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虫鸣蛙叫让大花园活色生香
周宇晗
春临大地近,浙江“贵客”多。前几天,科研人员在莫干山首次发现大足鼠耳蝠的踪迹。这次发现科学价值不小。要知道,大足鼠耳蝠的濒危级别不低于藏羚羊。再往前,科研人员还在丽水百山祖国家公园一条溪沟中发现一个形似蟾蜍的两栖动物新物种。它最终被命名为百山祖角蟾,引来小小的科普热。
看似“神兽”来“拜年”,实则是我们驰而不息护生态,绿水青山多了鸟语花香。最近,相关部门发布“十三五”时期浙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成效,结果显示我省新发现、新记录野生动植物物种华东最多。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种类从2000年的689种增加到目前的790种,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占全国的30%。
这些数据和个案说明,生物多样性正从一个生物学概念逐渐走进环保政策、走进现实环境。最近,我省多次强调“要探索从环境治理向生态恢复转变,更加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把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治理成果的检验标准”。这背后映衬的是浙江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模式的迭代升级,意味着浙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的自我加压和更高追求。从具体的环保工作看,除了继续以“霹雳手段”遏制污染外,还须主动从正面做文章,以生物多样性来衡量生态成果,创造与大花园更加匹配的生态价值。因此,那些新出现的“贵客”,不能仅仅成为民众的谈资,亦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丰富工作手段和检验标准,调适工作重点,更有力保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
在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当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修复生态环境,已不仅仅是在寻求人类与其他物种的相处之道,更与人类自身命运休戚相关。联合国大会主席博兹克尔在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为此倡议,将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重点,实现绿色复苏。
保护生物多样性,要求更高。首先必须确保生态环境不再被破坏进而得到修复。其次,还要提供足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保护地,推进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地调查,抢救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做好疫源疫病巡护监测等。这些涉及发展规划、法规调整、土地调配、产业发展、社会意识强化等方方面面,高度考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
保护生物多样性,还须激发社会公众的主体意识。一方面,继续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科普,拒食野生动物,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不能因噎废食,要合理、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好生物多样性资源,创造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让生物多样性切实转化为可触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让自然生物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