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要闻

我省打造固体废物治理数字化应用系统

废品有了“身份证”,全程监管无盲区

  “你看,我用扫码枪一扫,这些医疗废弃物的种类、重量等信息就出来了!”日前,绍兴华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运输员翁伟均来到绍兴市人民医院,像往常那样,他对着医疗废物箱子上的二维码扫一扫,这些信息就同步上传到浙江省固废治理数字化应用系统。

  “二维码相当于医疗废物的‘身份证’,信息形成后就无法更改,不管到哪一个环节,它的出处、重量、类型以及交接人员都可追踪溯源。”华鑫公司总经理洪春强表示,收运回来的医疗废弃物,核实身份无差错后,才能进行处理,形成一个管理闭环。

  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如何做到的?去年以来,作为2020年度11个标志性省级数字化改革项目之一,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下,绍兴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积极打造“数字无废”新模式,建立固废治理数字化应用系统,让固体废物可监控、可预警、可追溯、可共享、可评估。

  产废和处理过程都有据可查,如果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怎么办?事实上,当这些信息上传到系统之后,它们身边就多了一双监督的“眼睛”。

  “运输车辆会按照系统设置的路线行驶,一旦发生偏移会立即报警。”绍兴市无废办工作人员吴铭介绍。在该系统后台,一块几乎占满整面墙的巨大液晶屏上,有各个监测器实时传回的画面及数据,在屏幕上点一点就能看到运输车的运行状态。此外,平台还能实现对转移联单未及时闭环以及危险废物转移、接收重量偏差等异常行为的监测预警,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预警信息进行现场核实,及时消除隐患。

  “对固废实现‘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闭环管理,重在信息共享。”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市无废办副主任钱进告诉记者,包括医疗废物在内的五大类固废涉及部门众多,全过程监管并非易事。以医疗废物的监管为例,产废端归卫健委,运输过程在交通部门,处置利用离不开生态环境部门。正是各部门打开“家门”,共享信息,固废才能从产生、运输、利用处置等相关环节“处处留痕”、实现全流程监管。

  除了监管,平台还帮更多固体废物找到了“出路”,产废企业和利用处置企业通过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在新开发的“固体废物交易撮合平台”板块,固体废物摇身一变成为商品。买家看到中意的“商品”后,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卖家,实现废物的资源利用。省生态环境厅土壤与固体废物化学品处处长喻志钢告诉记者,固体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以往它们的产生和处理利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而依托平台能帮各类固体废物找到合适的“归宿”。目前活跃在平台上的企业已经有1500多家,累计交易190多笔,累计成交量1400多吨。

  数据是平台应用的基础。目前,该平台已经把分散在省、市、县三级共21套涉及固废的系统集成在一起,汇聚2782项数据项。以危险废物为例,目前已有6.2万家企业纳入信息系统管理。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领域,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重要举措。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将按照“整体智治、高效协同”要求,进一步实现与其他生态环境业务数据联动,助推全省无废城市建设的整体进程。

  采访手记

  固体废物涉及行业多、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数字化改革无疑为其精细化管理注入新活力。在固废治理数字化应用系统上,各部门敞开大门共享数据,让固体废物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得以实现,并通过固废监管一张图,来完成综合管理和相应的决策分析。

  让固体废物置于阳光之下,实现从“危”到“安”只是第一步。监管之外,数字化平台还应充分发挥搭桥开路作用。例如,目前平台上的交易撮合板块,正是针对当下固体废物产生、处理信息不对称的现状,通过大数据打通产废端与使用端的信息障碍,为更多固体废物找到出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而这也需要更大力度的数字化改革,串联更多市场主体,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固体废物共治体系。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8 废品有了“身份证”,全程监管无盲区 2021-03-11 22160049 2 2021年03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