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城市管理从“智慧执法”走向“协同共管”
紧盯痛点难点 发力系统重塑
记者 杨新立 叶诗蕾
本报讯 (记者 杨新立 叶诗蕾) 执法队员街面巡查轨迹实时呈现、主城区智能视频采集系统全覆盖、一万多家沿街店铺底数全清……记者近日从湖州市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了解到,该局创新打造的综合执法监督指挥平台,自2019年12月上线以来,已释放出数字赋能智慧管理的巨大效应。去年该局一般程序办案量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三,群众满意度达98.5%。在湖州,以该平台为基础的行政执法协同平台也将很快上线,届时将实现主城区协同共管。
“朝阳街道环城西路小西街岔口,占道经营。”3月8日13时10分,吴兴区综合执法监督指挥平台突然弹出一条“警报”。原来,一家水果店将几只包装箱摆到了店外的人行道上,被市容监控拍了下来。这个监控摄像头视野范围达200米,可360度旋转,且自带虚拟线框,只要框内出现物体且停留超过规定时间,就会自动识别,并拍照取证。
经确认审核、自动立案,这起占道经营案件随即被发送至属地执法队员的手机上。很快,监控屏幕中就出现了几名执法队员,劝导店主搬走包装箱,并传来处理结果和现场照片。从发现问题到办理结案只用了7分钟。
快速响应的背后,是一个数字化、立体化的精密治理网络。在违章违法线索的获取端,综合执法监督指挥平台接入市容监控、违停抓拍、鹰眼、无人机、车载视频等设备,打通公安、交警、城建、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和共享单车、油烟监测等企业数据,通过“智能识别+人工巡查”将监管网络延伸到最末梢,细化到每辆共享单车是否整齐停放、每家小饭馆的油烟是否达标排放。在案件问题的处置端,执法队员上岗期间轨迹实时可见,案件处置在平台全程留痕并以此为考核依据,执法质效得以显著提升。
“在街面巡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平台‘派单’的业务量,而且全程在手机上操作,一开始确实有些不适应。”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飞英中队指导员顾国强坦言。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人机磨合”,眼下平台已成了队员们的“数字外援”。“我们中队38名执法队员管着22条主次干道,以前经常是‘队员刚一走,乱象又抬头’。现在,平台时刻帮忙盯着,大大缓解了我们的压力,案件平均处置效率提升了一倍。”顾国强说,得益于办案数据上传,平台可以自动分析得出违法违章高发的事项、地点,帮助中队更合理地配置执法力量。
10720家沿街店铺、1408台油烟净化器、324个在建工地……综合执法监督指挥平台紧盯问题易发、高发点,目的是变事中处置、事后处罚为事前预防,从而减少违章违法行为的发生,也受到监管对象的欢迎。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周期报警标红,说明这家饭店的油烟净化器两个月没清洗了。”3月8日,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业务二科科长朱晨勇查看餐饮油烟监测APP,发现外环北路上的王家味餐厅发出报警,便上门检查。餐厅主厨宋红峰早已明白其来意:“是不是来检查油烟净化器?我也收到了提醒短信,已约好师傅尽快清洗。”原来监测系统不仅会向执法队员报警,同时也会提醒业主。“油烟超标排放一旦查实,罚款是5000元起步,装了监控我们也能放心。”宋红峰说。数据显示,去年吴兴区餐饮油烟投诉率较上年下降29.1%。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大大提升了主城区管理质效,眼下,湖州正聚焦“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以吴兴区为主体,运用数字化思维打造涵盖26个部门、5052个处罚事项的行政执法协同平台,今年4月上线后,能实现主城区全场景多部门“协同共管”的格局,将数字化改革的触角延伸至城市管理各个领域。
“处罚事项分属不同部门,以往大家各管一摊,不仅存在因权责边界不清,该管的管不到位的情况,还存在一个部门查一项,导致‘执法扰民’。”吴兴区委改革办副主任潘迪说。行政执法协同平台归集了每个部门的执法检查场景,同时匹配该场景下涉及其他部门的处罚事项,某个部门在平台选中一个场景发起任务后,系统就会自动匹配相关部门,多方形成合力,对场景进行“一次联合检查、处置所有问题”。此外,乡镇街道在处置诸如违法建筑、环境污染等痛点难点问题时,也可以在平台发起任务,“派单”请上级部门协同处理。
更重要的是,执法检查的全过程都将进入平台数据库,不仅与省、市两级平台打通,同时会形成数据分析,作为部门和人员考核的重要依据。“一键发起—自动派发—处置反馈—评价打分—数据分析”的全闭环业务流程,有望使城市管理实现高效率、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