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高水平全面小康 一个都不能少

  春回大地,正逢农时,浙江的乡村再次以最美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

  去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调研时曾询问春耕备耕情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区域协调发展同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相关”……殷殷嘱托回荡耳畔,凝聚起担当实干的力量。

  聚焦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浙江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年来,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6∶1;2020年,我省山区26县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成为全省发展的新引擎;浙江已全面消除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下现象。

  走好一条路

  新型城市化道路加速城乡融合

  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1月19日,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69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30元,已经分别连续第20年和第36年位列全国各省区首位。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6∶1,自1993年以来首次低于2,位居全国前列。

  “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如是说。2003年,浙江启动“千万工程”,穿越时代的声音,激荡出千层涟漪。17年来,浙江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浙江,不仅是经济发达的代名词,“美丽”同样是一张瞩目的金名片。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画亦是诗,是浙江真实的乡村风景。新培育美丽乡村示范县11个、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农村人居环境测评全国第一……2020年,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佳音频传,美丽“老家”令人心驰神往。

  浙江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互联互动,推动环境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昔日以打鱼为生的嵊泗“东海五渔村”——田岙村、黄沙村、会城村、边礁村、峙岙村,经过几年抱团发展,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如今,走进田岙村,各具特色的渔家民宿拔地而起,原先少人问津的渔村,成了人居环境优越、游人纷至沓来的热门景区。

  在浙江,有时你会模糊了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因为一些乡村的基础设施不亚于城市,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城市,加快补上了农村公共服务短板。

  去年12月,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第二批共23个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宁海、绍兴市柯桥区马鞍街道上榜。在宁海,智慧垃圾分类跑在了城市前面,形成“智分类、云回收、源处理、循环用”的新模式。

  不仅是公共服务,浙江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提升。2020年,浙江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实现等级公路、客运班车、邮站、电话、宽带等“村村通”,实现广播电视“村村响”和农村用电“户户通”。

  站在新起点,围绕共建共享全域美丽大花园总目标,浙江全面实施“六大行动”,打造活力乡村、兴旺乡村、秀美乡村、智治乡村、淳美乡村、甜美乡村。

  念好一本经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

  山区丽水问海借力,将“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

  无水港是丽水市搭建的一个公共物流平台,是丽水、宁波两地山海协作重要项目之一,启动了丽水站、缙云站至北仑港的海铁联运业务,并开通了丽水出口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以纳爱斯为例,原来出口货物从提箱到完成装箱,需要10多个小时,现在1个小时就能完成,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

  山与海,是浙江最直观的地理风貌。重重大山,从阻隔到支点的转变,靠的是越念越有底气的“山海经”,统筹推动浙江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青田是平湖的山海协作结对县,拥有良好的生态,且资源丰富,但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如何拧成合力助消薄?2017年6月,平湖与青田签约打造山海协作“飞地”产业园,项目由青田264个经济薄弱村抱团出资,通过“飞地”的方式,在平湖经开区投资建设高标准现代化厂房,平湖则负责项目落地、招商。目前,通过固定收益、租金收益等形式,带动青田参与“飞地抱团”的村平均增收超过5万元。

  截至目前,全省30个“消薄飞地”对2500多个村已返利2亿元以上,为“消薄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海协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富帮穷”,而是实现优势互补的探索创新,既促进了山区发展,又形成了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在衢州,新材料、高端装备等若干特色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吸引桐乡华友集团在衢州设立5家子公司,总投资达150亿元;丽水总投资7.5亿元的华统畜禽产业链智能化项目也于2020年建成投产。

  产业培育增强了山区内生发展动力。浙西南山区积极引导“科创飞地”孵化成功的企业项目到本地实施产业化。目前,衢州、丽水分别在杭州、宁波、湖州等地启动建设了海创园、科技村、科创园等。

  2020年,浙江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步伐加快,26个县中有18个县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县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去年底,实现“县县通高速”、11个县通高铁、19个县通铁路,山区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答好一张卷

  低收入农户同步迈入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

  2020年,中国完成了“脱贫答卷”,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也是在这一年,浙江交出了一张高分答卷——让低收入百姓同全省人民一道迈入了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

  过去一年,浙江高质量完成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薄弱村“三个清零”。

  不落一村、不落一人,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人口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基础。浙江把区域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民生水平等作为重要参数,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适时调整扶贫标准,逐步实现对扶贫对象的参数化、动态化精准管理。

  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发上线低收入农户帮扶系统“浙农码”,通过扫码可查询到低收入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帮扶情况、低保救助、项目补助等61项基础信息,以及低收入农户的住房、饮水、地理位置等图片信息。

  在缙云,结对干部和低收入农户手机上都安装了“缙云小康码”。低收入农户达到扶贫政策申报条件时,不需要再跑乡镇和部门进行办理,不需要重复填表单,系统可直接从数据库抓取信息并给予政策补助,极大地方便了低收入农户。同时,“缙云小康码”也是“福利证”,农户可享受“亮码免费游景区”“亮码免费乘公交”等生活福利。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浙江把低收入农户作为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重点人群、主攻方向,不断拓展增收渠道,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谈起自家的小康生活,长兴县李家巷镇石泉村低收入农户汪红红说:“有事做,生活有了盼头。”丈夫因病没有劳动能力,在当地政府帮扶下,专家一对一指导技术,设置帮扶店面助销售,汪红红靠种植葡萄有了稳定收入。

  精准的帮扶政策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率先实行低保城乡同标,去年低保标准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全国首推医疗政策性保险制度,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5%以上;“十三五”期间,累计推动了13.87万人完成搬迁,行路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高水平全面小康 一个都不能少 2021-03-24 22255060 2 2021年03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