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深读

艺术有温度

  一笔一墨间,自见方圆。

  书法家以往给人的印象,总是或多或少带着艺术家的疏离感。可自今年初以来,我们组织了多场“留浙迎春 福至万家”的活动,也遇到了很多“蒲公英计划”团队的书法家。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疏离与“沟壑”,他们会与外来务工者唠家常,也会和孩子们说动漫,亦愿和我们谈起时事民生。面对一切亲近书法的行为,他们总是面带微笑倾囊相授。

  我们也曾向陈振濂请教这种“反差感”从何而来?他笑而不答,却说了一个故事:一名出租车司机送一名视力障碍者回家,到了目的地不收车钱。司机说:“我不伟大,我只是赚钱比你容易。”接着,一位穿西装的大叔上了车,抵达目的地后,他把视力障碍者的车费一起付了,并对司机说:“我也不伟大,我只是赚钱比你容易。”陈振濂把这个故事写成《“我不伟大”之道德接力》,并特意放进了自己的书法展,主题叫做“社会责任”。

  在他看来,现代的书法家早已不再“躲进小楼成一统”,他们都在寻找自己的“社会责任”,都在对自己和这个时代的关系做一个定位——做一个自娱自乐的爱好者,工余陶冶性情,这是一种定位;靠书法出名、卖字赚钱,也是一种定位。

  而“蒲公英计划”团队对自己的定位很务实:当一个接地气的书法家,当一个历史的记录者,让书法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

  采访时,一位曾数次前往边远地区支教的书法博士说,书法不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应该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它:“我无法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孤芳自赏,对时代发展负有责任,这是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自觉。”

  这样的自觉无疑是带有温度的:我们在海拔最高的讲台上,看到了书法家们备着蓝色氧气袋授课的身影;我们在开学第一天的小学课堂里,听到了一线书法老师和孩子们关于书法之美的对话;我们在社区志愿服务的理发室里,看到了书法家们为耄耋老人挥毫泼墨……

  从欧阳晓敏字字情真的千里来信中,从基层老师求知若渴的热切眼神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朵“蒲公英”,播撒的不仅仅是书法技法的种子,它还将给更多人带去生命的温暖、文化的自信。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6 艺术有温度 2021-04-09 浙江日报2021-04-0900013 2 2021年04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