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专版

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

集聚澎湃动能,再造一个镇海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地处浙江大湾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加之沪甬一体、甬舟同城、自贸区拓展……诸多政策红利叠加,为镇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如何立起“二次创业”的四梁八柱,成为镇海亟须作答的一个发展命题。

  近年来,镇海区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双轮驱动”,以“数字赋能、创新驱动、强链补链、主体培育、绿色制造、开放协同、机制改革”等7项实施路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培育绿色石化、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先进制造业集群,稳步推进镇海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爬坡过坎中重塑发展优势,构筑起宁波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实脊梁。

  蓝图绘就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镇海砥砺前行,再续新篇。

  千亿大项目发力

  奔向万亿产业集群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曾几何时,在镇海区西北侧,一片面朝东海荒芜的滩涂地,如今炼塔林立,储罐成群,管网密织,这里是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17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园区名单,也是支撑镇海工业发展名副其实的“心脏”。

  翻阅《镇海区“122”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行动方案》,镇海区的产业发展脉络越发鲜明清晰——以绿色石化为支柱产业,加速推进中石化镇海基地、中金石化改造提升等一批绿色石化重大项目建设,基本形成了“油头化尾”的产业链,炼油、乙烯、芳烃、石油焦、丙烯、ABS、环氧丙烷等规模水平位居国内前列。据悉,2020年镇海区实现石化产业规上产值1629.4亿元,石化领域千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3家。

  “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即便拥有如此庞大的石化产业集群,镇海区依旧保持着冲劲和干劲,大干快干,不敢有丝毫懈怠。

  据介绍,石化行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强度大,产业关联度高,其中大项目更是发挥着压舱石的重要作用。眼下,大项目带动产业链发挥经济乘数效应的一幕幕,正在镇海区激情上演。

  沿海岸线一路驱车,数十个巨型塔吊正在紧锣密鼓忙碌着,一幢幢白胖子式的油塔伫立着,路边还纵横着管道支架。这是中石化镇海炼化总投资500亿元的扩建生产和配套工程项目。

  中金石化也不甘示弱,根据集团产业链强链、补链需要,企业利用上游装置提供的芳烃为原料,新建两套PTA联合装置,年产能达到600万吨。

  镇海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强调道:“一个大项目就能引出一条产业链,就能带动一个产业生态,这也是我们大力培育链主企业的初衷,发挥链主企业的优势,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

  入夜,从高空俯瞰,一个个灯火通明、通宵不灭的现代石化产业基地,在镇海区沿海串珠成链,点亮了一条“长链条、短流程、高端化、高附加值、顶端整合”的发展之路。

  产业数字化赋能

  实现智能制造跨越

  开年以来,新晋上市企业浙江野马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项目一派热火朝天。数字化提升了企业效率,以野马电池获得省级数字化车间示范项目的LR14生产线为例,4小时产量由原来的8万枚电池提高到22万枚,直接生产效率提升175%;不良率从原来的万分之四下降到万分之三,降低了25%;人力成本降低80%,原来一条线配备5名工人现在只需1人。

  野马电池,只是镇海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数字化改革已经在这里风生水起。2018年以来,镇海实现了全区规上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全覆盖,实施了125个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14个数字化车间,其中市级数字化车间9个、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个。同时,在宁波市率先开展行业数字化改造,在完成紧固件、轴承两个行业试点的基础上,推广至绿色石化、液压等行业。

  “区别于单个试点示范推进,我们更倾向于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推进,形成一条‘线’上的先行先试,这样让改革创新的力度更大,以线上联动激起面上的‘一池春水’,这就是响应数字化改革的‘镇海速度’。”镇海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炼油和化工行业是典型的流程型生产模式,工艺过程高度依赖设备的长期、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走进博汇化工的信息中心,一块长约10米的数字大宽屏映入眼帘,上面分门别类地实时上传了作业园区的画面和数据。通过数字化改造,博汇化工实现了对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率达到95%以上,对重点环境排放点实现了100%的实时监控与分析预警。在巡视该企业的整个生产区块,我们极少看到工人的身影,整个厂区的工作人数缩减到以前的1/3。

