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采购贸易成为拉动温州出口增长主力军
“蚂蚁搬家”:小身板撬开外贸新空间
本报记者 戚祥浩 共享联盟鹿城站 章志义 朱丽华 林婷玮 朱嘉若
单笔数量少、品种多,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产品才能凑成一个货柜。
靠着这样的“蚂蚁搬家”,温州(鹿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成为拉动温州外贸2020年逆势增长的主力军。
据温州海关统计,2020年温州外贸出口增长11.4%,其中市场采购出口403.8亿元,增长48%,对出口的增长贡献度达到67.9%,为全市外贸出口贡献21.5个百分点。今年市场采购贸易继续高歌猛进,前两个月累计出口47.3亿元,同比增长46.5%。
在疫情冲击世界的2020年,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攻城拔寨背后,有温州广大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嗅觉灵、反应快、措施活的优势,也离不开温州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贸易便利化、监管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先行先试。
“小身板”推动外贸出口大增长
淘宝叮咚提示音、上门客户议价声,在各家门店内不断回响,温州国际鞋城内人气火爆。
“今天又有一个货柜的鞋子,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发往国外。”3月初,个体户柳美静满脸欣喜地告诉记者,货物直接从温州港出口,省时又省钱。
一般贸易有出口退税环节,需要开增值税发票,而柳美静的货物是直接从各小商品市场采购的,单笔业务量较小且购买时很多货物没有发票,过去只能舍近求远把货物拉到义乌、广州等地,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
温州(鹿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自2018年9月获批以来,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尽管单票报关单的货值最高限额为15万美元,并只能在面积3.6平方公里的温州(鹿城)轻工产品交易中心里进行采购,但其“免征不退、结汇创新、通关便捷”的政策优势,解决了柳美静等人小额出口及无增值税发票的难题,降低了出口经营成本,架起了直通国外客户的桥梁。
让温州国际鞋城负责人苏华章倍感振奋的是,这两年,进入鞋城采购的洋面孔多了起来,拥有900多家个体户的国际鞋城,过去徒有其名,几乎只做内贸,如今变得越来越有国际范。
一位个体商户背后,往往有着数量不等的合作厂家。温州作为中国轻工产品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制笔之都”“中国服装名城”等39个“国”字号生产基地,仅轻工产品交易中心周边,就集聚了2000余家不同规模的鞋类生产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经营范围涵盖鞋、皮具、鞋材、服装、日用品等领域。
温州(鹿城)轻工产品交易中心副主任颜子禾告诉记者,市场品多量广、交易空间和产品高度集聚的特点,适合采购商以较低的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和缔约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采购到大量不同的商品,可观的采购规模为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与此同时,38万名温商分布在“一带一路”51个国家和地区,温州企业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办了境外公司,建立起了市场拓展体系。当前,温州正在努力建设国家东部交通枢纽城市:温州空港、海港均为国家一类口岸;温州国际机场是我国东南沿海主要枢纽机场之一;温州港是浙南地区海洋运输的中心枢纽。
种种迹象显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小身板”背后,蕴藏着巨大力量。这种潜力,也吸引着广大企业参与其中。旺康国际是温州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最大的境外投资建材生产企业。该企业在非洲、沙特阿拉伯建有5家大型陶瓷工厂,是温州企业“走出去”的优秀代表。2019年,旺康国际开始贸易回归,陆续将其在山东的部分散装货柜发回温州,在温州港换装外贸货柜后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2020年,该企业又将其在江西生产的釉料产品运输至温州口岸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目前该条线路出口已经超过500个集装箱。
多方因素形成合力,让温州过去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单一外贸格局被打破。据温州海关统计,2020年全市外贸出口1878.1亿元人民币,其中完成市场采购贸易出口403.8亿元,对温州市出口增长贡献度为67.9%。“我们正招兵买马扩充力量,希望今年业绩增长再上一层楼。”温州优想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林超豪兴奋地说,得益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去年“优想”公司出口额同比增长91.29%。
多措并举让“蚂蚁”跑起来
在温州国际鞋城内,一家没有一双鞋子的门店引人注目,里面摆满了宣传市场采购贸易政策的易拉宝及手册——这是温州(鹿城)轻工产品交易中心设在这里的服务点。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降低了准入门槛,但距离中小微企业乃至广大个体户真正迈入,仍有较长的路要走。”服务点负责人颜利坚说,试点开展后,一些有外贸经验的公司第一时间参与其中,但部分没经验的市场主体,对这种新型贸易方式仍然有一个接受过程。
