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应用场景赋能“微治理”
“云端”上城 数“治”领跑
张梦月 吕啸 沈榄
“云端”智慧,赋能城市“温度”。
今年2月,全省召开数字化改革大会。响应号召,杭州市上城区吹响全力打好数字化改革攻坚战集结号,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构建“1+5”整体框架,深化完善一批具有上城特色、一流核心区标识的重点应用。
在前期政府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城市大脑”建设工作基础上,上城区立足“数字上城”新定位新内涵,在湖滨街道开展先行试点,全力打造“最多录一次”应用场景和湖滨步行街智慧化改造提升。
“把老百姓和基层干部满不满意、好不好用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上城区委主要负责人提出,要着重围绕机关运行、民生关切、为企服务和城市安全运行等方面,加快谋划打造一批服务精准、供需对路、特色鲜明的数字化上城品牌;以数字倒逼深层次系统性制度重塑,推动管理流程和规则的根本性变革,以更大力度促进各领域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制度创新,高水平打造全省数字化改革的先行区。
14张表格5分钟录入
社工和商户“双重”减负
打开“最多录一次”应用平台,一键下载数据,复制粘贴到“上城区各类持证困难家庭情况月报表”,不用手动输入和反复核对,一张新表格即刻生成。这样方便快捷的体验,对于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党委副书记骆雪雯来说已是日常。
填表,一度是骆雪雯和同事最头痛的问题。“我负责民政条线,每月初需要上报14张表格到街道民政科,包括打卡金额和月度统计,表格里的数据变动都需要人工计算,填好后要反复和系统核对,还容易出错。”骆雪雯说。
这样的困境,湖滨街道看在眼里。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据统计,2020年全年,街道所辖一个社区要上报给街道和区直部门的表单有352张,内容重复,格式不统一,数据运算繁琐且容易出错。
“比如民政条线,表单信息每月变化不大,但低保、低边等人员发放补贴的金额存在大量计算,而下发的表格大多是word形式,没法在表单内套用公式计算,需要我们社工重复检查。”该负责人说。
备受困扰的除了社工,还有沿街店铺和商户。“社区范围内共有170多家沿街商铺,之前不同条线的社工会分头、频繁上门走访检查。”东平巷社区城管委员陆慧贞说。比如走访沿街餐饮店,综治、城管委员要分别上门,填报3张表格。“填报一张表格要10分钟,商家忙不过来时会觉得受到打扰。”
现在,这一问题已迎刃而解。基于“最多录一次”应用平台,湖滨街道开发了“最多查一次”场景,汇总餐饮设施基础信息登记、沿街店铺走访调查、餐饮行业综合检查等表单,重复字段自动填报。
社工走访时,只要通过“浙政钉”上的填报系统,就能“一揽子”解决卫生许可证、油烟管道等检查。手机端填报的数据和电脑端相通,可以实现表单电子化保存、商户现场手机签名等功能。
告别费时费力的表单填写,时间回到了社工手中。“在日常维护人员信息更新基础上,快的话5分钟就能完成14张表格录入。”骆雪雯说。对于上门走访检查来说,不仅减少人力成本,还节省填报时间。“这对商家经营户来说同样是一种减负。”陆慧贞说。
“初步统计,表单填写数量到目前下降了42%左右,每名社工每个月可节省填表时间达20小时。”湖滨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这一应用已在湖滨街道6个社区全面铺开,接下来还将在全区推广复制。
数据融合,业务一体化协同
推动“块状治理”和“全科网格”
之所以能实现这一跨越式变化,要追溯到2020年9月开发的“多表合一”程序。
湖滨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多表合一”系统用填报标准化、运算自动化以及数据档案化取代人力反复填报、手工填报及非标准式填报。“因为公共表单拓展深化,同样也基于条线部门数据融合和业务协同的需要,今年3月,我们将应用程序全面升级提升为‘最多录一次’应用系统。”
事实上,“最多录一次”应用系统不只是解决“填表难”问题。目前,该应用场景由“一库融合、五级打通、化线为面、基层赋能”框架组成,在数据融合上致力于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在业务协同上力争一体化。
纵向到底,指的是推动“省-市-区-街道-社区”业务数据纵向“五级贯通”,街道、社区一线采集的数据逐级上报到省级平台的同时,数据也能反馈到街社,通过双向无障碍流通,让数据在贯通和使用过程中得到校验和更新,从而保证数据的鲜活度和精准度。
横向到边,指的是横向业务部门之间数据充分融合协同,在数据碰撞校准的同时,还可以催生新的应用场景。“街道将669位独居老人的地址信息和国家电网用电数据打通,一旦出现异常会自动触发预警派单,实现24小时动态关爱。”
