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亲历

“智慧小屋”模拟天然生长环境——

一个大黄鱼网箱的数字密码

  温州人的饭桌上,提起“硬码”菜,大黄鱼应该是首选。清水蒸煮、葱油浇淋,鱼肉鲜香扑鼻,让人回味无穷。

  好菜需好料。野生大黄鱼越来越少,如何养殖出接近野生口感的大黄鱼,成了技术突破的关键。

  作为浙江第二大渔场,洞头生态大黄鱼养殖面积1368亩,年产量1008吨。前不久,洞头还摘得“中国生态大黄鱼之乡”的称号。近些年来,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以网箱技术为突破。创造适合深海大黄鱼养殖的优良技术和环境,先后拿下6项专利,目前还有8项专利正在核定中。

  大黄鱼的“智慧小屋”里藏有哪些数字密码?我们来到洞头探寻答案。

  网箱会“说话”

  能抗大风浪

  一早,我们从温州市区出发,沿着长长的海堤,迎着习习海风,车至洞头元觉码头,登上客轮前往鹿西岛。

  “你们来得正好,我们正打算出去投放鱼苗。”刚上码头,黄鱼岛公司总经理郑祥武和技术工人苏锦炊便迎了上来。我们马不停蹄地跟着他们的渔船前往养殖基地。

  船没开几分钟,便开始摇晃得厉害。“这是往深海走了,你们肯定不习惯的。”苏锦炊说,大黄鱼养殖首先要选择好场地。急流大浪中,天然饵料充足,水体交替速度快,因而养出来的大黄鱼条形更加健美,口感也更加接近野生大黄鱼。

  “前面就到第一个养殖基地了。”船行45分钟,只见茫茫的大海中,一个个圆形的网箱在海上随着风浪浮动。苏锦炊告诉我们,为了能在这里安放养殖网箱,公司可费了不少心思。

  “在水流这么急的地方,传统网箱肯定不行。”郑祥武说,传统的网箱采用木头作为网排、一般的聚合材料作为网箱面,很难抵抗住大风浪。为此,他们对鹿西岛周边海域的潮汐和气候变化进行反复检测和分析,还到全国各地搜罗材料、调查研究,只为制作出能抗大风浪的网箱。

  “你们看到的只是几个‘圆圈’,其实我们是往海底打下了54根16米长的玻璃钢柱,像造跨海大桥一样打桩基,最后再以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把这些桩基围起来,十分牢固。”郑祥武说,这种材料非常坚硬,哪怕遇到16级台风,网箱都能完好无损。

  这片海域水深有七米,如何了解水底的情况?只见郑祥武打开手机软件,摄像头便传来深水处的画面。“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掌握大黄鱼的生长情况,做到鱼饵、鱼苗的精准投放。”

  郑祥武说,这个养殖基地远离鹿西岛十几公里,但他们在办公室里也能做到远程监控、远程指挥。原来,高清海上摄像头全程捕捉附近海域画面,又通过软件与海区相连接的高音喇叭进行远程指挥,实现前方渔场与后方指挥部的信息互通。

  “4号网箱,水底正常,投放鱼苗两万尾。”郑祥武一边查看手机里的信息,一边指挥苏锦炊。只见苏锦炊按下启动按钮,鱼苗便缓缓游进网箱里。

  得益于深海网箱技术,郑祥武团队不仅打破了深海养鱼的饲养难题,还克服了传统渔网受天气影响较难转移的问题。激流中的网箱模拟出了大黄鱼真实的生存环境,营造了“智慧小屋”,大黄鱼长得个头大、体型好,深受市场欢迎。

  “渔城”很“聪明”

  海底自动清淤

  下午3时,投放完鱼苗,我们来到了另外一片水域。只见眼前一个个宛如灯塔的巨大设备屹立于海面之上。郑祥武告诉我们,这里是他们的第二个养殖基地,运用了新一代技术。这些网箱有一个形象的名字——“智能渔城”,通过数字化的设计,实现自动清淤、自动排污、自动养殖。

