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数字化思维要时刻“在线”

  最近,媒体上有很多关于数字化改革的报道。比如,在杭州物美超市望江店,顾客扫一下牛奶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牛奶的生产加工状况、监督抽检结果和合格证明、消毒证明等信息;在金华,全省首个电商平台信用监管系统上线,发布电商平台规范发展指南;在绍兴,用扫码枪对着医疗废物箱上的二维码扫一扫,医疗废弃物的种类、重量等信息就同步上传到省固废治理数字化应用系统……

  从这些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地在不断加快数字化改革的步伐,并且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形成了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的浓厚氛围。如果再往深处细究,不难发现,这些数字化改革的探索涵盖消费、电商、生态、社会治理等方面,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探索也许并不都是开创性引领性的举动,却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幸福感和获得感满满。

  更为可喜的是,各地数字化改革的探索反映出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正在逐渐形成,这一点难能可贵。不管是哪个部门、哪个行业、哪个条线,大家都在想办法、出点子、下功夫,让自己负责的工作积极拥抱数字化,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让更多数字化改革成果惠及百姓,形成全省数字化改革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这种劲头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人人都应该拥有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认知。只有当心中有了数字化的想法,对数字化有了科学认知和理解,才会产生数字化改革的铿锵行动。当前,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党员干部只有走出舒适区,加强专业性学习,不断加深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了解,才能在各项工作中作出正确决策,跟上时代步伐,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数字化思维不能时有时无,而要时刻“在线”。思维一直保持“在线”状态,行动才能时刻“在线”。只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各项工作中必然蕴含着广阔的数字化改革空间,特别是在民生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老百姓的诉求有很多,涉及吃穿住行等多个方面,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多个领域。所以说,推进数字化改革要考虑得细之又细,要多想想“这件事能否掌上办,能否让老百姓少跑腿”,激发创造性张力,保持数字化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环扣一环、一步跟一步,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当然,数字化思维并不单指对技术的运用。实际上,数字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一项新技术的运用可能带来管理方法、组织架构、考核机制甚至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树立的数字化思维不是线性思维,而是系统思维。在推进数字化改革中,要学会建立健全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考核体系,明确“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怎样才算做好”,让数字化探索嵌入社会运行的大系统中。

  在单项改革的基础上,还要善于综合集成、迭代升级。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盘根错节,靠“一招鲜、单打一”,靠“守老摊、吃老本”,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都可能解决不了问题,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具体的数字化探索中要善于总结提炼和寻求反馈,进行满意度测试和功能完善,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迭代升级,把令人满意、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检验的实践经验固化为制度性成果,推动改革螺旋式上升。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数字化思维要时刻“在线” 2021-03-18 22260870 2 2021年03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