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一座电频钟 一部奋斗史

——寻访新中国第一座“三自”水电站

  沿水温17℃的新安江溯流而上,至铜官峡口处,新安江水电站巍峨耸立。

  这是新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力发电站,也是中国水利电力事业史上的一座丰碑。

  走进这座水电站,就是走近一段“要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奋斗史。水电站大坝旁的新安江水电站展览馆里,老物件、老照片将这段历史定格,其中最显眼的,是一进馆就能看到的那座电频钟。新安江水力发电厂党建部有关负责人帅以政说,这是一座有故事的钟。

  这座落地摆钟,暗红色的外观历经岁月洗礼,泛着柔光,古铜色的钟摆、指针已静止不动。表盘指针上的闪电标志,显示出它的与众不同。

  “这是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大型调频发电站专用电频钟。”帅以政自豪地告诉记者,带有闪电标志的指针下,原先还有一根秒针,秒针由机械驱动,闪电指针则由电驱动,当两者的前进路径保持同步,就意味着电网频率在50赫兹的基准线上。“超出就减少发电机组,不足就增开,一目了然。”

  别小看了这座电频钟,它的技术要求在上世纪60年代的电力系统属于“高精尖”,一般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但后来为什么改为自主研制?展览馆内,周恩来总理苍劲有力的题词,或许可窥得原因:“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1959年4月,周恩来总理视察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工地,了解到需要进口一台电频钟,就立即指示由上海承担研制任务,为此上海市仪表局和上海钟厂成立攻关组,最终研制成功。

  帅以政自1989年从部队转业就来到水电站,他说,最初自己不懂周总理的深意,但反反复复地听水电站建设的故事后,便理解了汇集八方力量、艰苦奋斗的意义。“上世纪60年代,我们不仅急需一座发电厂,来缓解华东地区的用电压力,更急需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三自’精神下的大国重器,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

  在高坝前的电厂桥上,记者邂逅了88岁的郭克敏老人。老人自1958年到新安江水电站工作,早已熟悉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看到那些闸门了吗?那是泄洪口。”郭克敏手指的方向,便是高坝上部的9个闸口,当开闸泄洪时,库水便倾泻而出。“好多人只知道泄洪壮观,却不知道水流下方,就是电站的主厂房。”郭克敏告诉记者,与大多数水电站发电厂房与溢洪道分开布置不同,新安江水电站厂房设计为坝后溢流式厂房,主厂房建筑在拦河坝后边紧贴坝身的地方,与坝体间依靠大拉板连接,“这样的设计,能够节约不少经费和水泥,但也对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

  时代在变,但60年前设计建造的新安江水电站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去年7月,新安江水电站全开9孔历史最大流量泄洪,巨大的水流从厂房顶奔腾而过,大坝、主厂房等主要设备设施安然无恙,各项监测数据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与此同时,国网新源新安江电厂至今仍是华东电网的“第一调频厂”,充当着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的重要角色。

  当然,古旧的电频钟已早早退役,更为先进智慧的电网频率自动监测系统在坚守岗位。帅以政说,机器可以更新,但这股不服输、无惧挑战的“三自”精神,一直在传承。

  目前,雄伟的电力大坝悄然撑起了绿色发展的新使命。千岛湖配水工程的建设,打破了杭州仅从钱塘江下游取水的单一格局,杭州人民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千岛湖水;被誉为“天下第一秀水”的千岛湖库区,旅游业蒸蒸日上;因一汪碧水而兴,以农夫山泉、致中和为代表的水产业,如今已成为建德低能耗、低污染、高增加值的绿色支柱产业。

  在未来,建德市将继续依托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拥江发展和全域旅游战略,逐渐擦亮“宜居建德”的金字招牌。建德市委主要负责人说,一座城市的加速崛起,要靠不懈努力,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这,正是“三自”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一座电频钟 一部奋斗史 2021-03-02 22122667 2 2021年03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