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一大”会址所在地、平阳县凤卧镇凤林村党支部传承红色基因,加快推进老区发展——
凤林,深山又闻凤鸣
本报记者 施力维 尤建明 见习记者 钱弘慧 共享联盟平阳站 施克聪
通往革命老区的路,越来越宽敞。一辆辆旅游大巴,沿着平阳“红色旅游专线道路”,直达“省一大”会址所在地凤卧镇凤林村。
冠尖山下,绿树掩映。凤林村,青史留名。1939年7月,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温州平阳的这个深山小村召开,之江大地翻开新的一页。
革命年代,凤林村党支部的党员们舍生忘死,踏过坎坷山路,冲破重重封锁,保障了“省一大”的顺利召开。而今,凤林村党支部在加快老区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破难前行。
修道路、美环境、引资金、招人才……“有凤来仪,卧于林中”的凤林,乡贤回村、资金进村,凤鸣声声中,新的历史正在书写。
革命红+生态绿
发展让每个村民受益
当地人都说,凤林,一步步走来不容易。
80多年前,共产党人在红军古道上,艰难跋涉。为保障“省一大”召开,凤林村党支部第一任书记郑海啸,带领村民们护送代表,传递情报,可谓步步惊心。
现在的凤林人,依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的韧劲。地处浙南山区,虽然“省一大”会址名声在外,但这里人均耕地不足三分,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渠道有限。凤林要振兴,急需闯新路。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把村里的红色资源激活,成了凤林党员干部的共识;“红色旅游”,成了工作的重心。
村里缺基础设施配套,党员干部冲在前,用了28天就完成政策处理、土地平整工作,村口有了宽敞的停车场;旅游资源缺管理、缺运营,村干部紧紧抓住县里对“红色旅游专线道路”提升改造的契机,一趟趟地跑杭州、温州接洽专业的运营策划团队,终于引来投资5000万元的乡村红色旅游综合体项目。
“红色旅游”还需要有整体的大环境来支撑。为此,凤林村党支部党员干部带头、动真碰硬,攻克了关停污染养殖场这个大难题。
2016年时,养殖是凤林村的主要产业。大规模的养殖,让土地资源本就紧张的凤林村更加不堪重负。原本清澈的凤卧溪,变得黑臭难闻;在外经商的村民,甚至不愿回乡。
“村级党组织是领头雁,也是基层推行各项中心工作的重要依靠。”凤卧镇党委相关干部说,关键时刻,凤林村党支部起到了团结村民、统一思想的中坚作用。
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自家棚舍停养。现任村支书郑书寿,那时刚刚翻新了自家的养殖场,毅然成了村里第一个停养的养殖大户。“如果党员干部不带头拆,要做其他养殖户的工作,就无从谈起。”郑书寿说。
环境整治期间,凤林村党支部30多名党员,每人结对1户至3户养殖户,挨家挨户做工作。他们不仅劝关停,还要讲规划,谈村庄前景,并帮助村民做好就业等后续安置工作。
不到一年,凤林村完成了养殖污染整治,随后,又乘势加大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凤卧溪变清澈了,村庄道路更整洁了,绿水青山中掩映着古朴的木结构民居。
“整治村庄环境,发展红色旅游,受益的是每一个村民。”村干部手上的规划图纸,一点点变成了现实的美丽图景。郑书寿说,现在全村365户人家,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受益于红色旅游。
流量变“留量”
红色基因代代传
如何让红色景点的流量变成村庄发展的“留量”和传承“红色根脉”的增量?“过去,大家直奔会址,看完就走。参观的人意犹未尽,村里也留不下游客。”郑书寿说。想办法让游客留下来、学进去,成了村里新的努力方向。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在“省一大”会址的红旗下,来自平阳城区一家幼儿园的100多名小朋友,身着小小迷彩服,认真聆听老师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此前,孩子们已在山脚凤林村的红军研学基地体验了红军的吃穿住行。
由凤林村古民居改造成的红军研学基地,现在成了村里另一个网红打卡景点。花上一天时间,听一听“省一大”召开前夕惊心动魄的故事,在研学基地亲身体验革命年代的热血生活,成了很多来到凤林的红色旅游团的选择。
2020年,红军研学基地的落成,延长了凤林红色旅游的链条,红色景点的流量渐渐转化为“留量”。游客们在村里住得下、玩得好,同时还给村民增加了就业岗位,提供了增收渠道。曾经人口外流的凤林村,如今也能常常听到孩子们、年轻人的欢声笑语;留在凤林村的不仅有游客,还有村庄发展最缺的资金、人才、想法……
近年来,在凤林村党支部的促成下,乡贤郑经益牵头组建的浙江红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与村集体合办红军饭店。同时,公司还总计投入800万元打造以“红军庭院”为主题的民宿项目,推动“食、住、行”一体化发展。
去年,专注文旅的浙江红培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对村里的古民居进行了修缮,开办起高端民宿。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火热,凤林村已有19名像郑经益一样的村民返乡创业。
如今,凤林村已经摘掉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依靠旅游分红等收入,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村子还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和第四批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全国都有了知名度。
现在,年轻的游客进村游玩时,村里的老人都会讲起革命往事:“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凤林全村1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住着红军战士,“因为大家相信,跟着共产党没有错”。
“80多年过去了,我们凤林村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红色传统没有丢过。”郑书寿自豪地说,现在村民碰到问题,还是愿意找党员帮忙,这是一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