亩的农田里,一个个小小的智能采集装置伫立田头,别看它小,却十分管用。据介绍,这些采集器可以全自动精准感应水稻种植的土壤环境、稻田水位等数据,并无线传送至数据云平台。同时,设备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求,自主实行精确浇水、精准施肥。“化肥每亩用量降低了10%,对外排放减少了15%。”王斌说。

  “全力打造农田尾水‘零直排’综合示范区,让农田更绿色更生态。”平湖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说,接下来,平湖将以“饮用水源保护区—重点流域监测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为建设重点区域,加快“零直排”工程建设,力争到2025年,在全市打造19万亩生态农田。

  (图片由平湖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铺生态底色 造万亩良田 2021-04-21 浙江日报2021-04-2100030;浙江日报2021-04-2100029;浙江日报2021-04-2100036 2 2021年04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