业务之间也要协同一体。“之前大部分业务条线都有独立的业务办理系统,相互之间不打通,‘最多录一次’平台通过对填报业务梳理和底层数据融合,将各条线的业务平台和主平台打通。”该负责人说。基层治理业务“化线为面”,从采集、上报,到处置、反馈,都从同一平台进出,真正实现“块状治理”。
譬如,此前网格员见到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报给城管执法部门后,由城管业务系统派单派员现场处理。有了“最多录一次”平台后,网格员发现问题后现场拍照上传,平台收到后按程序自动流转到执法中队,处理完毕后在线反馈,实现了流程再造、机制重塑。
湖滨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最多录一次”本质上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基层治理改革,是对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的过程。“这对于推进‘全科网格’的‘一网统管’‘整体智治’是非常有意义的。”
目前,上城区已完成了9个“最多录一次”场景,接下来在进一步打通融合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杭州智慧民政综合平台等基础上,将继续在民政、残联、政法等领域深化应用场景开发。
开辟城市公共资源优化新路
湖滨步行街有“颜值”更有“头脑”
一面是天下无双的湖,一面是繁华兴盛的城。湖滨步行街是杭州商业地标。2018年列入国家首批11条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之后,上城区先后对街区一期、二期“有机更新”,大幅提升街区“颜值”的同时,也为这条新消费示范街区注入了“智慧基因”。
查地图、找饭馆、看天气……来过湖滨步行街的游客,一定对街区的智能导视牌印象深刻。在这背后起到支撑作用的,是“湖滨在线”数字驾驶舱。
从2018年的“湖滨智芯”系统,到2019年的“湖滨步行街综合管理平台”,再到2020年的数字驾驶舱,在日益完善的“大脑”支持下,湖滨步行街不断加快商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步伐,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
从“浙政钉”进入“湖滨在线”数字驾驶舱,可以随时查看人流数据、风险指数、活力指数等。“作为大型商业步行街区,安全是第一要义,在此基础上为游客提供舒适、便利的旅游服务。”上城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跨年夜”,出于安全考虑,步行街没有安排大型活动,但当晚7时后实时人数突破了4万人,峰值人流更是达到近5万人。“依托驾驶舱大数据,街道、公安、城管等多部门有序启动安保方案,合力保障商圈人流安全。”
毗邻西湖,湖滨步行街寸土寸金。加上和医院一路之隔,停车难、道路堵、就诊车辆等待时间长成为多年以来的“痛点”。
“之前当市中心医院泊位资源不足时,常常需要将医院迁移出去或新建场库,占用新的土地资源。”上城区数据资源管理负责人说。数字赋能引领下,上城区不走“老路”,打通资源,开辟了一条城市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新途径。
该负责人介绍,2019年,上城区通过“城市大脑”整合湖滨商圈周边停车场库共1723个泊位,提高泊位使用率。同时,在医院周边设置电子导视牌,显示最近场库实时剩余泊位数,并告知车主行车路线等具体情况,推动就诊车辆从“低头找车位”向“抬头见泊位”转变。
泊位“活”了,“队尾”没了,道路通了。医院周边道路延误指数从治理前的2.5下降至目前的2.12;车辆通过时从治理前最高90分钟下降到目前平均3分钟。“通过城市数据资源智能配置,减少城市资源浪费,实现了还资源于民、还道路于民和还时间于民。”该负责人说。
湖滨街道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年,湖滨街道将继续做强做优数字赋能领域,在杭州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实践中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把党建、综治、民生、城管、经济等场景更好地融合到街区应用中来。
大事记
上城区
数字化改革之路
2019年
上城区提出全力打造“数字应用第一区”,依托杭州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大脑”建设,积极开发“市一医院”周边智能停车等基层应用场景。
2020年
上城区以精密智控手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双线”作战,智慧停车场景在“浙一、浙二医院周边”深化落地,同时又打造“会思考的街区”等标志性成果。
2021年
全区立足“数字上城”建设新内涵,从提升政府自身治理能力,更好服务基层社会、服务居民群众出发,创新打造“最多录一次”应用,以社工表单填写为切入口,基层减负为突破口,以此来牵引、撬动基层治理方式方法、流程手段全过程、系统性重塑,取得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