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记平时最牵挂的是基层,最惦记的是百姓”
——习近平在浙江(八)
采访组:邱然 黄珊 陈思
采访对象:王建满,1954年10月生,浙江淳安人。2002年2月任杭州市委副书记、萧山区委书记。2004年11月任温州市委书记。2008年1月任浙江省副省长。2015年1月任省政协副主席。2018年9月退休。
采访日期:2017年9月26日
采访组:王建满同志,您好!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您先后在杭州萧山和温州两地主持工作。习近平同志多次到两地调研,在工作上一定对您有很多指导吧?
王建满:是的。从2002年到2007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在此期间,我有幸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先后主持杭州市萧山区和温州市的工作,聆听他的谆谆教诲,领悟他的执政理念,感受他的为民情怀,体会他的务实作风,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他的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
习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先后11次到萧山考察调研。他曾说,自己在福建工作时,就听说萧山很发达,是全国的百强县之一。2002年2月至2004年11月,在这两年多时间,我担任杭州市委副书记、萧山区委书记。其间,习书记先后6次到萧山考察调研,包括1次全面调研,1次专题调研,4次陪同调研,每次都对萧山的工作作出指示,提出要求。
习书记对温州的发展也非常关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先后23次到温州调研指导工作。其中,有13次是我在温州任市委书记期间。
回想10多年前,习书记对浙江包括对萧山、温州发展的深刻思考,对干部和群众的深厚感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至今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采访组:请您讲讲习近平同志赴萧山调研的情况,以及他对萧山发展作出了哪些指示。
王建满:习书记赴萧山调研,最集中、最系统的一次是2002年12月15日。那是一个星期天,他专程到萧山区考察调研,宣讲党的十六大精神。他深入萧山企业、城市、农村,实地察看了万向集团、传化大地等企业,还视察了党山镇梅林村、老年颐乐园和人民广场,慰问了两户困难职工家庭。
当时,萧山是浙江进入全国百强县的第一个县(市、区)。习书记来调研的时候,正值撤市建区后谋划新发展的关键时刻。他那天听取了我代表区委区政府所作的工作汇报之后,作了一个小时左右的讲话,既充分肯定了萧山的工作,称赞萧山发展快、实力强、亮点多、贡献大、前景好,又告诫我们:一路高歌猛进,更应增强忧患意识,只有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全面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形势,才能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想得更深一些,抓得更实一些,使萧山在新一轮的竞争和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习书记勉励我们,萧山要当好全市的“领头雁”,成为全省的“排头兵”,争做全国的“先行者”,必须围绕发展,着力在做大、做强、做优上下功夫,为推进全市和浙江省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习书记特别指出,撤市设区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解决了城市发展的规模问题,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萧山的优势,以工立区,以工强区,不断提升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而率先实现现代化。他赞同我们在汇报中提出的“国际圈”“区际圈”“省际圈”的概念,要求我们明确萧山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工作重点,努力实现提升工业化与推进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习书记对萧山发展的指示,概括起来就是“三化”:提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实现现代化。关于提升工业化,习书记指出:工业是个“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重要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都上去了。他强调,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萧山的发展必须把提升工业化放在首要位置。他要求我们以信息化为导向,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关于推进城市化,习书记指出,萧山撤市建区后,要把城市建设放到大都市发展战略和大杭州建设的新格局中来考虑,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质量建设,使萧山区越来越像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新区。他强调,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有力支撑。要在保持撤市建区时决定的原有政策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规划共绘、基础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加快融入大都市建设步伐,在提升工业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城市化,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他希望萧山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能够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村镇规划、住宅建设、教育文化、社会福利等方面积极探索新世纪小康村、小康镇、小康社区建设的路子,努力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全面发展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
关于实现现代化,习书记指出,现代化是提升工业化和推进城市化的目的所在。他勉励我们说:像萧山这样的发达地区,应该发展得更快一些,为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带个头。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非常关注温州的发展。到浙江工作后,他对温州的发展更是寄予非常高的期望,在发展战略上对温州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探索,请您谈谈他到温州调研及进行指导的情况。
王建满:我2004年11月到温州工作。我从习书记对温州的关心和指导当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对发展的谋划深思熟虑、缜密周到,对决策的执行坚持不懈、稳如泰山。
我去温州工作临行前,习书记专门找我谈话,围绕“什么是地方一把手,怎么当好地方一把手”的话题,给我作了叮嘱。我当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在习书记面前谈论这些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操作性的话题,也觉得心里不是很有底,于是我就说,自己还考虑得不是很具体,请他指示。
