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铸能级,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浙江着力建设三大科创高地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深入展现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上下聚焦提升能级、协同攻关、优化生态,着力建设三大科创高地,啃下硬中之硬、攻克坚中之坚的生动实践。

铸能级,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浙江着力建设三大科创高地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曾福泉

  最新数据显示,我省60%左右的国家和省科技奖、70%以上的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80%以上的省级科研攻关项目、90%以上的重大创新平台,均集聚在“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确定了打造“重要窗口”必须抓紧抓牢抓实的“十三项战略抓手”,其中,着力建设三大科创高地位列第一。同时,省委、省政府也将此作为浙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主要目标之一。三大科创高地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要打造三大科创高地,必须汇聚优势创新资源,提升创新引擎能级,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展现跻身“国家队”的作为,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浙江力量。

  平台集群

  锻造创新策源地

  穿行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比明媚春光更让人振奋的,是蓬勃的创新能量。

  之江实验室总部投入使用,在这方崭新的空间里,若干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平台已启动建设。

  浙江大学牵头的我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实验装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学术环”巍然矗立,一期、二期项目将于年底交付。

  青山湖科技城发力“硬科技”,先进精密仪器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先进精密仪器创新中心、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一平台两中心”已正式挂牌运营。

  新型实验室体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企业科创平台……眼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高能级科创平台逐渐呈现集群态势,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启动建设4年多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是全省的2.5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四分之一。2020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7%。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已成为浙江建设创新策源地的主平台,也是杭州谋划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一支重要力量。”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将紧紧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大走廊建设,锻造高能级平台,为三大科创高地提供坚实保障。

  我们的目光落在一张大走廊企业数量热力图上,大片“涌动”的暗红色反映了产业项目集聚程度,正好勾勒出大走廊的狭长轮廓。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今年将围绕三大科创高地建设重点推进25个产业化项目,包括推动OPPO全球移动终端研发总部项目、vivo全球AI总部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信创动力科技产业园项目一期、杭叉科技园二期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等建设,确保大走廊数字经济总量占杭州全市的二分之一、全省的四分之一,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到90%以上。”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产业发展局局长张晓军说,在项目引进和培育上,大走廊始终坚持“创新策源”标准,注重其全球影响力和未来引领作用。

  浙大是牵引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的重要引擎。“浙大在大走廊上布局了一系列重大平台,它们将成为我省提升重大科技攻关能力、产出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重要保障。”浙大副校长王立忠说,这些平台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型材料、智慧农业等重要科技领域,加快涌现若干颠覆性研究成果。

  富有活力的创新体制机制,催生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创新策源地主平台的动能。

  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支持大走廊打造创新策源地的新一轮政策即将出台。管委会已成立政策制定工作专班,充分借鉴北京、上海、深圳、海南、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地政策,并先后赴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对接,详细听取各方对政策制定的建议和需求,不断增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推动省市区资源政策靶向聚焦、综合集成、高效配置。

  做强增量

  集结一流科研梯队

  首批4家浙江省实验室自2020年7月挂牌以来一直备受瞩目,创新成效开始显现。最新布局的第二批省实验室——甬江实验室和瓯江实验室目前已开始建设。

  省实验室已成为我省高等级创新平台中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也是浙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

  “做增量——这是省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建设的6家省实验室均要求注册为独立法人资格单位,这就意味着不是靠原有创新团队加挂一个新牌子,而是以真金白银投入搭建硬核平台,并由此集聚人才、政策、要素……不断提升浙江创新能级。

  “力探测灵敏度已达3.4×10-19N/Hz1/2,分辨率达4.6×10-21N,性能指标居国际先进水平。” 日前,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诗尧领衔的评审专家组评审,之江实验室基于光动量效应的量子精密测量大科学装置完成了里程碑节点成果验收。项目团队负责人胡慧珠教授说,立项至今不到2年,团队连续攻克了高真空光阱稳定悬浮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这一装置的最终目标,是突破多种物理量测量的理论极限,确立量子传感领域的“中国精度”。

  “之江实验室不做第1001个传统科研机构,而是要做高校做不了、企业又不会去做的事,要承担能解决国家战略所需和‘卡脖子’问题的科研任务。”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说。正是在这种以无我之境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感中,类脑计算机、“之江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等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并跑的前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近几个月,良渚实验室核心PI张岩研究员团队在《自然》等顶级期刊连续发表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揭示出人体细胞中一种重要受体此前不为人知的许多工作机理。“这些研究的临床应用前景十分明确,可以指导我们开发更先进的激素药物和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张岩说,“在良渚实验室,基础与临床围绕重大医学问题并肩作战,我们探索生命运转的基本原理,又将其运用于生命的再调控,实现精准治疗。”

  今年新布局建设的两家省实验室分别聚焦新材料和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前瞻布局”,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甬江实验室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牵头建设,确定了绿色化工与高端化学材料、先进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等8个主攻方向。瓯江实验室以“组织再生和器官功能康复”为主线,围绕组织器官再生与重塑、眼疾病与视觉功能康复、脑疾病与认知功能康复等领域开展研究。

  “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按照‘怎么有效、怎么顺畅、怎么务实,就怎么做’的原则推进省实验室建设,不断解决我省科技创新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提升科技创新原始动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抢抓机遇

  跻身重大国家战略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机遇之路就在脚下。创新越早动,发展越主动。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中央明确今年要抓好的一项重点任务。浙江正努力抓住这个巨大的机遇,强化自立自强意识,补齐长期以来科创“国家队”成员不多的短板,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力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浙江还明确提出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

  浙大校长吴朝晖院士说,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创新型大学能够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独特支撑,这包括建造科研体系、创新平台等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体系化能力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发展,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集群化优势提供整体支撑;通过深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优化与全球前沿创新突破,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网络化布局提供战略支点。

  基于这样的认识,“十四五”期间,浙大将以更加积极的创新参与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全面对接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将大信息、大生命、大物质的交叉融合作为战略必争和主攻方向,全力建好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浙大衢州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大力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全球诊疗中心建设。

  2020年底,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首次以西湖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发表了结构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施一公说,西湖大学承担了生命健康科创高地主平台建设任务,西湖实验室由西湖大学这样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牵头建设,在组织模式、体制机制、科研导向、成果转化方式等方面,都将有全新的改革举措。

  目前,西湖大学有4个实验室被认定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实验室入选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名单,并成立了理论科学研究院、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等瞄准前沿方向的创新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即将迎来重组,这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机遇。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浙江要牢牢抓住机遇,争取在本次重组中多新增、少撤并,从而进一步提升创新能级。

  为此,我省突出三大科创高地方向,积极组织编制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方案,尤其注重发挥浙大和西湖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用。同时,大力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支持创新能力强的民营企业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合力打造高能创新平台。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铸能级,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1-04-13 浙江日报2021-04-1300004 2 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