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南浔双林镇激活“造血功能”
少数民族同胞走上致富路

高曙瑛

  “临近清明,包粽子是个不错的选择,小组游戏也可以增加两个。”3月17日,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的湖州长辉电镀有限公司少数民族联谊活动室,壮族女孩周丽仙正在为今年企业首次联谊会出谋划策。

  周丽仙是该企业101名少数民族的一员,在4年多的时间里,凭着出色的表现,从一线员工升至品质部管理人员,也被大家推选为企业少数民族联谊小组组长。“每到节假日,镇企就携手精准策划活动,每一位少数名族员工都亲如家人。”周丽仙说,如今,自己每月收入6000多元,企业还开设“少数民族员工学习班”,带薪学文化、学技术,生活节节高。

  目前,双林镇居住着苗族、壮族、白族、侗族等17个少数民族327名同胞。近年来,该镇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湖州长辉电镀有限公司为“微平台”,以少数民族联谊小组为“微组织”,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开展文娱活动、出台创业就业政策、教育医疗结对帮扶等形式,不断团结少数民族同胞,增强自身“造血能力”,让他们稳稳走上致富路。

  每天上午,马志珍到达双林镇和睦路所经营的店铺时,习惯性地发一下微信朋友圈:“云南土特产,在店里,有需要的微我。”马志珍是一位从云南大山深处走出的苗族姑娘,三年前,在该镇少数民族联谊小组政策帮扶下,马志珍做起了家乡土特产的“搬运工”和“代言人”,将家乡原生态的产品带出大山。“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不仅打开了市场,也让更多人品尝到了纯正云南土特产的味道。”马志珍说,民族土特产的销售带动了家乡绿色生态种植,让更多人走上绿色致富之路。

  “最近生意怎么样?”“孩子工作顺利吗?”……日前,双林镇虹桥社区主任陈忠伟又像往常一样来到罗时琴家里,询问情况。19年前,苗族妈妈罗时琴带着两个年幼孩子定居在双林。在双林镇的结对帮扶下,她不仅解决了工作难题,还为孩子申请到了助学金。如今,罗时琴月收入3000多元,孩子大学毕业后都有了一份好工作。“在这里我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这里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罗时琴感慨道。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镇共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家庭及其子女34人次,帮扶资金8万余元。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南浔双林镇激活“造血功能”
少数民族同胞走上致富路
2021-04-03 浙江日报2021-04-0300005 2 2021年04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