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令落地一月余,风口上的可降解塑料行业现状如何
一根纸吸管背后的生意经
本报记者 郑亚丽
“纸吸管的使用口感不好”“可降解塑料袋不仅贵,还容易被戳破”……自2021年1月1日禁塑令落地以来,消费者关于这些替代产品的讨论不绝于耳。
变化的背后是国家打出的治塑铁拳——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同年9月,省发改委同省生态环境厅等九部门发布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要分步骤、分领域限制使用相关塑料制品,一次性塑料吸管和一次性塑料袋首当其冲。
站上可降解塑料行业的风口,塑料企业现在转型是否跟得上?替代产品质量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相关企业、商超,也采访了相关专家。
可降解塑料袋为啥又贵又不结实?
在位于杭州市下城区的一家大型商超,记者现场体验了一种售价1元的可降解塑料袋。白色的可降解塑料袋看起来与普通塑料袋外观无异,但它的触感非常柔软、轻薄,摸起来像面巾纸一样。
店员何婷婷告诉记者,在承重方面,这款可降解塑料袋能装7公斤,而原来的一次性塑料袋大概能装10公斤。在质量上,由于可降解材料比较薄,商品外包装的棱角更容易把袋子戳破。“这确实让人感觉环保袋不如塑料袋结实。”她说。
“一些可降解塑料产品的质量的确有待改善。”浙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余厚咏表示,以目前可降解塑料行业里认可度较高的原料聚乳酸(PLA)为例,其工艺流程中的核心技术仍待突破,生产产能主要集中在海外。他建议,企业应积极和科研机构、高校、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合作,从技术角度满足消费者对替代产品质量的期待。
相比普通塑料袋两三角的定价,1元钱的可降解塑料袋确实价格不菲。从整个产业链来看,问题出在原料上。
“现钱买不到现货。”最近,浙江大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明亮备受困扰,可降解塑料原料供不应求,价格也从去年10月的每吨约1.8万元,涨到现在的2万多元,而普通塑料原料成本每吨只需8000元。
对此,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周密分析:“短期内可降解塑料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供需不平衡导致了原料价格水涨船高。今年下半年,随着可降解材料的产能提升,价格会有相应回落。”
可降解塑料的风口已经形成
浙江是塑料制造大省。据统计,2019年浙江省塑料制品年产量1307.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5.98%,排名全国第二,塑料制品上下游企业配套完备,产业具备较好的转型基础。
“我们一直在研究环保型吸管生产技术,这次派上了用处。”台州富岭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桂兰告诉记者,公司90%的塑料产品出口美国。国内禁塑政策发布以后,该公司迅速转产可降解塑料吸管,得益于环保吸管的拉动,公司2020年国内销售额达7500万元,比2019年翻了一番,预计2021年能达到2亿元。
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迎接这波红利,省内一些企业已经在扩建新项目,需要的只是时间。据了解,专业生产PLA的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原本1万吨的年产能如今已经增加到4万吨。
“目前,我国的可降解塑料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的年产能都在5万吨以下,市场渗透率较低。”周密认为,在市场的刺激下,下游市场将进一步打开,产能也会随之提升,进而形成一个千亿级市场。
更重要的是,对于大多数塑料厂家来说,这个商机看得见摸得着。因为,从传统塑料产品转到生产可降解塑料产品,技术上并非难事。
“这个过程就像是换种面料做衣服,通过工艺改进就能实现。”浙江俊发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孔俊伟介绍,去年5月起他们就开始转型,花了300多万元进行设备改造,解决了可降解塑料吸管的生产和包装设计问题。
随着普通塑料产品在不同应用场景的退场,可降解塑料产品会更活跃。金华市华都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何贵对这一市场很看好,禁塑政策出来之前,该公司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产量只占10%,且主要出口欧美,如今这一数字已提高到25%,国内订单大增。
呼吁:监管、标准、降本要跟上
可降解塑料市场想象空间很大,但能否变成现实,很大程度取决于执行力度。
对塑料制品说“不”,在我国并非首次。2008年堪称最严厉的“限塑令”,由于监管不力、缺乏替代品等原因,最终日渐式微。有了前车之鉴,尽管这次禁塑政策力度更大,一些商家依然持观望态度。
孔俊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一根吸管的成本为3分钱,现在增加到0.1元。一家餐饮门店按照每天500根吸管的用量来算,成本就要多出35元;对于一些连锁餐饮店来说,一个月的成本就要至少多出上万元甚至更多。
“鉴于成本压力,以及监管没有跟上,继续订购普通塑料吸管的商家大有人在。”孔俊伟在跟客户沟通中发现,大家对选用更环保的产品本身并不排斥,但需要看到政策长久推行的决心。
可降解塑料产品的标准同样引发关注。细看文件,记者发现,虽然国家和浙江省出台的相关文件都明确了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以及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范围,但标准的“可降解塑料产品”到底长啥样,目前尚无统一规定。
“可降解塑料产品,从字面意思理解,一种是可完全降解的,即全生物降解塑料产品,在180天内便可全部生物降解。一种是只能部分降解的,废弃后依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余厚咏表示,标准不明晰,这让不少商家打起了“擦边球”。
事实也是如此,较高成本的全生物降解塑料产品,让不少企业却步,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后者。据了解,针对这一问题,省里相关部门已经着手推动制定不可降解替代品标准,进一步巩固禁塑的决心。
“禁塑的本意是减少对塑料产品的使用。”在周密看来,尽管可降解塑料产品是不错的塑料替代品,但长远来看,还是应鼓励公众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绿色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