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协同,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浙江着力建设三大科创高地系列报道之二
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一种力量,让全省科技要素握指成拳。
以建设三大科创高地为引领,浙江从上到下着力重塑传统科研攻关模式,在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尤其重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浙江路径,以数字化改革支撑高效的协同攻关,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2020年,紧抓科技这一核心动力,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达全国第5位、省区第3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3位。
这其中,多方共同合力,“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联动,各种要素融合提升,正是浙江建设三大科创高地初见成效的奥秘之一。
集智攻关
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之路
“集智攻关无不成。”在之江实验室,记者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是这句话。在之江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眼中,这是为浙江建设三大科创高地贡献力量的科学家担当。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建的混合所有制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是全国首家。集成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高校院所人才的创新要素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之江实验室在以智引智上做足功课。
2020年8月,“之江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正式开源上线。“天枢平台模块数量多达60余个,一期代码总量高达20万行,体量大、难度高。”之江实验室副主任、天枢平台总架构师鲍虎军介绍,之江实验室快速整合了国内“最强大脑”,包括北京一流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在内的研究力量汇聚之江,组成了科学家与工程师相结合的“百人兵团”,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研发任务,且实现了多项核心优势,如计算性能相较国际主流框架提升20%等。
一个高等级的研究机构,能够成为重大科研成果的发源地,更能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中控室”。当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自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把科技创新目标瞄准战略性、前瞻性基础领域,意味着新的创新矩阵正在形成,浙江科技创新正在向纵深挺进。
在德清通航智造小镇莫干山机场,小白鹭运动型小飞机在空中盘旋。“科研就好像打仗,要集中兵力谋划重点突破口。”在浙江省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副院长季廷伟看来,这款我省完成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动型飞机,创新运用了全数值风洞气动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传统技术的天花板,是研究院集智创新的生动体现。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当前,浙江正着力布局高能级的科技引擎,补足基础科创短板。从政府到民间,不断协同对基础研究追加投入,科技创新的观念日新月异。科技创新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群策群力、共建共赢,期待实现真正能影响世界的原创性突破。
杭州西北角,9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工地一片热火朝天。我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约21亿元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正在紧张建设中。未来,这里有望比肩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两家拥有“大科学装置”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就在上个月,这项“国之重器”的模型制备机设计方案通过评审,开启浙江“大科学装置”设备工程建设的新征程。
“各行各业聚在一起,不计较个体小利,举前所未有之力投入基础科学领域,这样同心协力的科研氛围让我很惊讶。”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云敏感慨。以全球容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超重力多学科开放共享实验平台为目标,这里建成后将向国内外用户开放共享。
追寻浙江科技发展的足迹,记者发现,科研人员从集聚优势力量获得的红利越来越多。从个人到兵团,一只看不见的拳头把浙江科创力量紧紧攥在一起,向着国际一流进发。
三链融合
做深产学研有机大循环
在浙江,产学研三链贴合得更加紧密了——教室、实验室和车间被放在了更大的一张棋盘上,围绕打造三大科创高地的总需求,在全省域内布局统筹。
高度变了,发展的深度也需要随之改变。省科技厅规划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年,浙江正下大力气实施“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两张清单,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精准攻关,实现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
走进一个个高精尖的项目基地,项目负责人谈得最多的是三链融合之变。
作为全省第一批29个“揭榜挂帅”项目之一,浙江申发轴瓦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共同组建“滑动轴承性能计算中心”,开启滑动阻尼轴承动静态特性工业计算程序这一赛道。项目上马第二年,就凭借自主研发的阻尼轴承性能计算工业软件,成为国内外产业的“香饽饽”。
“该项目在国内属于空白领域,非常依赖进口,学校‘揭榜’后马上就有一批师生入驻企业,打响产学研协同攻关的战役。” 浙江申发轴瓦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人才部长郭中外说。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
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存在“精、深、难”等特点,诸暨市科技局以“揭榜挂帅”的攻关模式,向全球发出“求贤帖”,真金白银寻觅“揭榜人”。“通过为企业提供智慧、便捷、高效的个性化科技服务,深挖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潜力,让技术难题卡不住脖子。”诸暨市科技局副局长傅宇峰说。截至目前,诸暨已有首批235家企业借助政府摸排进入科技项目需求池,正通过省市县三级“揭榜挂帅”平台,召集破题者。
在杭州滨江白马湖畔,紧锣密鼓筹备中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研究生院,也真真切切体会到了浙江三链融合的卓越成效。“有京浙两地产学研资源输血造脉,我们要做就要做到国内顶尖、国际前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杨明伟说,新落成的研究生院,要打造成一个航空航天与新材料、“互联网+”紧密结合的“造梦空间”。
“就在去年,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滨江,又从全国引来一批‘活水’,带着一批成果转化项目,扎根在高新区科研一线。”杭州高新区(滨江)科技局局长柴志冬说。
“做好三链融合发展,需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以案促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省科技厅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说,2020年,围绕三大科创高地和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等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浙江坚持“谁能干就让谁干”,推进“双尖双领”四大研发攻关计划,通过择优委托、竞争性分配、赛马制等方式,共部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87项,补助经费10.8亿元,预计带动研发经费投入36.6亿元,将解决关键共性技术超1100项,为我国打造产学研三链大循环贡献更多浙江元素。
企业领衔
激发科技发展内生动力
“过去,在企业眼里,只有成果转化是命脉,而今天,科创的每个环节都有企业生力军的身影。”省科技厅高新处相关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
在浙江,集聚在三大科创高地领域,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它们不仅参与到研发过程的方方面面,还创办独立法人的研究机构,为我省科技发展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如何当好科技创新的“领头雁”?省科技厅高新处相关负责人说,只要浙江抓实企业这块高科技的“试验田”,就不怕蜕变不成科技质量好、经济产量高的“黑土地”。
4月2日,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发布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为蒿属花粉过敏患者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的对因治疗方案。
在德清,瞄准人工智能的“风口机遇”,浙江塔山人工智能研究院项目建设得如火如荼。这家由我武生物牵头的研发机构,借助数字化改革动力,筹划开发可以用于临床辅助诊疗的人工医生和配备全能机器护士的智能健康家居。
近年来,像我武生物这样的龙头企业领衔的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仅去年一年,浙江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301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720家。通过凝练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和重大科学问题,以“交任务”的方式,我省支持浙江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项目实施。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 9960.53亿元,比上年增加9.7%,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费用达1700.8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率高达55.4%,均居全国前列。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特色比较鲜明,已呈现“5个百分之八九十”的格局,即企业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的科技项目、授权的专利均占全省的80%至90%。抓主体、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的重要力量。
如何大力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科技企业倍增提质?
该负责人说,一方面,继续做大科技企业盘子。更大力度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到2025年,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00家、3.5万家、10.5万家。
另一方面,着力增强企业创新实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发机构等,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一体化承担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到2025年建成10至15家省技术创新中心,新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0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000家,省市县联动建设50个左右创新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