  傍晚时分,我们返回鹿西岛,来到了郑祥武的办公室。郑祥武打开电脑上的智能海域生态养殖系统,只见海浪层叠,不时泛起白色的泡沫,数万条大黄鱼游来游去……这就是从几十公里之外的第二养殖基地传来的实时画面。

  “水温14摄氏度、pH值6.9、溶解氧12.3mg/L,有智能传输设备、感应系统,不管是水面还是水底的情况,我们都能第一时间掌握。”郑祥武轻点屏幕,基地水环境、增氧量、投料、排污等监测数据,马上呈现出来。郑祥武说,如今每个基地都用上了数字化的传输设备和感应系统,不管是水面还是水下情况,都能第一时间掌握。若出现异常,系统也将第一时间发出预警。

  随着深水养殖的开展,如何做到更加环保、生态、精准,是技术团队面临的新课题。郑祥武说,“智能渔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轻点鼠标,切换至操作系统,郑祥武按下自动清淤按钮,屏幕上显示,螺旋桨徐徐转动,开始了它的“鉴别工作”——死鱼、水草和排泄物等异物首先被吸出来,投送至滤网位置;水草和排泄物,因体积较小,且对海洋生态环境无害,直接由水泵抽出;而被拦在滤网之外的“大块头”,便进入了清污泵的识别范围——腐烂的死鱼被打成了粉末,随着水流冲刷进海洋,自然分解、回归自然;尚未腐烂的死鱼,则被系统放进自动投料机,进行二次加工,成为虾、蟹、鱼的天然美味。

  “系统功能这么强大,多亏有了它。”跟随郑祥武的指点,我们通过屏幕看到,位于水下7米处的海底位置,一个巨大“锅底”特别醒目。大黄鱼水环境指标的检测和调控靠的就是它。以往,因水下作业难度极高,传统网箱清理工作往往半年到一年左右才进行一次,而这套设备却能根据潮水的流速自动清理。“底部就是清淤泵,里面有大量的传感器,所有的数据都在掌控之中。”说话间,不到20分钟,这套设备便完成了一次清淤、排污工作。

  “这种海底自动清淤方式,既高效又节能,仅人工成本每年就可以省下近20万元。”洞头区海洋与渔业发展中心海洋与渔业实验室副主任周庆澔说。

  分拣很精准

  迅速分类及时送达

  “快速配送,来源可查。每晚10时前的订单,我们确保全市消费者第二天中午就能吃上大黄鱼。”郑祥武说,大黄鱼养殖得好,还得运送得好,运输是跟时间赛跑。

  “龙湾永兴店一斤的十条,鹿城惠民路店一斤三两的七条……”傍晚时分,销售部陆续收到来自全市各家门店的订单。

  当晚9时,系统收集齐一整天的订单后,将指令下发给了各捕捞队。此时,早已在网箱边等候多时的苏锦炊和团队成员忙活开了:检查、拉网、捕捞、核对,大概半小时,队员们便满载而归。

  输入信息、检查核对、打码分装……走进分拣包装车间,捕鱼师傅们将一条条新鲜的大黄鱼放进筐内,根据黄鱼重量自动分拣的机械臂来回运转。同时,工作人员将已分装好的大黄鱼填写品名、等级、基地、养殖周期、储存周期等信息,让消费者打开手机,一“码”知所有。

  “数字化操作,大大缩短了市民与大黄鱼之间的距离。”郑祥武说,现在,12个小时内,就能把大黄鱼送上全市各地人民的餐桌。

  当下,郑祥武和公司团队已经在琢磨第三代网箱养殖技术。“不过,具体技术还要保密。”郑祥武笑着说。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8 一个大黄鱼网箱的数字密码 2021-04-08 22353041 2 2021年04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