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能享受哪些优惠政策,会带来什么好处?一有空,颜利坚便逐店走访,手把手指点,为市场采购贸易主体提供涉外政务、商务、货代船代、报关、翻译、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功能。
为了把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温州有关方面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优势充分凸显出来。
试点启动以来,贸易主体注册流程简化为“浙里办APP”上开立账户税务信息登记、联网信息平台下载《告知书》的“两步走”,两小时内便可完成线上资料提交、APP填单注册、申领电子版营业执照全流程;企业备案时间实现从5天压缩到1天、8小时、两小时的“三连跳”;陆路施封从3小时压缩到30分钟;外贸国际直航线由2条增至6条,航班密度加密至每周8至10班;不满整箱的货物实现本地拼箱出口,为企业节省时间成本70%、降低运输成本30%…… 在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上,鹿城区委书记姜景峰透露了速度和力度背后的故事:全面推行“现场直播法”,把区领导、部门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全部拉进微信群,实行“全时段”“全景式”的攻坚直播;综合考虑专业素养、攻坚能力,及时调整职能部门班子,引进6名高层次人才、全区竞岗比选产生37名专业型干部充实到试点岗位,每季度开展“黑马”“骏马”“蜗牛”比拼亮晒;邀请海关、金融等领域专家,组建智囊团,靶向引导、精准施策,充分激发企业产能……
政府的全力推进,与温商嗅觉灵、反应快、措施活的特性不断碰撞出火花。2019年,整个温州仅有一家口罩生产企业。疫情暴发后,部分温企第一时间吹响转产转业号角:没有专业生产线,就手工缝制;没有设备,就跨省采购;买不到原材料,就自己研发……就这样,一批温州传统服装、纺织、医药企业转型成为口罩厂。短短4个月,口罩厂达138家,日生产口罩达2400万只。2020年4月22日,温州轻工艺进出口有限公司总合同价达1.15亿美元外贸订单的第一批防疫物资,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装上包机飞赴意大利。
跑起来的“蚂蚁”,让温州外贸出口动力更澎湃。以防疫物资出口为例,来自温州海关的数据显示,2020年,温州防疫物资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口罩出口42.2亿只、116.4亿元,分别占全省口罩出口的10.1%和18.7%,医疗仪器和器械、医药材及药品出口增长31.7%和59%。
“卖全球”
加速打开发展空间
眼下,市场采购这种“家门口”的国际贸易方式,不仅成为温州稳外贸、稳增长的强大动力,也成为以贸易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
以试点为契机,温州逐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填补了温州对外贸易开拓新兴市场的短板。目前,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市场已遍布全球148个国家与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52个。东盟成为温州市场采购贸易第一大贸易伙伴。
物流是经济躯体的“任督二脉”,试点构建起了“海、陆、空、铁”物流网。2020年底,温州铁路口岸正式封关运营,中欧班列“温州号”实现温州口岸始发。市场采购贸易与义新欧班列正式接轨,与跨境电商联动,提速温州“卖全球”步伐,促使供应链、产业链加快运转。
在温州(鹿城)轻工产品交易中心内,外贸、货代、报关、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的专业服务和代理机构,形成了专业化、精细化的外贸分工链条。
“市场采购贸易搭建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出口通道,新方式降低了贸易准入门槛,国际贸易不再是专业人士和大型外贸公司的‘专利’,只要在试点市场内备案的企业,无论大小都能参与外贸出口。”温州凯盛供应链公司副总经理张献金说。
“以前要专门拉到义乌或者广州出口,每双运费成本分别为0.5元和1元。”柳美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温州港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鞋子到孟加拉国,物流成本大幅缩减,她把节省的支出让利给客户,大幅提高了他们的采购量。有一个客商过去一般一次只采购一个货柜近万双鞋子,如今增加到5个货柜。“尝到甜头后,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柳美静说。据浙江电子口岸提供的市场采购贸易综合服务平台监测数据以及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温州(鹿城)轻工产品交易中心试点区域内新增贸易类经济体2249家,同比增长58.6%,其中新增个体商户1931家,同比增长264.3%;温州市新增有出口实绩企业1399家,累计出口金额360亿元,推动348家外贸年出口额3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小升规”。
越来越多外贸市场主体的加入,进一步打开了温州产业发展空间。
目前,温州产地货物总体占比超温州(鹿城)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货源的三分之二。带动鹿城鞋靴、皮革类产品出口约4.3亿美元;龙湾不锈钢等产品出口约10.9亿美元;永嘉教玩具、泵阀产品出口约4.3亿美元……指着统计报表上的一连串数据,鹿城区商务局局长王烨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推动供给侧改革,激发经济发展动力,为温州轻工业发展带来了一场“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