习书记就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他重点谈了地方一把手对发展、改革和稳定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工作当中如何谋划、如何决策、如何执行、如何担当等等。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中央派我到浙江来工作,我就要站好岗,执好勤;你是省委派到温州的,你就要为省委站好岗,执好勤。一把手一定要稳如泰山,不能今天一个事,明天一个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要系统性地把事情谋划好、处理好;更不要举棋不定,反反复复,左右摇摆,一定要加强调研,认真研究,果断决策,身体力行。”
习书记的这一番话,帮助我理清了思路,坚定了我做好一把手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对我的教育非常深刻,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
在温州发展的关键时刻,他始终关心着我们,亲自为我们把脉、定向。不管是到温州调研,还是在省里开会,他都就温州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对进一步做好工作给予具体细致的指导。其中有三次讲话,最有代表性地体现了习书记对温州各项工作的全面把握和前瞻性的战略思考。
第一次是2005年5月21日,习书记到温州调研了解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和“平安浙江”建设的有关情况,以及如何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出要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研究探讨温州更快更好发展问题。
他指出,今天,随着宏观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温州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关口。他对温州今后发展提出五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二是以主动的姿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三是走出去、引进来并重,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形成温州人经济与温州经济的互动发展。四是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五是扎实推进平安温州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第二次是2006年6月2日,习书记到温州调研。这次,他主要是察看重点工程、企业。他提到,温州市委市政府在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过程中,态度坚决,部署及时,落实有效,特别是对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响应,贯彻有力。这是对我们的工作表示认可和赞许,也是给我们加油鼓劲。
习书记从“十一五”发展起步开局的角度,对温州提出“合”“集”“大”“深”四个字的要求。
一是“合”——选商引资要抓一个“合”字。引进外资不能搞形式主义,不是为了赶时髦,必须为我所用、对我有利。要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选择对我们有利的商机、商家。选商引资的出发点是要解决好温州经济和外部经济特别是国际经济的“融合”问题,关键点是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结合”过程,落脚点是要形成一种“和合”的文化氛围。
二是“集”——结构调整要抓一个“集”字。温州发展工业的基础比较好,但在资源、产业结构、企业制度、人才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制约因素,不利于长远发展。所有制约因素都面临一个如何集聚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在发展中做好资本集聚的文章,为温州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三是“大”——项目建设要抓一个“大”字。要抓住机遇,放开手脚,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通过抓大项目、大工程来打造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新平台。首先胸中要有大格局,其次是重点要抓大项目,再次是面貌要有大改变。
四是“深”——改革创新要抓一个“深”字。温州还是要发扬敢为天下先、敢吃天下苦、敢闯天下难的创业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改革中继续走在前列。
习书记这次在温州调研期间,我陪他考察温州生态园建设时,他亲手种下了一棵榕树。现在,这棵树已经长成根深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第三次是2006年10月19日,习书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温州工作,提出要推进温州在科学发展中再创辉煌。他站在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指导温州发展,明确指出:要加快温州洞头半岛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温州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跨越。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重视招商引资,解决好温州经济和外部经济特别是国际经济的融合问题。温州企业既要铺天盖地,又要顶天立地,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温州要高举改革大旗,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把握好五个关系:一是坚持以又快又好发展为目标,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二是坚持内外并举,处理好发展内源型经济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处理好开发利用资源和发挥软资源优势的关系。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强化中心城市功能与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关系。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此外,习书记还在不同场合讲了很多温州发展的思路,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温州人这个群体,习书记更是赞赏有加。记得2006年5月,我随同他到美国访问,在美国肯恩大学即席讲话时,他特别讲了温州人这个群体。他说,在国外,浙江知名度比较高的有四个地方:一是部分人知道有个杭州西湖;二是部分人知道有个宁波港;三是不少人知道有个义乌小商品市场;四是大多数人都知道温州人。
习书记还曾饱含深情地讲:“我对温州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写出新的经验。如果温州这杆旗继续举下去,就可以促进浙江与时俱进发展;如果温州掉队了,对浙江也会有根本性的影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温州就代表浙江。所以,温州要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
习书记的这番话语重心长,弥足珍贵,催人奋进。这些年来,不管是温州发展顺风顺水、还是遇到暂时困难,不管是当时在岗位上的同志、还是后来的主政者,始终没有忘记习书记的肯定、鼓励、期望和嘱托,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实践证明,当年习书记对浙江、对温州的这些要求,非常符合实际,而且都付诸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些当年在地方主政的同志,思想和行动深受习书记的影响,能够时刻保持政治上、战略上和行动上的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为浙江的发展尽职尽力。
