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人物

温州有一群为卷羽鹈鹕绘制迁徙地图的“鸟类卫士”——

守护海天之间一抹白

  又是一年春好时。3月中旬以来,一群体型硕大的卷羽鹈鹕从温州湾陆续北飞,开启了漫漫迁徙路。卷羽鹈鹕是温州湾的明星物种。在今年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中,卷羽鹈鹕升格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0年夏季,为了更好地研究卷羽鹈鹕的迁徙规律,中国、蒙古国的专家在蒙古国西部的繁殖地首次给15只卷羽鹈鹕幼鸟佩戴了脚环,它们也被称作环志卷羽鹈鹕。其中4只还背上了“背包”——卫星跟踪器。它们将在哪里停留,会不会遇上危险?这15只卷羽鹈鹕牵动着大家的心。

  全国的爱鸟人士开始了接力寻找环志卷羽鹈鹕的“填空”行动,以绘制卷羽鹈鹕在中国大地上的迁徙地图。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鹈鹕卫士”。

温州有一群为卷羽鹈鹕绘制迁徙地图的“鸟类卫士”—

守护海天之间一抹白

本报记者 甘凌峰

  一次寻找环志卷羽鹈鹕之行

  王小宁是温州医科大学的老师,她的另一身份是温州野鸟会秘书长。

  王小宁身材娇小,却喜欢开越野车。这几年,从观鸟到护鸟,她对各种鸟儿如数家珍。

  “这个是小天鹅,丑小鸭童话的原型;这个是绿头鸭,家鸭的祖先……”记者见到王小宁,是在瓯江入海口南岸的海塘边。一眼望去,各种水鸟翩翩起舞,她每每都能说出名字和“身世”。

  “看,小型轰炸机。”一只巨大的水鸟从头顶飞过,王小宁忍不住惊叫:今天的主角——卷羽鹈鹕登场了。她一边拍照一边描述,“成年卷羽鹈鹕体长1.6米到1.8米,差不多和成年人一样高,翅膀张开有两三米,是浙江最大的水鸟。”

  正值春风送暖。透过镜头,可以看到卷羽鹈鹕标志性的喉囊,有的鲜红,有的呈淡黄色。“成年卷羽鹈鹕北飞前喉囊会变红。”王小宁说,大约在4到6月,它们将到达蒙古国西北湿地繁殖后代。她此行的目的,正是赶在卷羽鹈鹕北飞前做最后的记录。

  温州绿眼睛生态保护中心负责人方明和早来一步,已经架起了望远镜。“整整18只。”方明和有点激动。近年来,随着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加强了对卷羽鹈鹕的观测。2012年,爱鸟人士们在温州湾联合观测,在多个地点同时共观测到卷羽鹈鹕124只,创下了历年记录。

  在海塘边,王小宁、方明和静静地观测了3个多小时。他们想把环志卷羽鹈鹕一一辨认出来。这是个考验耐心的活,卷羽鹈鹕不会配合地把脚丫子露出来,得等待时机。编号N167、N173、N179……经过辨认,共发现3只佩戴脚环的卷羽鹈鹕,其中N167背着卫星跟踪器。

  “N167已经多次被记录到,是老朋友了。”王小宁说。

  一个日益壮大的“卫士”群体

  方明和与卷羽鹈鹕结缘是在2012年。那一年,他第一次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卷羽鹈鹕,“个头太大了,两只手才抱得下。”

  当时,打来求助电话的是一位老渔民。在温州,有野生动物受伤,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被称为野生动物医院的“绿眼睛”。方明和创建温州绿眼睛生态保护中心21年来,平均每年救助野生动物700多只,其中大多数是鸟类。

  “能救一只是一只。”这位皮肤黝黑的清瘦男子对野生动物有一种执拗的爱。每天,他不是在去救助野生动物的路上,就是在救助基地里精心照料。他想用自己的这份执着,唤起公众的保护意识。

  “但后来我发现,仅仅救助个体是不够的。”放下望远镜,方明和指着眼前的这片滩涂说,栖息地的保护关系着野生动物种群的命运和未来,意义更加重大。

  王小宁抱着同样的想法。原本她只是一个纯粹的观鸟爱好者,“开着车全国各地拍,6年来记录了800多种鸟。”每当她看到鸟网等人为因素对鸟儿的伤害时,就莫名地心痛。

  殊途同归,他们都把关注点放在了栖息地保护上。听说接力寻找环志卷羽鹈鹕的“填空”行动后,他们都积极参加了。“要保护卷羽鹈鹕,先要了解它的栖息地在哪。仅靠环志是不够的,需要用肉眼观测它的生存环境。”发起人之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焦盛武博士表示。

  山东东营、青岛、潍坊——江苏盐城、连云港——上海南汇嘴——浙江杭州湾、温州湾——福建罗源湾、泉州湾……去年入秋以来,来自全国的“鹈鹕卫士”纷纷将拍摄记录传上网。迄今为止,全国已成功记录到10只环志卷羽鹈鹕,其中6只记录于温州湾。这里面就有王小宁、方明和的功劳。

  为什么温州湾记录的数量这么多?方明和解释,除了温州湾是卷羽鹈鹕主要越冬地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10多年前,温州的观鸟护鸟者不超过10个人,现在已经增加到了近300人。”

  为了奖励拍摄记录卷羽鹈鹕的个人,温州野鸟会设置了“鹈鹕卫士”奖。王小宁说,她的想法很简单,那么美丽的鸟,要让子孙后代看到。

  一座让鸟类安心栖息的家园

  “看,那就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前几天,在温州湾的一次野外监测中,王小宁兴奋地对同伴说。远处的浅滩上,黑脸琵鹭一字排开,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在水面左右扫动,“这是它们在寻找食物呢。”

  在温州湾,“明星”不止卷羽鹈鹕。东方白鹳、勺嘴鹬、黑脸琵鹭、小天鹅等珍稀鸟类同样耀眼。2019年3月,王小宁在温州湾曾发现263只黑脸琵鹭,这在全球黑脸琵鹭春季迁徙的种群记录中极为罕见。

  在今年的温州市两会上,温州人大代表白洪鲍递交了一份人大建议,颇受关注。在这份名为《关于有序推进国际湿地城市申创工作》的人大建议中,白洪鲍详细描述了温州湾湿地的重要性:“温州湾被国际鸟盟列为重要鸟区,并成功入选《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9)》项目‘最值得关注的十块滨海湿地’,温州湾的灵昆东滩于2000年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每年在温州湾湿地能记录到的迁徙及越冬水鸟有100多种,10多万只。”

  据王小宁统计,温州湾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水鸟就有10余种。

  种好梧桐树,迎得凤凰来。白洪鲍说,他也是“鹈鹕卫士”之一。“这次寻找环志卷羽鹈鹕的行动给了我启发,我认为是个契机。”他决定用另一种方式来保护卷羽鹈鹕,“保护了温州湾就保护了卷羽鹈鹕,就保护了同样依赖滨海湿地的各种鸟类。”

  温州申创国际湿地城市,得到了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的助力。他建议推动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湿地生态种养示范、发展湿地产品加工,推动产业升级,开拓湿地绿色有机产品市场,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可喜的是,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已经写入今年的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希望通过这次申创,能划出一定体量的滨海湿地公园作为珍稀物种的栖息地。”白洪鲍说。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8 守护海天之间一抹白 2021-04-07 浙江日报2021-04-0700005;22346954 2 2021年04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