  数字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也为企业实现高质量跃升、攀升价值链更高端奠定了基础。

  “对于生产全流程的精细化掌控,也让我们对产品的开发和升级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底气,目前,我们正在研发一批新特精产品系列,譬如食用级别的油,可以用于化妆品原料,走精细化、差异化、高端化路线。”博汇化工相关负责人兴致勃勃地介绍道。

  深化“亩均论英雄”

  撬动全领域新治理

  “2020年实现销售1.31亿元,同比增长120%;实现税收578万元,同比增长4倍;‘亩均税收’达到20万元,摘掉了低效企业的‘帽子’。”宁波帕斯卡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难掩喜悦之情。

  位于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宁波帕斯卡新材料,占地面积28.3亩,其2019年度“亩均税收”仅5.8万元。

  在宁波石化开发区管委会督促指导下,自2020年2月复工复产后,该公司运用自身技术优势,投资500余万元,实施年产5000吨熔喷布改性聚丙烯料双螺杆生产线技改项目,成长为防疫物资配套生产企业,为疫情防控贡献自身力量,持续释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帕斯卡新材料公司“低效地”摘帽的背后,是镇海掀起的一场关于低效用地(企业)再开发的变革。2020年11月,镇海发布《镇海区低效用地(企业)再开发专项政策实施细则》,开启了“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全新尝试。

  “2020年经过排摸,我们最终确定了89家低效用地企业,并迅速启动出清工作。”镇海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就是要不断挖掘每块土地的利用潜力,提升企业空间利用效率,为“亩均效益”的增长提供扎实的硬件保障。”

  “一企一档”“一企一策”“一图一表”“一园一方案”,借助此前“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先发优势,镇海迅速明确对象、途径、政策、方法,一套“组合拳”初见成效。数据显示,2020年镇海共完成51家低效企业精准出清,“低效用地(企业)再开发”列入省经信系统“最佳实践”,获省政府2019年度“亩均论英雄”改革督查激励。

  位于澥浦镇的中南高科·镇海智造谷项目占地239亩,总投资12亿元,计划引进科技型企业100~150家,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智能设备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园;目前一期已投入使用,入驻企业59家。纵览镇海区焕然一新的产业版图,改革的成效已跃然纸上。

  与此同时,腾出来的空地为高质量发展开辟出了新空间,提供了要素供给,再通过招引优质项目,进而推动低效用地“腾笼换鸟”、焕发新生。据悉,镇海区全区工业投资近三年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为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推进双链强融合

  构筑创新策源高地

  创新,是实现产业转型、打破增长天花板的长远之策,是“再造一个镇海”的根本路径。从“三校一所一院”赋能,到中官路双创大街崛起,再到谋定甬江科创大走廊的先手棋,“科创镇海”正在锻造一把创新的钥匙,解锁制约镇海高质量发展的桎梏,开辟转变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崭新局面。

  “甬江科创大走廊先行区、核心区的建设,是对镇海创新动能不足的一次精准破题,是突出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重要举措。”镇海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在这片约47平方公里的沃土上,高规格项目提速落地、高能级平台纷至沓来、高层次人才竞相集聚,共同集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

  新材料初创园,是政府利用俊诚管业闲置厂房,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合作共建而成的新材料产业孵化器。该园区占地71亩,集聚了省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中科毕普拉斯、虔东科浩等29家新材料初创企业,并先后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等荣誉称号。

  对于未来发展,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负责人信心很足,他说:“新材料产业是浙江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蕴藏着无限的前景和未来,这与‘科创镇海’的布局不谋而合,双方将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拓宽与当地产业结合的新渠道。”

  如今,甬江科创大走廊已经打造了10余个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了5万余名双创人员,他们怀着“业有所创”的幸福感,在中官路双创大街上做奔跑的“追梦人”。

  面向“十四五”,凭借坚实的产业基础,以及不断打造的科创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科创镇海”的脚步将更加坚定,必将在迈向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的发展道路上勇毅前行。

  (本版图文由镇海区经信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8 集聚澎湃动能,再造一个镇海 2021-03-26 浙江日报2021-03-2600013;浙江日报2021-03-2600011 2 2021年03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