采访组:温州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特别是经常发生台风灾害。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积累了很多抗击台风的经验,在浙江工作期间始终对温州防台、抗台工作非常关注。请您讲讲他是如何带领干部群众抗击台风的。
王建满:习书记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带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平时最牵挂的是基层,最惦记的是百姓。这一点,在温州工作过的同志和温州人民体会最深切。
温州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经常遭受台风的袭击。我是从杭州过去的,虽然之前就听说过台风,但是从来没见过。2005年,我一听到台风要来了,心里其实是没底的,这个台风对我来说是一个考验——好在有习书记给我当后盾。
习书记在福建工作多年,对抗击台风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熟的理论指导。他一直非常重视温州的防台抗台工作,嘱咐我们:每次在台风来临之前,都要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台风来临之际,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台风过去之后,要把救灾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他还给我们讲了防台抗台的三个要点:一要认真为民负责,继续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工作是坚持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和谐的民心工程,务必高度重视,抓紧抓实抓好。二要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加强防台抗台工作。浙江伴海而生,防台抗台工作要作为一场持久战来打,预防为先,永不懈怠。三要弘扬抗台精神,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希望温州的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弘扬抗台精神,将以人为本、众志成城、奋力拼搏的精神内涵,融入灾后重建工作中,融入新农村建设中,融入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努力把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事业做得更好。
习书记始终把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不死人、少伤人”为防台工作最高标准和最低要求,强调“不怕兴师动众,不怕劳民伤财,不怕十防九空”这三个“不怕”。这个观点是非常科学的,高度重视预防工作,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全力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可是,有的同志会说:防了半天,人都撤了,结果台风没来,这不是白折腾吗?实际上,防到了是好事,防不到更是好事。这个过程中“兴师动众”“劳民伤财”,都是为了防那个“万一”,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人命就一条,丢了就再也捡不回来了。这种思路,就是一个很大的改变,有了这个思想指导,温州从此以后的防台抗台工作就非常主动了。
每当台风生成、来临、登陆及救灾时,习书记始终密切关注,靠前指挥,亲临一线,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为灾区干部群众送上亲切关怀,鼓舞灾区群众重建家园。
我从2004年11月到2008年2月在温州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先后经历了10多次台风灾害,最严重的一次是2006年8月的超强台风“桑美”。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带着17级以上的狂风向温州苍南袭来。部署防台抗台工作时,习书记反复叮嘱:“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尽最大努力转移群众。”那次台风,浙江沿海地区梯次转移了100多万人。
10日当晚,17级的“桑美”台风登陆,真的是狂风巨浪。当时,测量台风的计量器失灵了,超过了12级以上,就没有测量刻度了。船被巨浪推到山顶上,汽车贴在墙壁上,雨是横着泼,人是趴着爬,电线杆横着断,瓦片像“小李飞刀”。习书记一夜没睡,一直在部署指挥抗台战斗,多次打电话询问情况。第二天一早,他得知苍南县金乡镇受灾最严重,有一个房子塌了,压了40多人,就不顾疲惫,驱车6个多小时实地察看灾情,亲切慰问受灾群众。
在遭受台风正面袭击的半浃连村,习书记握着一位失去亲人的村民的双手说:“你失去了亲人,我们也很悲痛。党和政府都十分关心大家,一定会帮助大家渡过难关!”几位村民激动地说:“我们的命是党和政府给的,如果不是镇村干部帮助我们转移出来,恐怕就活不成了。”习书记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党和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越是在危急关头,越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台风过后,太阳暴晒,大街小巷像蒸笼一样。习书记全身是汗,头发都被汗水浸得湿淋淋的。有位妇女拿出伞,给他撑伞挡住烈日。习书记谢绝了,还对那位妇女说:“你们受苦了。”他的意思就是,你们受了这么大的灾,我这点热不算什么,不用管我。
大热天的中午,习书记走在被台风袭击过的街道上,只要看到老百姓,他就站在那里跟他们亲切交谈。我们觉得谈个三五分钟就差不多了,但他一直站在那里跟老百姓聊,他的一片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我发现,他同老百姓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血肉之情。
之后,习书记站在一块倒塌的水泥板上,和围过来的群众聊天,给他们鼓劲。他说,党和政府会继续关心大家的生活和生产自救,保证灾民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清洁的水喝,受伤能及时得到医治。他也当即要求我们,要做到每个受灾乡镇都有领导干部蹲点,每个受灾村都有乡干部下去,每户重灾家庭都有党员干部挂钩,每家受灾企业都有相关部门联系。习书记这次亲临一线部署救灾,是他给我们上的一堂最为深刻的党课。
在台风“桑美”灾后重建的大半年时间里,习书记一直惦念、牵挂着灾区群众,他前后三次到灾区指导救灾重建工作。之后,无论是在各种会议上,还是下乡考察,他遇见灾区干部的第一句话就是:“灾区群众怎么样?”他反复嘱咐我们,天气越来越冷了,元旦、春节也即将来临,一定要让灾区所有的群众都有温暖安全的过冬场所,尽快让灾民搬进新房。
2007年2月11日,那天是中国传统的小年,温州灾区2万多重建户搬进新房,吃上了团圆饭。听到这一喜讯,习书记特意给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来贺信,祝愿大家都能过上一个幸福、祥和的新年。
习书记总是和我们说,领导同志与群众走得越近,群众工作就做得越实。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是天,民为先”的执政理念。
采访组:您在习近平同志领导下工作多年,都有哪些深刻感受?
王建满:我在习书记领导下工作的那段岁月,恰好是我最年富力强的时候,也是萧山和温州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终生难忘。那几年也可以说是我最充实、最有干劲,也最有成就感的时期。习书记很信任和支持我,放手让我工作。有句话说“信任无价”,信任是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是最宝贵的东西。干工作,能遇到信任自己的领导,是最舒心、最幸运、最有动力的,所以我也是拼着命在干。虽然我干得离习书记的要求还有差距,但是我竭尽全力。我想,只要我能像习书记要求的那样为老百姓做实事,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也就“青春无悔”了。
(采访组:邱然 黄珊 陈思 原载3月12日《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