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山核电“三十而立” 铸就“国之光荣”
王雨红 吕铭
中国核电从“浙”里起步。
驱车从海盐县城出发,沿翁金线一路向南,行至秦山脚下,我国首个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就坐落于此。放眼望去,一座座高压铁塔架着粗大的电线伸向远方,汇入华东电网,保障着长三角经济圈的电力能源需求,也勾勒出我国核电高起点起步、跨越式发展的蓝图。
从蹒跚起步到蓄势腾飞,秦山核电基地已成为我国在运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装机最大的核电基地。2021年是秦山核电安全发电30周年,一代代秦山核电人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生态核电助力“美丽中国”
杭州湾畔,海盐秦山见证了民族核电的诞生与繁荣。
经济要发展,电是“先行官”。上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起步,电力供应开始严重短缺,在“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核电”的战略判断提出下,1970年2月8日,一项代号为“728”的行动就此紧锣密鼓地展开。建设此核电站的目的重在掌握技术、锻炼队伍、总结经验,为我国发展核电打基础。
据了解,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电力工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5年3月20日,“728”工程——秦山核电在浙江海盐正式开工建设。秦山核电人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开始谱写民族核电建设的奋斗史。
1991年12月15日0时15分,伴随着主控室的一阵欢呼,秦山核电成功并网发电,这标志着中国大陆结束了无核电的历史,使中国成为全球第7个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本国核电站的国家,被誉为“国之光荣”。
就在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15天后,我国便与巴基斯坦签订了建造同样堆型的两台30万千瓦级机组合同,实现了向国外“原装”出口核电机组,创造了当时国内单项工程出口资金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纪录,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熟悉秦山核电的人都知道,在秦山一期核反应堆正对的山麓上,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秦山春晓”四个大字,这是核电人记录历史的方式,它就像一支报春曲,奏响了核电事业的春天。
30年来,秦山核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积极借鉴国内外核电站运行和建设经验,不断巩固安全管理水平。“众所周知,核电是一种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清洁能源。”秦山核电相关负责人表示,核电的另一个优势是无污染,几乎是零排放,对于环境压力较大的中国来说,符合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秦山核电累计发电超6400亿千瓦时,节能减排效益相当于植树造林406个西湖景区。
“现在我一点也不担心了。”郁武荣是海盐秦山街道许油车村的村民,今年95岁的他精神矍铄,空闲时间就坐在屋内看电视。郁武荣坦言,当初得知核电厂要建在家附近时,有不少安全方面的顾虑。多年来,核电人的努力让郁武荣渐渐放下担忧,如今,他的孙女婿也应聘到了秦山核电站。“日子越来越好了。”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漫步于秦山核电厂区内,可以看到不时有白鹭前来栖息。事实上,秦山核电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将水、土壤、空气、海产品等都作为环境核辐射监测的取样对象。“最早的一个堆运行了30年,在这30年里我们一直做环境监测,现在的环境水平和当时几乎没什么差别。”秦山核电环境应急处相关监测技术员说。
创新驱动激活发展“核动力”
创新,始终是秦山核电的关键词。
如果说秦山核电站的建成实现了我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那么,2004年5月3日全面建成投产的4台65万千瓦核电机组,则是我国核电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电站总体性能达到了当时国际同类核电站的先进水平。
不仅如此,秦山核电站还诠释了“国产化”的力量,激发了海盐大地上的创新创业热情,众多企业瞄准核电市场,开启了一次又一次转型升级。走进年产2800居里癌症诊断与治疗的同位素药物项目用地现场,项目方正积极做报审,为开工做前期准备。这个由浙江智丹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的项目落户秦山街道,建成后将满足长三角地区对癌症诊断与治疗的同位素药物的迫切需求。
这得益于秦山核电与海盐聚力打造的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基地,该基地首期规划面积1500亩,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同位素制造、核药研发产业。截至目前,已有十多家核技术应用企业与海盐开展投资洽谈。
“核动力”催生“核产业”。近年来,海盐坚持“依托核电、发展海盐”,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产业已成为支撑海盐未来发展的六大产业链之一。2020年,海盐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产业产值达290亿元。
“这一刻,我们等了很久。”在秦山核电站,相关负责人感慨万分。不久前,上海长征医院、成都华西医院等伽玛刀设备上,都已装入国产医用钴-60。作为伽玛刀设备的“心脏”,秦山核电自主研发的医用钴-60生产技术已填补国内空白。
2019年年初,在国资委举办的中央企业“年度十大创新工程”评选中,“医用钴源生产技术研发项目”也与5G商用、第一艘国产航母交付、嫦娥四号登月等重大创新工程一同入选。
秦山核电的脚步,不止于此。去年9月,又一则好消息传来:巴基斯坦时间9月4日12时46分,卡拉奇2号核电机组热态性能试验正式结束,标志着“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建设取得重大工程进展,秦山核电作为海外“华龙一号”的联合调试与试运行管理方,助力该机组热态性能试验一次成功。
依靠自主创新这个强大的引擎,秦山核电创造了星光熠熠的“能源版图”,从零起步,打造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核电品牌,促进了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
政企合力打造“一流工匠”
在共产党员何少华的办公室,透过窗户就能看到秦山核电站的第一个反应堆,26年来,这已成为他最熟悉的风景,何少华也从同事口中的“小何”变成了“大师”。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潜心钻研下,何少华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完成了反应堆堆内构件水下维修技术研发、燃料组件修复成套装置研发等工作,并开发出多项技术和设备,拥有近百项专利,填补了国内核级设备特种维修领域的多项空白。
眼下,何少华已从班组学徒成长为全国核电设备维修领域的顶尖专家,曾摘得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被誉为“工人院士”,还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清华学霸”吴小璇是秦山核电的一名女工程师,在“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卡拉奇K2核电机组首次启动物理试验前夕,正值巴基斯坦疫情形势严峻,面对人手紧张的情况,她告别年幼的孩子和身体抱恙的父母,毅然前往巴基斯坦参加调试工作。今年春节她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机组现场坚守岗位,用行动诠释“先集体后个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近年来,秦山核电与海盐携手打造核电人才培养基地,构筑人才成长大本营,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使秦山核电成为核电人才培养的摇篮,为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漫步于秦山核电厂区,可以看到一幢白色的厂房。据介绍,该厂房是技能培训中心,以小班化、一对一等模式,培养从事核电厂专业运行、检修、调试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目前已有机械、电气、仪控等7个专业类别,投运56个技能培训室。“我们已为国内其他核电站输送各类人才2000多名,其中担任核电站高管的超过30人。”秦山核电相关负责人说。
有人说,企业不仅仅是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作为社会的细胞体,它还是社会整体财富积累、社会文明进步、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秦山核电建设发展的30年,始终坚持“保护公众和公开透明”原则,以科普带动民众与核电的沟通融合,建立起以公众为中心、以公众的科学需求为定位导向的科普模式。
沿海盐秦山大道径直向前,可以看见一座外形酷炫的核电科技馆,该馆总建筑面积约2.57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公众体验最丰富、公众适用性最强、最具特色的核电专题科技馆。核电科技馆的建成、运行,为公众了解核电、传播核安全文化、服务核电发展搭建了平台。
携“核”走过30年,海盐历经了与“核”结缘,依“核”发展,谋“核”腾飞的三级跳,秦山核电也见证着中国核电的艰辛与辉煌、初心与未来,托起了中华民族的核电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