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能否抓住“两业融合”发展机遇
从“选出来”到“养出来”
本报记者 王世琪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浙江将进行新探索。4月15日,记者从浙江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新闻通气会上获悉,2021年,浙江“两业融合”将发生不少变化。
通气会上,省发改委副主任胡奎表示,2021年,浙江将以打造全国两业融合发展引领区为目标,力争全年推进实施重大改革事项不少于10项,探索“两业融合”典型模式10个以上,新认定各级“两业融合”试点100家以上,实现试点内重大项目投资1000亿元以上。
浙江如何抓住“两业融合”的发展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点便在这一系列变化上。
“创优制”培养试点
不同于以往的试点申报制,今年“两业融合”试点建设将创新性地实行“创优制”。
“‘创优制’是采用遴选试点、合力培育、评价评优的工作机制,就像我国选拔培养奥运选手一样,不仅仅是选,更重要的是培育。”省发改研究所所长钱陈说。
据介绍,“创优制”将更加注重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加强对试点的培育服务,通过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联动”试点培育机制,为“两业融合”试点单位提供“最先一公里”、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并鼓励试点单位在适度竞争和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将经验推广到全省。
这一制度让“两业融合”试点实现从“选出来”到“养出来”的转变。而这次改变正是基于去年我省5家入围“两业融合”国家试点单位的实践。
“这5个试点,就是‘养出来’的。”胡奎说,以得力集团为例,该公司以办公文具综合供应商和服务商战略为牵引,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持续推进“智能办公研发设计服务平台”“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研发难,以及自身配送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
钱陈表示,在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中,“两业融合”的具体方式、发展路径和实践成效也大不相同,类似新业态的培育和推广,要通过“创优制”形成从筛选到普及的闭环,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做有浙江特色的事
在今年初浙江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浙江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两业融合”的“五化”融合路径——数字化、柔性化、集成化、共享化、平台化。
“这5个方面涉及生产要素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企业形态变化等新趋势新变化,能充分发挥我省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的先发优势,充分体现了浙江特色。”胡奎说。
被浙江作为“一号工程”培育多年的数字经济,正在发展的各方面释放动能。去年,入选国家试点的杭州高新区(滨江)便发挥了数字经济先发优势。
今年,重点融合的领域也带有浓浓的浙江印记。浙江“两业融合”将重点围绕“10+X”融合领域,分别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生命健康、装备制造、消费电子、轻纺工业、农副产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创新领域,同时支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其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领域积极创新发展。
这些融合领域的选择主要基于3点:瞄准浙江重点优势产业,紧扣浙江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基于各地先行探索和典型实践。
据了解,浙江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深度融合,力争到2022年,在全省培育形成50个以上“两业融合”试点区域,100家以上“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到2025年,“两业融合”成为培育经济新动能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夯实制造业高地
“两业融合”如何推动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省经信厅副厅长岳阳给出了答案——在“两业融合”的过程中,制造业是主体,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按照这个思路,这几年,我省以发展服务型制造为抓手,以十大标志性产业链为枢纽,大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以此激发‘两业融合’制造端的内生动力。”岳阳说。
服务型制造业是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也是推动“两业融合”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浙江已培育了288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其中19家列入了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名单,全国首家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已正式落户杭州。去年首次发布的《服务型制造区域发展指数(2020)》报告显示,我省位列全国第一。
作为我国空分设备制造业的领军者,杭氧集团在增强创新能力的同时,不断向产业链下游延伸,转型成为气体供应商。目前,气体产业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比例已超一半。
杭氧集团“牵着奶牛卖牛奶”的故事,正是“两业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岳阳表示,服务型制造业是从制造端切入“两业融合”的新业态,围绕产业链核心及客户需求,可以在各类先进制造行业中演化出非常多的创新模式,从其本质上来看,就是在制造业核心主业和产品的基础上叠加服务,从而催生出多种形式的“制造+服务”和“产品+服务”,以此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